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ERN的大型強子對撞機
歐洲粒子物理研究所(CERN)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HC)被很多人稱之為世界上規模最為龐大的科學計劃。據悉,大型強子對撞機有望揭開所謂的“上帝粒子”之謎。早期的博客和文章推測說,這種設備能夠操縱巨大能量,甚至可能人為創造一個黑洞。從科學的角度來說,這種推測顯然是不足信的,但它卻在很大程度上暗示,大型強子對撞機能夠產生令人畏懼的能量。
2.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TER)計劃
這個世界上第一個示范級核聚變反應堆將建在法國南部,它將第一次實現持續核聚變反應。用外行的話說,就是少花錢多辦事。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的建造成本為144億加元。當這個歷時8年的龐大項目完成時(預計于2015年竣工),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在延長期內產生的電能可達到500兆瓦。了解物理學的人都知道,核聚變是很難實現的,很多有爭議的試驗均圍繞它展開。與其它方式有所不同的是,核聚變能夠在不產生溫室氣體和放射性廢物的情況下“復制”太陽能。
3. 國際空間站
在2010年竣工時(也有可能拖到2011年),國際空間站將成為有史以來最大的多國參與的太空項目。據估計,國際空間站的總建造成本將達到1000億美元。最終的國際空間站將太陽能電池板展開時的個頭與一個足球場差不多。與“和平”號空間站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際空間站擁有可以與航天飛機相比的內部空間。雖然近年來批評人士對國際空間站進行有用科學試驗的能力持懷疑態度,但空間站的次級實驗室——日本“希望”號實驗艙和美國“命運”號實驗室——將允許3到6名宇航員進行只有在軌道上才能完成的實驗,地球上的人類將最終成為這些實驗的受益者。
4. 澳大利亞內地的“太陽塔”
“太陽塔”也被稱之為“太陽任務”計劃,這項科學壯舉將利用太陽能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太陽塔”技術是指利用太陽輻射加熱空氣進而發電。根據物理學定律,熱空氣會上升并以熱風的形式移動,當這些風穿過渦輪時,便會產生電能。太陽塔將建在澳大利亞內地西部的新南威爾士州,竣工后的高度可達到1公里(3280英尺)。當全部投入運轉,“太陽塔”最多可產生200兆瓦清潔電能,足以滿足大約20萬個家庭的用電需求。
5. 氣候變化模擬計劃
很多研究和測試的目的都是為了讓地球進行一次“常規體檢”,其中就包括這項有關氣候變化的綜合性研究。所謂的氣候變化模擬計劃并不是向北極高緯度地區派遣研究船,或是分析一支或兩個研究小組的遙感設備獲得的數據,而是利用數千名志愿者的電腦在空閑時處理氣候變化數據。雖然模擬結果可能引發恐慌,但如此大規模的分析過程絕對是前所未有。
6. 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
哈勃太空望遠鏡被稱之為美國宇航局最為成功的科學設備之一。在宇航局準備讓哈勃退役之時,它的繼任者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將被送入距地150萬公里的軌道,相比之下,哈勃軌道距地面高度只有500公里。在距地150萬公里這個冷真空環境下,一個網球場大小的防護盾將保護詹姆斯·韋伯免受太陽影響。據悉,詹姆斯·韋伯將尋找在宇宙初期形成的第一批星系。此外,它還能夠透過塵云觀測形成行星系統的恒星——行星系統將銀河系和我們的太陽系連接在一起。
7. “世界末日”種子庫
又稱“諾亞方舟種子庫”,如果在不遠的將來災難襲擊地球,這個種子庫可以提供瀕危作物的種子。該工程的目的是保存全球幾乎所有作物的有機樣本,為了某一天它們可能自然消失保存種子。在挪威遙遠北極小島—斯瓦爾巴特群島的一座冰山上建造的這個種子庫旨在回應兩種擔憂:全球變暖和海平面上升。該地區寒冷的氣候確保種子將在較低的溫度下保存,而且還是天然的冷藏室。另外,斯瓦爾巴特群島地處遙遠的北極(想象饑餓的北極熊在閑逛),保證不會遭心懷不軌的人破壞。
8. 太空梯
簡單地說,這項工程目的是把去往太空的人類征程帶到新的高度——準確進入軌道。宇航員和貨物將不再需要依靠笨重的航天飛機到達太空工作站,借助太空梯進入太空廉價又安全。雖然一些專家表示,太空梯至少在未來10年內無法實現,但大膽而熱情的發明家們已經在探索如何將這一偉大抱負變成現實的方法了。與此同時,這項技術對那些希望扎根地球長久一點的人來說可能會產生一個額外的好處:高速無線互聯網接入。
9. ANTARES 水下中微子探測陣列
簡而言之, ANTARES (天文學中微子望遠鏡及地下環境探索計劃)和它在南極的伙伴“阿曼達”和“冰立方”中微子探測器是一種朝下看的望遠鏡,而傳統的望遠鏡是向上盯著星星看。不認為有很多東西可看嗎?再想想。中微子望遠鏡能夠探測到高能量μ介子(一種帶負電荷的基本粒子)產生的輻射,μ介子是穿過地核的中微子(一種不帶電、沒有質量的基本粒子)進入地球南半球的產物。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353928.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