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絕命咒語”反盜墓之謎與傳說
《易經》稱,“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樹。”如果從反盜墓的角度來理解,“藏之中野,不封不樹”,應該是中國古人最樸素,也是最原始的反盜墓構思。
這種構思在后代都有運用,宋代書畫家米芾便曾如此葬過死去家人,“米芾好奇,葬其親潤州山間,不封不樹。嘗自詫于人,言莫有知其穴者。”
但米芾有個經常在一起玩的朋友王相,知道其中的秘密。王相這個人性格很隨便,行為放浪,用南京話來說,就是“活鬧鬼”。有一次米芾與王相郊游,王相故意在墓穴上面的草叢里小便,看米芾有什么反應。米芾一見朋友掏出家伙要“做好事”,臉色頓時就變了。但米芾自稱無人知曉,恐怕說了泄密,讓外人知道墓穴在哪,也不方便制止,敢怒不敢言,只好讓王相在祖宗頭上舒舒服服地撒了一泡尿。此是笑話,見于明馮夢龍編撰的《古今笑史·癡絕部》。原文是這樣的,“有王相者,素與米游,甚狎,獨知之。米日與客游山,因至墓所,周覽之次,相忽溲于草間。米色變,意甚怒;然業已諱之,竟不敢止相。”后來,反盜墓花樣就多了。在我即將出版新書《盜墓史記》(暫名,中國工人出版社出版)中,共記述了九類反盜墓設計。但這些都是“實招”,是通過物質手段來完成。在反盜墓史上,也有一種“虛招”——絕命咒語。虛招雖然虛,卻不失高明,往往有效,從心理上絕殺盜墓者,令其不盜而退。世界上最著名的“絕命咒語”出自古埃及法老(國王)圖坦卡蒙的陵墓(金字塔)——“誰要是干擾了法老的安寧,死亡就會降臨到他的頭上”。
圖坦卡蒙是古埃及第十八王朝法老,死去時只有18歲。
據已公開的考古資料,1922年,英國考古學家霍華德·卡特及其同伴,進入了圖坦卡蒙的陵墓。吐坦哈蒙的棺室由兩個武士塑像守護,內有4個金色的神龕,一具水晶石棺和3個套棺。戴著金面具的吐坦哈蒙,躺在純金制成內槨。除了發現“絕命咒語”外,棺上還有一句話,“我看見了昨天;我知道明天”。
圖坦卡蒙墓內陪葬品數量驚人,價值連城。考古人員整整用了10年的工夫,才將這批珍品整理完畢,目前均收藏于埃及國家博物館。圖坦卡蒙的臉上有一道傷疤,通過X射線檢查進一步發現,圖坦卡蒙的腦后部受傷,考古學界認為當時一定發生什么大事,隱藏著秘密。圖坦卡蒙的死因還沒有弄清,“咒語”應驗了。霍華德·卡特被小小的蚊子叮咬感染,而神秘死亡。到1935年,當年21名與霍華德·卡特一道參加圖坦卡蒙陵墓考古發掘的相關人員,先后死于非命,“絕命咒語”的傳說不脛而走,轟動全球。此后,在其它一些古埃及陵墓中,也發現了類似的文字,警告褻瀆這個墓穴的人會被鱷魚或蟒蛇吃掉。中國古人與古埃及人一樣,都是智者。中國不少建筑的造法與金字塔相同,如我的前面博文中提到的大報恩寺,在營建時就是采用差不多相同的手段。在反盜墓設計中,中國古人也知道應用“絕命咒語”。
民間有一個傳說,當年乾隆在興建頤和園時便遇到過“絕命咒語”。頤和園位于北京市西北郊海淀區,基址是昆明湖和萬壽山,是目前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中國皇家行宮御苑。正式開工在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動工后不久,在現在的佛香閣底下,發現了一座明代的妃子墓。乾隆聽說后覺得很好奇,便令人挖開看看。在挖掘過程中掘到了一塊石碑,上面寫著“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乾隆立即叫停,不再往下挖,避免干擾明妃。但在上面建閣以壓住陰氣,這就有了佛香閣。中國的“絕命咒語”在現代考古發掘中并不多見,這大概與兩個原因有關,一是載體,不少咒語都是寫在布帛、竹片,或直接寫在棺槨上面,不方便保存;二是藏體,中國人主流觀點是入土為安,墓穴都筑在地中,在潮濕的地下空間,幾乎都與尸骨一樣腐爛了。如果刻在石塊這樣的石質材料中,可能就會有考古發現。古埃及的“絕命咒語”能夠保存幾千年,便得益于金字塔內干燥的環境。“絕命咒語”對盜墓者的威脅來自精神層面,可以造成很深很強烈的心理暗示。古人很相信“咒語”的神奇和魔力,中國盜墓史上甚至還有利用咒語盜開墓穴的說法(詳見本人即將出版新書《盜墓史記》中的“盜墓秘笈——咒語盜墓術”)。
但“絕命咒語”運用于反盜墓,有一大致命缺陷,就是需要思想意識基礎,對迷信的盜墓者可能很有效,如乾隆;但無神論者,大概不會相信這種徹頭徹尾的鬼話,會不顧一切地盜之挖之。近來的科學發現證實,古埃及法老的所謂“絕命咒語”并不神秘,考古人員先后死亡之謎已被破解。埃及古文物學會秘書長、考古學家扎西·哈瓦斯博士去年曾撰文,認為,金字塔中充滿一種可怕的致癌氣體氡氣,這是致考古人員非正常死亡的真正元兇。另有一說是致命真菌。但新的謎團又出來,這么高濃度的氡氣是怎么產生的?真菌又從哪來的?難道是反盜墓設計的又一“毒招”?
