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秦始皇陵18大不解之謎震驚億萬國人!秦始皇墓懸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考古發現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秦始皇陵整個陵園占地面積為56.25平方公里。封土原高50丈,合今天的115米。封土下面就是地宮。地宮呈方形,秦始皇陵的一切建筑都是以地宮為中心,地宮墻外便是陵園的內外城垣。內城附近有賠葬墓,西側還有一處地下建筑,即珍禽坑。北內城以內,是皇帝的寢陵。秦始皇陵外城東,除了名揚四海的秦始皇兵馬俑以及馬廄坑外,還有一些賠葬墓。1980年,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帝陵封土西側約20米的一座賠葬坑內,發掘出土了兩乘大型彩繪銅車馬,是20世紀考古史上發現的結構最復雜、形體最大的古代青銅器,它重現了秦始皇銅車馬鑾駕出巡的真實面貌。關于秦始皇陵的情況,司馬遷曾在《史記》中有較詳細的描述,其中的奢華宏偉令人嘆為觀止。也許正因為如此,秦始皇陵在建成2100多年多次受到破壞。1961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被聯合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清單。

謎團1:秦始皇遺體完好嗎?

20世紀70年代中期長沙馬王堆漢墓“女尸”的發現震驚中外。其尸骨保存之完好舉世罕見。由此,有人推測秦始皇的遺體也會完好地保存下來。

雖然客觀上具備保護遺體條件,但秦始皇遺體是否完好地保存下來呢?如果單從遺體保護技術而言,相距秦代不足百年的西漢女尸能很好地保護下來,秦代也應具備保護遺體的防腐技術。

問題是秦始皇死在出巡途中,而且更糟的是正值酷暑時節,“尸體”未運多遠,便發出了熏人的腥味,為了防止腥味擴散,走漏 “風聲”,趙高、胡亥立即派人從河中撈了一筐筐鮑魚,將鮑魚與“尸體”放在一起以亂其臭。

謎團2:地宮埋“水銀”之謎

始皇陵以水銀為江河大海的記載見于《史記》,《漢書》中也有類似的文字。然而,陵墓中究竟有沒有水銀始終是一個謎,F代科技的發展為驗證秦陵地宮埋水銀這一千古懸案提供了必要的前題條件。

地質學專家常勇、李同先生先后兩次來始皇陵采樣。經過反復測試,發現始皇陵封土土壤樣品中果然出現“汞異常”。相反其它地方的土壤樣品幾乎沒有汞含量?茖W家由此得出初步結論:《史記》中關于始皇陵中埋藏大量汞的記載是可靠的。

謎團3:幽幽地宮深幾許?

據最新考古勘探資料表明:秦陵地宮東西實際長260米,南北實際長160米,總面積41,600平方米。秦陵地宮是秦漢時期規模最大的地宮,其規模相當于5個國際足球場。

通過考古鉆探進一步證實,幽深而宏大的地宮為豎穴式。司馬遷說“穿三泉”,《漢舊儀》則言“已深已極”。說明深度挖至不能再挖的地步,至深至極的地宮究竟有多深呢?神秘的地宮曾引起了華裔物理學家丁肇中先生的興趣。

他利用現代高科技與陳明等三位科學家研究撰文,推測秦陵地宮深度為500至1500米。

現在看來這一推測近乎天方夜譚。假定地宮挖至1000米,它超過了陵墓位置與北測渭河之間的落差。那樣不僅地宮之水難以排出,甚至會造成渭河之水倒灌秦陵地宮的危險。

盡管這一推斷懸殊太大,但卻首開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探索秦始皇陵奧秘的先河。國內文物考古、地質學界專家學者對秦陵地宮深度也作了多方面的研究探索。根據最新鉆探資料,秦陵地宮并沒有人們想像的那么深。

實際深度應與芷陽一號秦公陵園墓室深度接近。這樣推算下來,地宮坑口至底部實際深度約為26米,至秦代地表最深約為37米。這個數據應當說不會有大的失誤,這是依據目前勘探結果推算的。但是否如此尚有賴于考古勘探進一步驗證。

謎團4:地宮設有幾道門?

