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你說出整本書的大意。對這個規則的運用再作一些說明,或許能幫助你確實用上這個技巧。
讓我們從最出名的一個例子來說吧!你在學校大概聽過荷馬的《奧德賽))(Odyssey)。就算沒有,你一定也聽過奧德賽—或尤利西斯,羅馬人這么叫他—的故事。這個男人在特洛伊圍城之戰之后,花了十年時間才回到家鄉,卻發現忠心的妻子佩尼洛普被一些追求者包圍著。就像荷馬所說的,這是一個精致而復雜的故事,充滿了興奮刺激的海上、陸上冒險,有各種不同的插曲與復雜的情節。但整個故事仍然是一個整體,一個主要的情節牽扯著所有的事情連結在一起。
亞里士多德在他的《詩學》(Poetics)中,堅稱這是非常好的故事、小說或戲劇的典范。為了支持他的觀點,他說他可以用幾句話將《奧德賽》的精華摘要出來:
某個男人離家多年。海神嫉妒他,讓他一路嘗盡孤獨和悲傷。在這同時,他的家鄉也瀕臨險境。一些企圖染指他妻子的人盡情揮霍他的財富,對付他的兒子。最后在暴風雨中,他回來了,他讓少數幾個人認出他,然后親手攻擊那些居心不良的人,摧毀了他們之后,一切又重新回到他手中。
“這個,”亞里士多德說,“就是情節的真正主干,其他的都是插曲。”
你用這樣的方式來了解一個故事之后,透過整體調性統一的敘述,就能將不同的情節部分放人正確的位置了。你可能會發現這是很好的練習,可以用來重新看你以前看過的小說。找一些好書來看,像是菲爾丁(Fielding)的《湯姆瓊斯》 (Tome Jones)、陀思妥耶夫斯基(Dostoevsky)的《罪與罰)(Crime and Punishment)或喬伊斯(Joyce)的現代版《尤利西斯》(Ulysses)等。以《湯姆瓊斯》的情節為例,可以簡化為一個熟悉的公式:男孩遇到女孩,男孩失掉女孩,男孩又得到女孩。這真的是每一個羅曼史的情節。認清這一點,也就是要明白,為什么所有的故事情節不過那幾個的道理。同樣的基本情節,一位作者寫出來的是好故事或壞故事,端看他如何裝點這副骨架。
你用不著光靠自己來發掘故事的情節。作者通常會幫助你。有時候,光讀書名就好了。在18世紀,作者習慣列出詳細的書名,告訴讀者整本書在說些什么。杰瑞米·科利爾(Jeremy Collier),一位英國的牧師,用了這樣一個書名來攻擊王權復興時期的戲劇之猥褻—或許我們該說是色情—《英國戲劇的不道德與猥褻之一瞥—從古典的觀點來探討》(A Short View of the Immorality and Profaneness of the English Stage,together with the Sense o f Antiquity upon this Argument)。比起今天許多人的習慣性反應,他的抨擊倒真的是學養甚佳。從這個書名你可以想像得出來,科利爾一定在書中引述了許多惡名昭彰的不道德的例子,而且從古人的爭論當中找出許多例子來支持他的觀點。譬如柏拉圖說的,舞臺使年輕人腐敗墮落,或是早期教會里的神父所說的,戲劇是肉體與魔鬼的誘惑。
有時候作者會在前言說明他整體內容的設計。就這一點而言,論說性的書籍不同于小說。一位科學或哲學的作者沒有理由讓你摸不著頭腦。事實上,他讓你的疑慮減到越少,你就會越樂意繼續努力閱讀他的思想。就像報紙上的新聞報導一樣,論說性的書開宗明義就會將要點寫在第一段文字中。
如果作者提供幫助,不要因為太驕傲而拒絕。但是,也不要完全依賴他在前言中所說的話。一個作者最好的計劃,就像人或老鼠經常在作的計劃一樣,常常會出錯。你可以借著作者對內容提示的指引來讀,但永遠要記得,最后找出一個架構是讀者的責任,就跟當初作者有責任自己設定一個架構一樣。只有當你讀完整本書時,才能誠實地放下這個責任。
希羅多德(Herodotus)所寫有關希臘民族與波斯民族戰爭的《歷史》中,有一段引言介紹,可說是相當精華的摘要:
這本書是希羅多德所作的研究。他出版這本書是希望提醒人們,前人所做的事情,以免希臘人與巴比倫人偉大的事跡失去了應得的光榮,此外還記錄下他們在這些夙怨中的領土狀態。
對一個讀者來說,這是很棒的開頭,簡要地告訴了你整本書要說的是什么。
但是你最好不要就停在那里。在你讀完希羅多德九個部分的歷史之后,你很可能會發現這段說明需要再豐富一些,才能把全書的精神呈現出來。你可能想要再提一下那些波斯國王—居魯士(Cyrus),大流士(Darius)與薛西斯(Xerxes),以德密托克里斯(Themistocles)為代表的那些希臘英雄,以及許多動人心魄的事件,諸如黑勒斯波(Hellespont)海峽之橫越,還有像德默皮烈之役(Thermopylae)及撒拉密斯之役(Salamis)那些戰役。
