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南朝詩人的《搗衣詩》
行役滯風波,游人淹不歸。
亭皋木葉下,隴首秋云飛。
寒園夕鳥集,思牖草蟲悲。
嗟矣當春服,安見御冬衣?
賞析
以《江南曲》“汀洲采白蘋,日暖江南春”之句馳名后代。他的這首同賦閨怨的少年景名作《搗衣》中“亭皋木葉下,隴首秋云飛”一聯,也是不可多得的佳句。古人在裁制寒衣前,要將紈素一類衣料放在砧石上,用木杵捶搗,使其平坦柔軟。搗衣的勞動,最易觸發思婦懷遠的感情,因而搗衣詩往往就是閨怨詩的異名。六朝這類詩甚多,謝惠連的《搗衣詩》就曾受到鐘嶸的稱頌,其中有句云:“檐高砧響發,楹長杵聲哀。微芳起兩袖,輕汗染雙題(額)!笨梢姽糯鷵v衣的詳細情景。
搗衣往往為了裁縫寄遠。因此詩一開頭便從感慨行人淹留不歸寫起:“行役滯風波,游人淹不歸!惫糯煌ú槐悖戏剿W地域,風波之險常是游子滯留不歸的一個主要原因。女主人公想象丈夫久久不歸的起因是因為風波之阻,正反應出特定的地區色彩。兩句中一“滯”一“淹”,透出游子外出時光之久與思婦長期盼歸之切,而前者重在表現客觀前提所造成的妨礙,后者重在表白思婦內心的感觸,在類似中有不同的著重點。
三四兩句寫暮秋風景。上句是思婦搗衣時眼中所見之景。亭皋,水邊平川,暗切思婦所在的江南。“木葉下”化用《楚辭?九歌?湘夫人》“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意境,暗透思婦在秋風起而木葉下的節令渴望游人歸來而“目眇眇兮愁予”的情景。下句是思婦心中所想之景。隴首,即隴頭,系游人滯留之地。隴首或隴頭的意象,在南北朝詩賦中常與游子的飄蕩相接洽,此處即泛指北方邊塞之地。思婦由面前“亭皋木葉下”的深秋氣象,聯想起丈夫所在的隴首一帶,此刻也是秋云飄飛的季節了,設想中含有無窮懷念與體貼。“秋云飛”的意象,豈但明點秋令,而且象征著游子的飄蕩不定(浮云常被用作游子的象喻)。這一片飄揚無依的“秋云”,什么時候才干回到本人的家鄉呢?兩句一南一北,一女方一男方廣,一實景一揣想,不但對仗工整,形象赫然,而且因為意象富于蘊涵,能引發多方面的聯想。名義上看,似單純寫景,而思婦悲秋嘆逝、悼念遠人的情感即寓其中,意緒雖略帶凄涼,而意境疏朗闊遠。《粱書》本傳說:“惲少工篇什,為詩云:‘亭皋木葉下,隴首秋云飛’,王元長(融)見而嗟賞!笨梢娝诋敃r就被視為警語佳句。
五六句由第四句的馳神遠想收歸眼前近景:“寒園夕鳥集,思牖草蟲悲!痹诟‖F出深秋蕭瑟凄寒景象的園圃中,晚歸的鳥兒湊集棲宿;思婦的窗戶下,唧唧的秋蟲在斷續悲鳴!昂秉c秋令,也傳出思婦凄寒的心態;夕鳥之集,反襯游人不歸;草蟲悲,正透出思婦內心的悲傷。所見所聞,無不觸緒增悲。
最后兩句是思婦的心坎獨白:眼下已是木葉紛飛的深秋,等到裁就寒衣,寄到遠在千里之外的隴首塞北,那里已是春回大地,應該穿上春裝了,哪里能及時見到我寄去的御寒的冬衣呢?這一假想,不僅顯示了南北兩地的遙隔,而且流露出思婦對遠人的體貼與關心,將搗衣的舉動所包括的蜜意深情進一步表示出來了。
詩題為“搗衣”,但跟前面所引的謝惠連的《搗衣詩》詳細刻畫搗衣勞動的寫法不同,除結尾處略點寄衣之事外,其它六句簡直不涉搗衣本題,表面上看似有些離題。實則首聯揭出游人之淹滯遠方,為搗衣之由,旁邊兩聯寫景,為搗衣時所見所想,仍處處關合標題。只是此篇旨在抒寫搗衣的女子對遠人的思念、體貼,對搗衣勞動自身則不作正面描述。這種構思,使詩的意境更為空靈,也更富抒懷顏色。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shiju/86668.html
相關閱讀:《江上》譯文注釋_《江上》點評_王士禎的詩詞
送魏萬之京 李頎
秋登蘭山寄張五 孟浩然
瑞鶴仙?秋感 吳文英
沁園春?張路分秋閱 劉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