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的所在地5000年前是一馬平川,那里曾屹立著一座無比壯觀的巨塔——“巴別”通天塔。它為何稱作“巴別”塔?它真的能夠“通天”嗎?它到底是派什么用場的?
人們并不知道“巴別”塔最初從何而來,只知道早在遠古時代,它就走進了猶太人的《圣經·舊約》之中。下面就和小編去了解一下吧。
根據猶太人的《圣經·舊約》記載:洪水大劫之后,天下人都講一樣的語言,都有一樣的口音。諾亞的子孫越來越多,遍布地面,于是向東遷移。在示拿地(古巴比倫附近),他們遇見一片平原,定居下來。
巴別通天塔
由于平原上用作建筑的石料很不易得到,他們彼此商量說:“來吧,我們要做磚,把磚燒透了。”于是他們拿磚當石頭,又拿石漆當灰泥。他們又說:“來吧,我們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頂通天,為要傳揚我們的名,免得我們分散在全地上。”
由于大家語言相通,同心協力,建成的巴比倫城繁華而美麗,高塔直插云霄,似乎要與天公一比高低。沒想到此舉驚動了上帝!上帝深為人類的虛榮和傲慢而震怒,不能容忍人類冒犯他的尊嚴,決定懲罰這些狂妄的人們,就像懲罰偷吃了禁果的亞當和夏娃一樣。
他看到人們這樣齊心協力,統一強大,心想:如果人類真的修成宏偉的通天塔,那以后還有什么事干不成呢?一定得想辦法阻止他們。于是他悄悄地離開天國來到人間,變亂了人類的語言,使他們分散在各處,那座塔于是半途而廢了。
巴別通天塔
在希伯來語中,“巴別”是“變亂”的意思,于是這座塔就稱作“巴別塔”。也有人將“變亂”一詞解釋為“巴比倫”,稱那座城叫“巴比倫城”,稱那座塔叫“巴比倫塔”。
而在巴比倫語中,“巴別”或“巴比倫”都是“神之門”的意思。同一詞匯(“巴別”)在兩種語言里竟會意思截然相反,著實令人費解。其實這是有緣由的。
公元前586年,新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滅掉猶太國,拆毀猶太人的圣城耶路撒冷,燒掉神廟,將國王連同近萬名臣民擄掠到巴比倫,只留下少數最窮的人。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巴比倫之囚”。猶太人在巴比倫多半淪為奴隸,為尼布甲尼撒修建巴比倫城,直到70年后波斯帝王居魯士到來才拯救了他們。亡國為奴的仇恨使得猶太人刻骨銘心,他們雖無力回天,但卻憑借自己的思想表達自己的憤怒。
巴別通天塔
于是,巴比倫人的“神之門”在猶太人眼里充滿了罪惡,遭到了詛咒。他們詛咒道:“沙漠里的野獸和島上的野獸將住在那里,貓頭鷹要住在那里,它將永遠無人居住,世世代代無人居住。”
事實上,“巴別”塔早在尼布甲尼撒及其父親之前就已存在,古巴比倫王國的幾位國王都曾進行過整修工作。但外來征服者不斷地將之摧毀。
尼布甲尼撒之父那波博來薩建立了新巴比倫王國后,也開始重建“巴別”通天塔,他在銘文中寫道:“巴比倫塔年久失修,因此馬爾杜克命我重建。他要我把塔基牢固地建在地界的胸膛上,而尖頂要直插云霄。”
巴別通天塔
但尼布甲尼撒之父只將塔建到15米高,尼布甲尼撒自己則“加高塔身,與天齊肩”。塔身的絕大部分和塔頂的馬爾杜克神廟是尼布甲尼撒主持修建的。
備受人稱贊的“巴別”塔一般指的就是那波博來薩父子修建而成的那一座。這座塔的規模十分宏大。公元前460年,即塔建成150年后,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游覽巴比倫城時,對這座已經受損的塔仍是青睞有加。
根據他的記載,通天塔建在許多層巨大的高臺上,這些高臺共有8層,愈高愈小,最上面的高臺上建有馬爾杜克神廟。墻的外沿建有螺旋形的階梯,可以繞塔而上,直達塔頂;塔梯的中腰設有座位,可供歇息。
塔基每邊長大約90米,塔高約90米。據19世紀末期的考古學家科爾德維實際的測量和推算,塔基邊長約96米,塔和廟的總高度也是約96米,兩者相差無幾。
巴別通天塔
“巴別”塔是當時巴比倫國內最高的建筑,在國內的任何地方都能看到它,人們稱它“通天塔”。也有人稱它是天上諸神前往凡間住所途中的踏腳處,是天路的“驛站”或“旅店”。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353908.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