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唐代詩人的《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賞析
這是一首描述跟夸獎暮秋山林風景的七言絕句。第一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由下而上,寫一條石頭小路蜿蜒波折地伸向充斥秋意的山巒!昂弊贮c明深秋節令;“遠”字寫出山路的綿長;“斜”字照顧句首的“遠”字,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因為坡度不大,故可乘車游山。
第二句:“白云生處有人家”,描寫人山行時所看到的遠處風光!坝腥思摇比謺谷寺撓氲酱稛熝U裊,雞鳴犬吠,從而覺得深山布滿賭氣,沒有一點兒逝世寂的可怕。“有人家”三字還照應了上句中的“石徑”,因為這“石徑”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車坐愛楓林晚”的“坐”字說明為“因為”。因為夕照楓林的暮景切實太迷人了,所以詩人順便停車欣賞。這句中的“晚”字用得無比精妙,它蘊含多層意思:(1)點明前兩句是白天所見,后兩句則是傍晚之景。(2)由于傍晚才有夕照,壯麗的晚霞和紅艷的楓葉相互照映,楓林才分外漂亮。(3)詩人流連忘返,到了薄暮,還舍不得登車離去,足見他對紅葉愛好之極。(4)因為停車甚久,察看入微,才干悟出 。
第四句:“霜葉紅于二月花”是全詩的中央句。前三句的描寫都是在為這句鋪墊和襯托。詩人為什么用“紅于”而不必“紅如”?因為“紅如”不外和春花一樣,無非是點綴做作美景罷了;而“紅于”則是春花所不能比較的,不僅僅是顏色更嬌艷,而且更能耐寒,經得起風霜考驗。
這首小詩不僅是即興詠景,而且進而詠物言志,是詩人內在精神世界的暴露,志趣的寄托,因此能給讀者啟發和鼓勵。
這首詩描寫的是秋之色,展示出一幅動聽的山林秋色圖。詩里寫了山路、人家、白云、紅葉,形成一幅協調同一的畫面。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處于等同位置,而是有機地接洽在一起,有主有從,有的處于畫面的中央,有的則處于襯托地位。簡略來說,前三句是賓,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為第四句刻畫背景、發明氛圍,起鋪墊和烘托作用的。
“遠上寒山石徑斜”,寫山,寫山路。一條曲曲折折的小路蜿蜓伸向山頭。“遠”字寫出了山路的綿長,“斜”字與“上”字響應,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
“白云生處有人家”,寫云,寫人家。詩人的眼光順著這條山路始終向上望去,在白云飄浮的處所,有幾處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墻。這里的“人家”照應了上句的“石徑”,?這一條山間小路,就是那多少戶人家上高低下的通道吧?這就把兩種景物有機地聯系在一起了。有白云圍繞,闡明山很高。詩人用橫云斷嶺的伎倆,讓這片片白云遮住讀者的視線,卻給人留下了設想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會有另一種景色吧?
對這些風物,詩人只是在作客觀的描寫。固然用了一個“寒”字,也只是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示詩人的情感偏向。它究竟還只是在為后面的描寫蓄勢?勾畫楓林所在的環境。
“停車坐愛楓林晚”便不同了,傾向性已經很赫然,很強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不使詩人動心,這楓林暮景卻使得他驚喜之情難以克制。為了要停下來領略這山林景色,居然顧不得驅車趕路。前兩句所寫的景物已經很美,但詩人愛的卻是楓林。通過前后映襯,已經為描寫楓林鋪平墊穩,蓄勢已足,于是瓜熟蒂落,引出了第四句,點明喜愛楓林的起因。
“霜葉紅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補足,一片深秋楓林美景詳細展當初咱們眼前了。詩人驚喜地發明在夕暉晚照下,楓葉流丹,層林如染,真是滿山云錦,如爍彩霞,它比江南仲春的春花還要火紅,還要鮮艷呢!難能寶貴的是,詩人通過這一片紅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樣的性命力使秋天的山林浮現一種熱鬧的、活力勃勃的景象。
詩人沒有象個別封建文人那樣,在秋季到來的時候,哀傷嘆氣,他歌唱的是大天然的秋色美,體現出了豪放向上的精力,有一種英爽俊拔之氣拂拂筆端,表現了詩人的才干,也表現了詩人的看法。這是一首秋色的贊歌。
第四句是全詩的核心,是詩人濃墨重彩、凝集筆力寫出來的。不僅前兩句疏淡的風景成了這明麗秋色的陪襯,即便“停車坐愛楓林晚”一句,看似抒懷敘事,實際上也起著寫景烘托的作用:那泊車而望、陶然而醉的詩人,也成了景色的一局部,有了這種氣象,才更顯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筆重寫之后,戛然便止,又顯得情韻婉轉,余味無限。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shiju/86661.html
相關閱讀:《江上》譯文注釋_《江上》點評_王士禎的詩詞
沁園春?張路分秋閱 劉過
瑞鶴仙?秋感 吳文英
送魏萬之京 李頎
秋登蘭山寄張五 孟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