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古代解決婚配問題辦法男子娶二婚女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考古發現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北宋和南宋,都有個共同的社會難題,就是剩女多。

照理說,剩不剩的,自得其樂就好,與旁人無關。問題是,宋代的剩女們之所以剩著,并非自己選擇的結果。剩女們個個都削尖了頭,想往圍城里鉆,卻苦于當時社會風氣崇尚奢華,“風俗奢靡,日甚一日”,“高嫁妝”成風,黃花閨女留來

留去留成了愁。

對于一般人家來說,生個女兒可真是愁死人,虧大了。養大了女兒,還得倒貼高嫁妝,才有機會讓女兒成為別人家的苦力——任勞任怨,任打任罵,由著婆婆凌虐。

也難怪那個年頭的人都重男輕女。生個小子,將來靠著嫁妝,就能過上小康生活,還免費贈送一個苦力和出氣筒。這么劃算的生意,哪里去找?

于是,嫁不出去的女子越來越多,最后竟然成了社會問題。在古代,地多人少,人口的繁衍可是一個國家的經濟命脈所在。況且,在以人頭稅為主要收入的年頭,人口多,政府就有錢,國家就有兵;人口少,啥都沒有,也難怪朝廷對剩女問題頭

疼不已。

這么多剩女,怎么解決?有的是靠宗族的力量。父母沒錢嫁女兒,咋辦?由宗族贊助。范仲淹當了官之后,整了個義莊,有大片田地,收入就用來贊助族人的日常生活。其中,有規定,貧苦之家嫁女兒,可以得到義莊贊助的三十貫錢。在當時,

這三十貫錢可以在中原地區買下幾十畝地了?梢姡敃r的嫁妝可真是高得令人咋舌,帶著幾十畝地嫁人,也才勉強合格而已。

當然,也不是每個宗族都能出個像范仲淹這樣,有官當有錢賺還擔憂著族里大事的人。多數地方,還是靠官府的力量,才讓剩女們有了一線生機。很多地方意識到剩女的難題后,都對嫁妝問題進行了規定。比如,規定百姓家嫁女兒,嫁妝不得

超過某一標準,否則不僅要受到經濟上的重罰,還得坐牢。

強制女子出嫁。如在晉代,女子到了一定年齡必須嫁人,否則官府要強行給她找對象!稌x書·武帝紀》(卷三)記載,司馬炎在泰始九年冬十月要求,“制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長吏配之。”意思是,女孩子到17歲了,如果父母不將閨女嫁出

去,地方領導就要給她找老公,逼其強行嫁人。

到了南北朝時,如果女孩適齡不出嫁,還犯法,家里人都要跟著坐牢,這就是《宋書·周朗傳》說的——“女子十五不嫁,家人坐之。”

官媒指定婚配。官媒,就是官府負責解決光棍男人婚姻配偶的專職人員,與今天發結婚證書的公務員在職能上有相同的地方,但權力更大,官媒通過強制手段給光棍找老婆,指定某女嫁給某男,純是“拉女配”。

在清代就設置過官媒,因為男多女少,官媒油水很足,光棍們爭著送“聘金”呢,沒有送的就伸手向光棍索紅包。有意思的是,為了防止男女繞過官媒私下來往,玩私奔,官媒常在晚上“查墻子”。所謂的“墻子”就是小巷子、旮旯處等男女

方便私會之所。如果發現崔鶯鶯和張生那樣翻墻私會現象,光棍男子往往會被官媒趕走。

支持寡婦再嫁。過去有“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嫁個扁擔抱著走”的說法,且“好女不嫁二夫”,講究從一而終。所以,古代讓寡婦再嫁還是有難度的,為了使適婚男女比例平衡,在男多女少的地方,不論民間還是官府,對寡婦再嫁都持積極

的支持態度,而不是強調三綱五常,從一而終。

鼓勵娶二婚女。與提倡寡婦再嫁相對的是鼓勵男人娶寡婦,找二婚老婆。過去男人一般視娶寡婦為低人一等,所以,過去不只寡婦再嫁難,男子娶二婚女亦難。但是,任何事物只要看多了就好辦了。習以為常之下,還會慢慢演變成一種社會風

俗。在古代的北方少數民族中,便不以娶寡為恥,特別是在家族內部,弟娶嫂、嫂嫁叔成了一種常規倫理。

五是三國時期的阮氏。阮氏是名士阮德尉的女兒,洞房花燭夜時,阮氏的模樣嚇得新郎——三國時魏臣名士許允拔腿就跑,阮氏一把拽住他。許允邊掙扎邊說:“婦有‘四德’(封建禮教要求婦女具備的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四種德行),你

符合幾條?”新婦說:“我所缺的,僅僅是美容。而讀書人有‘百行’,您又符合幾條呢?”許允說:“我百行俱備。”新婦說:“百行德為首,您好色不好德,怎能說俱備呢?”許允啞口無言。從此夫妻相敬相愛,感情和諧。

許允任吏部郎,所任用的地方官吏比如郡守,都是他的同鄉,于是魏明帝派人把他抓起來。武士帶走許允的時候,阮氏光著腳追出來,告訴許允,明君可以用道理去說服,不能求情。許允被抓后,家人號泣,阮氏說,不要緊,他很快就會回

來,然后煮了小米粥等許允回來。等到明帝審問許允用人之事,許允答道,為國選才,一定要了解他們。臣的同鄉,是臣了解的人,

陛下可以考察他們是否稱職,如果不稱職,臣愿領罪?疾斓慕Y果,許允任用的同鄉都稱職,于是魏明帝放了他。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393201.html

相關閱讀: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