出自東晉詩人的《移居二首?其一》
昔欲居南村,非為卜其宅。
聞多素心人,樂與數晨夕。
懷此頗有年,今日從茲役。
弊廬何必廣,取足蔽床席。
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賞析
公元408年(晉安帝義熙四年)六月,隱居上京的舊宅失火,臨時以船為家。兩年后移居潯陽南村(今江西九江城外)。《移居二首》當是移居后所作。第一首寫移居求友的初衷,鄰里過往的快樂。
吟味全,每四句是一個檔次。
前四句:“昔欲居南村,非為卜其宅。聞多素心人,樂與數晨夕。”追溯往事,以“昔”字領起,將移居和求友接洽起來,因事見意,重在“樂”字。古人科學,移居選宅先卜算,問兇吉,宅地吉利才移居,兇險則不移居。但也有如古諺所云:“非宅是卜,惟鄰是卜!保ā蹲髠?昭公三年》)移居者不在乎宅地之吉兇,而在乎鄰里之善惡。詩人用其意,表明自己早就憧憬南村,卜宅不為風水吉祥,而為求友共樂。三、四兩句,補足卜居的心境!八匦娜恕,指心性純粹仁慈的人。舊說指殷景仁、等人。數,盤算。詩人據說南村多有本心質素的人,很樂意和他們一起度日,共處晨夕。陶淵明生活在“真風告逝,大偽斯興,閭閻懈廉退之節,市朝驅易進之心”(《感士不遇賦》)的時代,對充斥虛偽、機詐、鉆營、傾軋的社會風尚痛心疾首,卻又無力撥亂反正,只能明哲保身,歸隱田園,躬耕自給。卜居求友,不阿諛奉承,不祈福求顯,唯擇善者為鄰,正是詩人高傲情志和內在人格的表示。
旁邊四句:“懷此頗有年,本日從茲役。弊廬何必廣,取足蔽床席。”由卜居初衷寫到如愿移居,是詩意的轉折和深化。茲役,指移居搬家這件事!氨讖]”,破舊的屋宇,這里指簡陋的新房。詩人再次表明,說移居南村的欲望早就有了,當初終于實現。其欣欣之情,溢于言表。接著又說,只有有好鄰居,好朋友,屋子小一點沒關系,只要能掩蔽一張床一條席子就能夠了,何必必定求其寬闊?不求華堂廣廈,唯求鄰里共度晨夕,弊廬雖小,樂在其中,詩人曠達不群的胸懷,物外之樂的情趣不問可知。在對住房的追求上,古往今來,不少有識之士都表現出高遠的精神境界。孔子盤算到東方少數民族地域寓居,有人對他說:那處所太簡陋,孔子答曰:“正人居之,何陋之有?”(《論語?子罕》)流寓成都,茅屋為秋風所破,愁苦中依然熱切召喚:“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嗚呼!何時面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逝世亦足!”(《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推己及人,表現出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懷。為陋室作銘:“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保ā堵毅憽罚┢浔梢暪賵龅谋拔叟c腐朽,追求高潔的品格與志趣,在審美氣質上,和陶淵明這首詩有相通的一面。
最后四句:“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詳細描述得友之樂。鄰曲,即街坊。在公元411年(義熙七年)所作《與殷晉安別》詩中,詩人說:“去年家南里,薄作少時鄰!笨芍髸x安(即前所說殷景仁)當時曾與詩人為鄰。抗言,熱烈地對談。在昔,指往事。詩中所說的友人,多是讀書人,交談的內容天然不同于和農夫“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限于農事(見《歸園田居》),而帶著讀書人的特色和喜好。他們一起回想舊事,自由自在,毫無保存地交心,他們一起欣賞奇文,獨特分析疑難的文義,暢游學海,尋求精力上的交換。詩人創作《移居二首》時,正值四十六、七歲的中年時期。這是人生在各方面均臻成熟的時代。中年的妙趣和魅力,在于相稱地認識人生,意識自己,從而做自己所能做而且也樂意做的事,享受本人所能享受的生活。和讀陶淵明歸田當前其它作品一樣,《移居》二首給人的感觸是赫然而強烈的:詩人討厭黑暗污濁的社會,鄙視丑陋虛假的官場,但他并不嫌棄人生。在對鄉村田園、親人友人的誠摯愛戀中,他找到了生活的快活,性命的歸宿,心靈的慰安和休息。高蹈、瀟灑而又酷愛人生,戀念人生,獨特而親切的情調,情趣與理趣共輝,陶淵明其人其詩的魅力,首先來自對人生與自然的詩意般的熱愛和掌握。
陶淵明田園詩的風格向來以樸實平庸、做作真率見稱。這種奇特的作風,恰是詩人質性天然的個性的外化。從這首詩來看,所寫移居情事,原是非常平凡的一件事。但在詩人筆下款款寫來,讀者卻感到親熱有味。所用的語言,平常如書面語,平和高妙,看似淺易,然嚼之味醇,思之情真,悟之意遠。如寫移居如愿以償:“弊廬何必廣,取足蔽床席。”純然日常白話,直抒人生看法。“何必”二字,率直中見深曲,映出時人廣泛追名逐利的心態,矯矯脫俗,高風亮節,如松間白鶴,天涯鴻鵠。又如詩人寫協調坦誠的鄰里友情,僅以“時時來”出之,堪稱筆墨省凈,惹人遙想。觀賞奇文,狀以“共”字,剖析疑義,狀以“相與”,均是傳神筆墨。假如奇文自賞,疑義自析,也無不可,卻于情趣銳減,更無奈深入移居之樂的主題。而“共”與“相與”前后相續則熱鬧抗言之情態躍然紙上,使“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成為絕妙的詩句,博得千古讀者的激賞。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后集》評陶淵明《止酒》詩云:“坐止高蔭下,步止蓽門里。好味止園葵,大歡止稚子。’余重復味之,而后知淵明用意……故坐止于樹蔭之下,則廣廈華堂吾何羨焉。步止于蓽門之里,則朝市深利吾何趨焉。好味止于?園葵,則五鼎住持吾何欲焉。大歡止于戲稚子,則燕歌趙舞吾何樂焉!币竭_這種心情跟生活,是要經由長期的思維奮斗和苦楚的人生休會,才干對人生有睿智的領悟的,正如包含萬匯的江海,汪洋恣肆,波瀾磅礴之后而臻于安靜。陶詩看似尋常,卻又令人在低吟回味之中覺得一種特別的魅力??“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弊廬何必廣,取足蔽床席”等。讀者讀著這樣的詩句,往昔對生涯中一些迷惑不解的抵觸,興許會在感悟詩意的同時恍然大悟,得到說明,以坦然曠達的襟懷面對萬花筒般的人生。陶詩淡而有味,外質內秀,似俗實雅的韻致,在《移居》一詩中也得到活潑地體現。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shiju/84159.html
相關閱讀:盡信書,則不如無書_全詩賞析
《菩薩蠻?人間歲月堂堂去》譯文注釋_《菩薩蠻?人間歲月堂堂去
《讀韓杜集》譯文注釋_《讀韓杜集》點評_杜牧的詩詞
柏學士茅屋原文_翻譯和賞析_杜甫古詩
《和董傳留別》譯文注釋_《和董傳留別》點評_蘇軾的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