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唐代詩人的《贈花卿》
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云。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賞析
這首絕句,字面上清楚如話,但對它的宗旨,從來注家頗多異議。有人以為它只是謳歌樂曲,并無弦外之音;而《升庵話》卻說:“花卿在蜀頗僭用天子禮樂,子美作此譏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詩人之旨!薄墩f詩?語》也說:“詩貴牽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杜少陵刺花敬定之僭竊,則想新曲于天上!彼麄兊恼f法是較為可取的。
在中國封建社會里,禮節軌制極為嚴厲,即便音樂,亦有異樣明顯的等級界線。據《舊唐書》載,唐朝樹立后,高祖李淵即命太常少卿祖孝孫考訂大唐雅樂,“天子臨軒,奏太和;王公出入,奏舒和;皇太子軒懸出入,奏承和;……”這些條分縷析的樂制都是當朝的陳規定法,稍有違反,等于雜亂綱常,大逆不道。
花卿,名敬定,是成都尹崔光遠的部將,曾因平叛破過功。但他居功自負,驕縱不法,放蕩士卒大掠東蜀;又目無朝廷,僭用天子音樂。贈詩予以委婉的諷刺。
回味無窮的是,作者并不對花卿明言責備,而是采用了一語雙關的奇妙伎倆。字面上看,這儼然是一首非常杰出的樂曲夸獎詩!板\城絲管日紛紛”,錦城,即成都;絲管,指弦樂器和管樂器;紛紛,本意是既多而亂的樣子,通常是用來形容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詳細事物的,這里卻用來比狀看不見、摸不著的形象的樂曲,這就從人的聽覺和視覺的通感上,化無形為有形,極其正確、形象地描寫出弦管那種輕悠、柔靡,雜錯而又協調的音樂后果!鞍肴虢L半入云”也是采取同樣的寫法:那婉轉動人的樂曲,從花卿家的宴席上飛出,隨風蕩漾在錦江上,徐徐飄入藍天白云間。這兩句詩,使讀者逼真地感觸到了樂曲的那種“行云流水”般的美妙。兩個“半”字空機動脫,給全詩增加了不少的情趣。
樂曲如斯之美,作者禁不住感慨說:“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多少回聞!碧焐系南蓸,人間當然難得一聞,難得聞而竟聞,愈見其妙得出奇了。
全詩四句,前兩句對樂曲作詳細形象的刻畫,是實寫;后兩句以天上的仙樂相夸,是遙想。因實而虛,虛實相生,將樂曲的美好贊美到了極度。
然而這僅僅是字面上的意思,其言外之意是象征深長的。這能夠從“天上”跟“世間”兩詞看出端倪!疤焐稀,實際上指皇帝所居皇宮;“人間”,指皇宮之外。這是封建社會極常用的雙關語。說樂曲屬于“天上”,且加“只應”一詞限定,既然是“只應天上有”,那么,“人間”當然就不應“得聞”。不應“得聞”而居然“得聞”,不僅“幾次聞”,而且“日紛紜”,于是,作者的譏諷之旨就從這種抵觸的對峙中,既蘊藉悠揚又確實有力地浮現出來了。
宋人張天覺曾論詩文的諷刺說:“諷刺則不可怒張,怒張則筋骨露矣!保ā对娙擞裥肌肪砭乓┒鸥@首詩柔中有剛,綿里藏針,寓諷于諛,意在言外,讒言而不刺耳,作得恰到利益。正如楊倫所評:“似諛似諷,所謂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戒也。此等絕句,何減龍標()、供奉()。”(《好銓》)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shiju/86625.html
相關閱讀:浣溪沙?花漸凋疏不耐風 孫光憲
夏日三首?其一 張耒
《南風歌》譯文注釋_《南風歌》點評_先秦無名的詩詞
夜深 寒食夜 韓?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_全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