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_全詩賞析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描寫秋天的詩句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出自晚唐詩人的《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賞析
讀的,只能是領會和咀嚼。力求掌握詩作的審美意象,并且調動讀者本人相似的心理教訓,才可能溝通,才得以交換,而其余的措施是無能為力的。譬如說,這首詩中崔雍、崔袞是何許人,家世如何,與詩人的關聯怎么,諸如斯類問題完全不用去尋找謎底,甚至基本不該問。憑借詩人供給的文字語碼,讀者完整可以設想一處鳳尾森森的竹塢,幽靜之至,遺世超塵。十分奇異又無比公道的是,越是在安靜的地方,思路卻偏偏象插上了雙翅而翱翔起來,哪怕思念的對象隔著多少重山水,幾重城池。濃厚的陰云沉積不散,寒霜的遲到才留下了幾枝枯敗的荷葉在風中舞動,聽上去好像是秋雨瀟瀟。

一個深秋的夜晚,詩人李商隱寄宿在一位駱姓人家的園亭里,寂寥中悼念起遠方的朋友,聽著秋雨灑落在枯荷上的沙沙聲,寫下了這首富于情韻的小詩。詩題中的崔雍、崔袞是詩人的知遇者崔戎的兩個兒子。這首詩就是詩人與崔雍、崔袞離別后旅途中寄懷之作。

首句寫駱氏亭:蔥綠的修竹圍繞著纖塵不染的船塢,駱氏亭外臨著清澄的湖水。翠竹、凈水把這座亭軒映襯得分外清幽雅潔,詩人置身其間,頗有闊別塵囂之感。

接著寫詩人對友人的思念:詩人眼下所宿的駱氏亭跟崔氏兄弟所在的長安,中距離側重重的城池,道路迢迢,詩人的懷念之情宛如隨風飄揚的游絲,悠悠然飄向友人所在的長安。詩人因境界的幽靜而倍感孤寂,因無摯友共賞幽勝而微感惆悵!扒镪幉簧⑺w晚”,又回到面前風物,渲染氣氛,烘托情緒。氣節已屆暮秋,但連日天色陰郁,孕育著雨意,所以霜也下得晚了。天氣一片迷蒙,原來就因相思而耿耿不寐的詩人,心境不免更加黯淡,而這種心情又反過來更增添了相思的濃度。

詩人是旅途中暫宿駱氏亭,此地近一段時代的氣象,包含霜期之晚,天然是出之揣摩,這揣測的依據就是“秋陰不散”與“留得枯荷”。這句一方面是為末句作鋪墊(因為“秋陰不散”故有“雨”;因為“霜飛晚”故“留得殘荷”),另一方面又兼有渲染氛圍、襯托情感的作用。

末句是全篇的點睛之筆,寫詩人聆聽雨打枯荷的聲音和詩人的心情變更進程。詩人本來是始終在那里思念著遠隔重城的朋友的,由于神馳天外竟不留心氣候的變化。人不知鬼不覺間,下起了淅瀝的小雨,雨點點點滴滴地灑落在枯荷上,發出一陣錯落有致的聲音。詩人這才意本地發明,這蕭瑟的秋雨敲打殘荷的聲韻竟別有一種美的情趣?莺山o人一種殘敗衰颯之感,本無可“留”的價值;但自己這樣一個旅宿思友整夜不眠的人,卻因凝聽枯荷秋雨的清韻而略慰相思,稍解寂寞,所以反而深幸枯荷之“留”了。“留”蘊涵有一種萍水相逢的喜悅。而詩人“聽”到的,也不止是那凄楚的雨聲。枯荷秋雨的清韻,凡人難解其中味道。這枯燥而凄清的聲音卻又更增長了環境的寂寥,從而更加深了對友人的思念。

這首詩固然寫了秋亭夜雨的風景,寫得歷歷如畫,但它并不是一首寫景詩,而是一首抒懷詩!八揆樖贤ぁ彼娝勈恰凹膽选钡膽{借,“相思”二字微露端倪,后兩句隱藏徹夜不眠之意,詩人的思友之情暗寓其中,能夠說是以景寄情、寓情于景的。詩的意境秀氣疏朗,而蘊涵其中的心情又是極為深遠的。

李商隱是開一代詩歌風尚的蠢才。在李杜韓白這些巨匠的后面,發明是極難之事。也允許以說,李商隱有他自己不得不然的奇特抉擇。較之先輩而言,他興許不夠寬闊巨大,不夠踴躍樂觀,然而他畢竟開拓了一條新路。這不僅象征著他撥轉了詩歌的創作方向,使之心坎化與個人化了,更意味著他在心象的馳騁與物象的駕馭之間,追求到了一種新的審美的平衡,一種新的創造意象的方法。假如一言以蔽之,則可以說李商隱的詩,盡得曲涵蘊藉之美,而這正好體現了中國文明所特有的藝術精力。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shiju/84540.html

相關閱讀:送魏萬之京 李頎
《江上》譯文注釋_《江上》點評_王士禎的詩詞
秋登蘭山寄張五 孟浩然
沁園春?張路分秋閱 劉過
瑞鶴仙?秋感 吳文英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