其他所有精彩絕倫的細節,都是希羅多德為了烘托他的高潮而給你準備的,在你的結構大綱中,大可刪去。注意,在這里,整個歷史才是貫穿全體的主要脈絡,這跟小說有點相像。既然關心的是整體的問題,在閱讀歷史時跟小說一樣,閱讀的規則在探索的都是同樣的答案。
還要再補充一些說明。讓我們以一本實用的書做例子。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學》可以簡述為:
這本書是在探索人類快樂的本質,分析在何種狀態下,人類會獲得或失去快樂,并說明在行為與思想上該如何去做,才能變得快樂或避免不幸。雖然其他美好的事物也被認可為幸福快樂的必要條件,像是財富、健康、友誼與生活在公正的社會中,但原則上還是強調以培養道德與心智上的善行為主。
另一本實用的作品是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一開始,作者就寫了一篇“本書計劃”的聲明來幫助讀者。但這篇文章有好幾頁長。整體來說可以縮簡為以下的篇幅:
本書在探討國家財富的資源。任何一個封勞力分工為主的經濟體制,都要考慮到薪資的給付,資本利潤的回收,積欠地主的租金等關系,這些就是物品價格的基本因素。本書討論到如何更多元化地有效運用資本,并從金錢的起源與使用,談到累積資本及使用資本。本書借著檢驗不同國家在不同狀況下的富裕發展,比較了不同的政經系統,討論了自由貿易的好處。
如果一個讀者能用這樣的方法掌握住《國富論》的重點,并對馬克思的《資本論》作同樣的觀察,他就很容易看出,過去兩個世紀以來最有影響力的這兩本書之間有什么關聯了。
達爾文的《物種起源》是另一個好例子,可以幫我們看到科學類理論作品的整體性。這本書可以這么說:
這本書所敘述的是,生物在數不清世代中所產生的變化,以及新種類的動物或植物如何從其中演變出來。本書討論了動物在畜養狀態下的變化,也討論了動物在自然狀態下的變化,進而說明“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之類的原理,如何形成并維持一個個族群。此外,本書也主張,物種并不是固定、永恒不變的族群,而是在世代交替中,由比較小的轉變成比較明顯的、固定的特征。有一些地層中的絕種動物,以及胚胎學與解剖學的比較證據,可以支持這些論點。
這段說明看來好像很難一口消化,但是對許多19世紀的讀者來說,那本書的本身才更難消化—部分原因,是他們懶得花精神去找出書中真正的意旨。
最后,讓我們以洛克的《論人類悟性》當作哲學類理論性作品的例子。你大概還記得我們談到洛克自己說他的作品是“探討人類知識的起源、真理與極限,并同時討論信仰、觀點與核準的立場與程度”。作者對自己作品的規劃說明得這么精彩,我們當然不會和他爭辯什么,不過,我們想要再加兩點附帶的補充說明,以便把這篇論文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精神也表達清楚。我們會這么加一段話:本書顯示出人類沒有與生俱來的觀念,人類所有的知識都是由經驗而來的。本書并論及語言是一個傳遞思想的媒介—適當的使用方法與最常出現的濫用,在本書中都有指證。
在繼續討論之前,我們要提醒你兩件事。首先,一位作者,特別是好的作者,會經常想要幫助你整理出他書中的重點。盡管如此,當你要求讀者擇要說出一本書的重點時,大多數人都會一臉茫然。一個原因是今天的人們普遍不會用簡明的語言表達自己,另一個原因,則是他們忽視了閱讀的這一條規則。當然,這也說明太多讀者根本就不注意作者的前言,也不注意書名,才會有這樣的結果。
其次,是要小心,不要把我們提供給你的那些書的重點摘要,當作是它們絕對又惟一的說明。一本書的整體精神可以有各種不同的詮釋,沒有哪一種一定對。當然,某些詮釋因為夠精簡、準確、容易理解,就是比另一些詮釋好。不過,也有些南轅北轍的詮釋,不是高明得不相上下,就是爛得不相上下。
我們在這里談的一些書的整體重點,跟作者的解釋大不一樣,但并不覺得需要道歉。你的摘要也可以跟我們的大不一樣。畢竟,雖然是同一本書,但對每個閱讀者來說都是不同的。如果這種不同透過讀者的詮釋來表達,毫不足為奇。但,這也不是說就可以愛怎么說就怎么說。雖然讀者不同,書的本身還是一樣的,不論是誰作摘要,還是有一個客觀的標準來檢驗其正確與真實性。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sudu/21980.html
相關閱讀:小說閱讀法
全腦速讀記憶訓練要注意的幾個要點
快速閱讀中的回跳現象
超級快速閱讀的閱讀步驟
不同文章的閱讀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