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唐代詩人的《牧童》
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傍晚后,不脫蓑衣臥月明。
賞析
“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本浣o我們以視覺和聽覺上的感觸,放眼望去,曠野上草色蔥郁;側耳傾聽,晚風中牧笛聲聲。一個“鋪”字,把草的旺盛和草原給人的那種平緩舒暢的感到,表示出來了;一個“弄”字,更顯出了一種情趣,把風中笛聲的連續不斷、悠揚飄逸和牧童吹笛嬉戲的象征,轉達出來了。草場的寬敞無垠為牧童的出場鋪墊了一個場景,笛聲的婉轉悅耳,使咱們想象到晚歸牧童勞作一天后的輕松安逸的心情。未見牧童,先聞其聲,給人無窮美妙的設想空間。當然,這里的“六七里”跟“三四聲”不是確指的數字,只是為了凸起原野的廣闊和城市薄暮的靜寂。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shiju/85528.html
相關閱讀: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_全詩賞析
童子柳陰眠正著,一牛吃過柳蔭西_全詩賞析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春風放紙鳶_全詩賞析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_全詩賞析
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_全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