2002年9月17日,世人通過電視直播目睹了考古學家探測金字塔內部空間的過程。當考古學家從第一道石門洞口將機器人放進去之后,想不到機器人又碰上了一道石門。

舉世矚目的金字塔考古工程只好擱淺。金字塔地宮可能不只兩道門。那么,秦陵地宮當年建造了幾道墓門呢?秦陵地宮門道數量問題,其實《史記》中早有答案。只是未引起學者們的重視罷了。

《史記》清楚的記載:“大事畢,已藏,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藏,無復出者。”棺槨及隨葬品全部安置放在中門以內。工匠正在中門以內忙活,突然間“閉中羨門,下外羨門。”工匠“無復出者”,也成了陪葬品。

這里涉及既有中羨門,又有外羨門,其中內羨門不言自明。地宮三道門似乎無可辨駁。值得注意的是司馬遷中羨門用了個“閉”字,外羨門則有了個“下”字,說明中羨門是可以開合的活動門,外羨門則是由上向下放置的。

中羨門可能是橫向鑲嵌在兩壁的夾槽中,是一道無法開啟的大石門。內羨門可能與中羨門相似。三道羨門很可能在一條直線上。

謎團5:“上具天文”作何解釋?

秦陵地宮“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記載出自《史記》,其含義是什么?著名考古學家夏鼐先生曾推斷:“‘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應當是在墓室頂繪畫或線刻日、月、星象圖,可能仍保存在今日臨潼始皇陵中。”

近年來,西安交大漢墓發現了類似于“天文”“地理”的壁畫。上部是象征天空的日、月、星象,下部則是代表山川的壁畫。由此推斷,秦陵地宮上部可能繪有更為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圖,下部則是以水銀代表的山川地理。

謎團6:地宮珍寶知多少?

“奇器珍怪徙藏滿之”一語出自司馬遷筆下。早于司馬遷的大學者劉向也曾發出過這樣的深切感嘆:“自古至今,葬未有如始皇者也。”那么,這座神奇的地宮珍藏了哪些迷人的珍寶呢?

《史記》明文記載的有“金雁”、“珠玉”、“翡翠”等。其它還有什么稀世之寶誰也不清楚。不過80 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地宮西側發掘出土了一組大型彩繪銅車馬。車馬造型之準確,裝飾之精美舉世罕見。

謎團7:秦始皇使用銅棺還是木槨?

秦始皇使用什么樣的棺槨?《史記》、《漢書》均未明確記載。司馬遷只留下一句“下銅而致槨”的含糊記錄。于是有學者據此得出秦始皇使用的是銅棺。但從文獻記載而言,秦始皇未必使用的是銅棺。

《史記》、《漢書》明文記載:“冶銅錮其內,漆涂其外。”“披 以珠玉,飾以翡翠”,“棺槨之麗,不可勝原。”這里“漆涂其外”、“飾以翡翠”的棺槨恐怕只能是木質的了。

謎團8:地宮有沒有空間?

目前考古勘探表明,秦陵地宮為豎穴式。墓內可能有“黃腸題湊”的大型木槨。如果是豎穴木槨墓,墓道及木槨上部都以夯土密封。這樣一來,墓室內外嚴嚴實實,不會再有空間。

然而,陵墓主持者之一李斯則說:“鑿之不入,燒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無狀。”李斯這段話如果記載無誤,那地宮明顯有個外殼。按理這段話不會有假。因為李斯曾以左丞相身份親自主持過陵墓工程,對地宮的構造了如指掌。

加之這段話是當面向圣上匯報的,應該說不會有摻假嫌疑。如果按李斯所言可以推斷秦陵當是一座密封的、真空的大地堡式 地宮。不然,怎么會“叩之空空”?

又怎么會“燒之不燃”?按文獻記載推理地宮是空的,且有較大的空間,但由于考古勘探尚未深入到地宮的主要部位,所以地宮內部究竟是虛是實目前還是個謎。

謎團9:自動發射器?

