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唐代詩人的《代春怨》
朝日殘鶯伴妾啼,開簾只見草萋萋。
庭前時有東風入,楊柳千條盡向西。
賞析
這是一首代言體的,要“言”的是“春怨”。詩中無一“春”字,但從寫景可見;至于“怨”字,則只能從字里行間細加咀嚼,細心揣摩了。
“朝日”,猶日日,時俗書面語;春暮鶯稀,故謂“殘鶯”。時至暮春,獨守空閨,自然怨憂滿懷,偏偏多少只殘鶯仿佛也察知閨中思婦的孤寂,每天來陪同著她叫個不停,更令人愁腸百結。愁之無奈,只好拉開窗簾,目之所見,芳草萋萋,碧色天邊。這無邊的春光,既能勾起昔日“草色青青送馬蹄”的回想,也能夠引起草綠有期,征人難待的悲恨,是前者,是后者,抑或兩者皆有,總不免“萋萋芳草憶天孫,柳外樓高空銷魂”(《憶王孫》)。面前所見,心中所思,景、事相連,更惹動無窮傷懷。她只得再次將視線移開?? “庭前時有春風入,楊柳千條盡向西”。
這兩句別具匠心!皶r有東風入”為“千條盡向西”之因,在東風的吹拂下,楊柳千條向西搖晃,既寫出了眼遠景又傳遞出心中情。由于唐時征戍多在西陲,征人所在,妾之所向,“楊柳千條盡向西”,正形象概括了那離魂倩女,玉破亭亭,憂思萬縷,終日西望的情景。如斯終篇,收到了情深意摯,含而不露,動人心魄,余味不盡的藝術后果。
“詩中須有人在”。這首詩句句寫景, 卻句句“有人在”,人與天然取得了巧妙的對應!叭恕敝娝劊仁乔榈挠|媒,又是意的流向,“人”之情動心馳,與物之聲色勢態融為一體,是情化的天然,是做作的情化,兩者渾然無跡,到達了“超妙”的藝術境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shiju/84309.html
相關閱讀:城上景色鶯語亂,城下煙波春拍岸_全詩賞析
一庭春光宜人來,滿地落花紅多少片_全詩賞析
《春光好?天初暖》譯文注釋_《春光好?天初暖》點評_歐陽炯的詩
雨晴 王駕
《一叢花 初春病起》譯文注釋_《一叢花 初春病起》點評_蘇軾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