秦始皇在防止盜墓方面也苦費心機!妒酚洝酚涊d:秦陵地宮“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進者輒射之。”指的是這里安裝著一套自動發射的暗弩。

如果記載屬實的話乃是中國古代最早的自動防盜器。秦代曾生產過連發三箭的弓弩。但是安放在地宮的暗弩當是一套自動發射的弓弩。

謎團10:“九層妖塔”

坐在飛機俯視秦陵封土,可以清清楚楚地看見一個正方形錐體,所以美國人叫它“黃土金字塔”。其實美國人錯了,秦始皇陵不是三層臺階式“覆斗形封土”,而是建造在九層夯土之上的中華土木大金字塔,甚至比埃及胡夫金字塔更大。還不僅如此,秦陵地宮也是一個同等規模的“倒金字塔”。更讓人難解的是,封土臺九層夯土似乎暗合了“九層妖塔”之說,這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

一層都有妖魔鬼怪。雖是小說之言,但是空穴來風。《老子》講哲學以建筑作比喻,有“九層之臺,始于壘土”之說,可見在春秋就有“九層之臺”建筑了,可惜還沒有發現東周“九層之臺”遺跡。秦始皇是個怪人,他在地宮修建30米高樓,僅僅是供靈魂出游地宮的,至于地表造“九層妖塔”之謎,看來要求救考古發現了。

謎團11:兵馬俑詛咒:“兵馬俑”殺死項羽

在秦末亂世,秦始皇兵馬俑軍團原型的秦京師軍下落不明。這個問題不僅涉及到兵馬俑軍團性質,也涉及到整個帝國秦軍的動向,甚至牽涉到秦帝國的滅亡、楚霸王的失敗和漢帝國的勝利等諸多問題。據野史記載,曾經擊垮了秦帝國的楚霸王項羽,最后卻死于“兵馬俑”之手。最后在烏江邊斬殺項羽的5位騎兵將士,都是關中地區出身的秦人,也都是舊秦軍將士,都是秦兵馬俑的原型。

垓下之戰,漢軍60萬,楊喜、楊武、呂勝、王翳、呂馬童這5名騎士能夠留下名字,已經是奇跡了。在十二萬分之一的幾率中脫穎而出的5人,卻是百分之百的舊秦軍的將士,而且官職都合于秦京師軍,更是決非偶然了。所謂史事鎖鏈一環緊扣一環,最后竟然在項羽之死和兵馬俑之間找到歷史鏈接點,引出“兵馬俑”殺死了項羽一事來,使人感到了歷史的深沉和神奇。

謎團12:地下“國庫”

中國第一代封建君王秦始皇與其地下“國庫”埋葬在一起,這一消息咋一聽匪夷所思。不過據官方報道,通過對秦始皇陵進行核磁掃描,中德雙方考古學家不但清楚地掌握了墓穴結構,還發現在地宮中埋藏了大量錢幣,甚至還有專家說錢幣大部分是銅幣,但也會有小部分銀幣。

陵墓中放置大量“硬幣”,無疑是秦朝的“國庫”,這一發現太讓人感到震驚了。不過由于技術問題,我們不應出于好奇就開棺掘墓。原因很簡單,兵馬俑退色了,馬王堆辛追濕尸也變干了,北京十三陵中挖出來的一盤藕片更是化成灰了。挖掘就意味著毀壞,如果這些寶藏在地下能得到更好的保護,就讓我們先不要去驚擾它們的千年沉睡。

謎團13:2200年前的“洋勞工”

在兵馬俑挖掘過程中,除了出土大量青銅器外,還發現了大量白骨。通過與部分現代人線粒體DNA數據參照,專家研究樣品單倍群歸屬進行了初步確定,在秦始皇兵馬俑坑埋葬著一具2200年前具備“歐亞西部特征”的人類遺骸,死者生前是修建秦始皇陵的勞工,是比較典型的波斯人。

“洋勞工”在2200年前已來到中國腹地,其意義猶如在金字塔修建者中發現了東方人一般,在東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大意義。

謎團14:兵馬俑能保存多久?

由于遭受空氣污染,秦始皇陵兵馬俑正在緩慢風化。這些在地下埋藏了2200多年的老古董開始地面生活后,一直面對氧化、水侵的威脅,現在出現了“水土不服”癥狀。專家呼吁如果還不采取任何措施加以保護,那么在100年內兵馬俑將會遭到更嚴重腐蝕,鼻子和發型都有可能消失殆盡,雙臂也有可能從身體上脫落。到時兵馬俑坑看上去與煤田沒有什么兩樣,不再有任何美學價值。

據相關媒體披露,中美兩國科學家已經啟動了一個短期保護計劃,研究博物館內空氣污染物對兵馬俑的影響,力爭早日提出控制治理對策,最終從目前的搶救性保護轉變成預防性保護。同時專家透露,如果拯救措施得當,兵馬俑“衰老”進程肯定會被延遲,但兵馬俑到底還能保持多少年,目前還不清楚。

謎團15:地宮有飛雁嗎?

據《三輔故事》記載,楚霸王項羽入關后,曾以三十萬人盜掘秦陵。在他們挖掘過程中,突然有一只金雁從墓中飛出,一直朝南飛去。斗轉星移過了幾百年,有一位三國太守張善還見到了這只金雁。瀏覽史書,我們發現司馬遷和班固都留下“黃金為鳧雁”之說。至于說金雁制作精巧,而且還能飛,這也是有可能的。因為在春秋時期,魯班已經能制造出木雁,能飛到天空,一直飛到宋國城墻上。

不過一個金屬物體在空中飛翔要像風箏和輕氣球那樣簡單易行,如果沒有機械動力單靠自然界風力,不要說空中飛行,恐怕連起飛都成問題。再進一步分析,假設秦代有能力制作會飛的金雁,那么金雁埋入地宮之后將會不停地自動飛翔,一直在地宮內飛行了近一千個日日夜夜。當項羽打開地宮墓道時,這個自動飛翔的金雁又沿著墓道順利地飛出地面,然后又越過秦陵南側數千米高的山峰飛往遙遠的南方。如果這個奇聞不是傳說,那么金雁的控制與指揮系統恐怕連今天的電腦也望塵莫及了。

謎團16:地宮水銀是否來自旬陽?

近些年來,考古人員利用遙感技術對秦始皇陵進行地下勘測,初步確定地宮深度達30米,足足穿過了三層地下水,地宮相當于現代4層樓建筑高?脊湃藛T還發現了封土堆上存在著嚴重汞異常,有人推測汞儲量可能多達上百噸,這也印證了司馬遷的“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描述。秦始皇為何要在地宮注入大量水銀,理由大抵有兩個,一是殺死入侵盜墓賊,二是防止尸體腐爛。

水銀功效顯而易見的,問題是水銀來源一直是謎。在陜西旬陽縣有一座水銀山,地質工作者在這里發現了古代采礦留下的700余處古礦洞,一般有幾十米深,大洞套小洞,小洞與支洞相連,附近還出土了秦漢時期鐵镢遺物。從這些文物和遺跡顯示,秦時旬陽就已經是一個采汞重鎮,運輸水銀可以沿古道經鎮安、過柞水到達關中。雖然說這還是一種推測,需要進一步證實,但從種種因素分析,秦陵大量水銀來自旬陽的可能性很大。

謎團17:秦陵地宮有道“防水大壩”

秦陵地宮能保存下來,不得不提一道“防水大壩”,也就是地下那道規模巨大的阻排水渠。阻排水渠其實是堵墻,底部由厚達17米的防水性強的清膏泥夯成,上部由84米寬的黃土夯成,正好擋住了地下水由高向低滲透,有效保護了墓室不遭水浸。這一套阻排水渠和都江堰、靈渠有得一比,北京國家大劇院也是按照這套辦法來解決水浸問題的。”

地宮的建成本身就說明了排水系統的成功,而阻水系統更是經歷了2200多年時間檢驗。通過自然電場法和核磁共振法測出,在所推斷的墓室和地宮范圍內為不含水區,而阻排水渠外測的相同深度為含水區,從而證實這個地下阻排水工程迄今仍然在發揮著作用。這應該就是班固在《漢書》中所言的“下錮三泉”。

謎團18:三重防盜門

地球人都知道,秦始皇陵地宮中設有防盜機關。但要問有哪些防盜機關,偏偏沒人能說清楚。相傳秦始皇陵地宮的周邊填了一層很厚的沙子,形成沙海。這沙海就是秦陵地宮的第一道防線,使盜墓者無法透過挖洞進入墓室。

如果說沙海只是一種傳說,那么暗弩則有明確的記載。司馬遷在《史記》中肯定地說:秦始皇陵中設有暗弩,在墓門內、通道口等處斗安置上這種觸發性武器。當盜賊進入秦陵觸動機關時,就會被強弩射死。與暗弩配合的機關還有陷阱等等。盜墓者即使不被射死,也會掉入陷阱中摔死。地宮第三道防線是水銀河,大量水銀像江河湖海一樣通過機械運動循環流動,一方面有利于保護尸體腐爛,另一方面使得水銀蒸發的氣體中含毒,也會把盜墓者熏死。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347898.html

相關閱讀: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