太有才了,古人反盜墓設計的十大“毒招”!
在中國的喪葬史中,盜墓現象從未滅絕過。一代代官盜私盜各顯神通,穿梭于帝王將相的陵墓之中,攫取財寶。為保全尸首,古代陵墓往往設置了反盜墓的“毒招”。反盜墓與盜墓的拉鋸戰就這樣持續了千年。
盜墓,令死者不安,生者不寧。既然盜墓者那雙賊眼對新墳舊;⒁曧耥,反盜墓就成為必須。在古代,與風水一樣,如何保全逝者的尸骨,讓死者在陰間永獲安寧,是葬前葬后均要考慮的問題。
后來,反盜墓花樣就多了,從下列所述的種種手段里,可以玩味出古人特有的反盜墓玄機。
反盜墓招一:“虛冢”設疑干擾
后趙始主半夜偷埋山中,曹操的所謂“七十二疑冢”,就是一種著名的防盜手段。
疑冢防盜,有一個考古名詞,叫“虛冢”。虛冢,只是秘葬方式之一種,又稱假墳、虛墓、虛葬、潛葬、潛埋。說白了,就是造若干假的墓穴,而將真尸葬地隱匿。
虛冢不只是漢人慣用的反盜墓招式,北方少數民族也喜歡,但多稱“潛埋”。
反盜墓招二:構筑“崖墓”阻擋
皇家受啟發創“以山為陵”葬式
虛冢設疑,雖然可以迷惑世人,給盜墓者造成干擾,但虛冢還是有墳頭的,所以盜起來很容易,一個個掘開不就真相大白了?元人陶九成曾稱,“會須盡伐七十二疑冢,必有一冢藏操尸”,就是這個意思。如果依古制“不樹不封”,又與后來傳統喪葬習俗相悖,與主流孝道不符。況且,帝王們多喜歡張揚后事,造大墳高冢,以顯皇家威儀。
崖墓,歷史很長,早在戰國時期即已出現,分布在江西省境內的武夷山地區崖墓,形式有單洞單葬、單洞群葬及聯洞群葬,棺用整木刳成。經考古多為戰國古墓。從這點來說,皇家的“依山為陵”反盜葬式,是受到了民間崖墓葬制的啟發。崖墓在南方臨江河少數民族中間極為流行,至今仍有。到了東漢,崖墓,則多俗稱“蠻洞”。
反盜墓招三:“鐵水澆筑”加固
民間以“糞水術”輕易破之
將墓穴開鑿于山之中,堅固異常,防盜效果自然也非同一般,但是也存在明顯“漏洞”,其通往玄宮的洞口,盜墓者很容易找到。
如何封閉洞口,如何反盜墓,工匠煞費苦心。鐵水澆筑,就是其中的硬招之一。
道高一層,魔高一丈。盜墓者破招手段“糞水術”很絕,或者說很另類:天天用酸性很強的糞水來澆灌銹蝕鐵汁,經過若干長的時間,竟然也讓其打開了。看來,再強的反盜墓招式也有致命缺陷。
反盜墓招四:“積沙”、“積石”生畏
郭莊楚墓安全設計一環套一環
“崖墓”防盜效果顯著,普通的土丘墓也不是沒有辦法防盜。
常見的是“深挖洞”,將墓穴挖在深處,如秦漢墓穴都設于十幾米深的地下。記述中原、北方地區喪葬制度的《大漢原陵秘葬經》稱,“立冢安墳,須籍來山去水,擇地斬草,冢穴高深。”同時再置堅固的石槨,防盜的效果更好。棺槨以木質為多,石質棺槨安全性肯定要優于木質棺槨。盜墓者常用盜墓工具斧、鑿,要想很快盜開棺槨,應該更費周折。
在這些反盜墓常規措施之外,土丘墓最絕的反盜墓招式是“積沙”、“積石”。這種墓也有一個專業術語,叫“積沙墓”或“積石墓”;如果是復合型,則是“積沙積石墓”。
為什么要將沙子炒干?一是可以保持地下干燥的環境,防止尸體腐壞;二是強化防盜效果。干燥的細沙如水,流動性極強強,盜墓者根本無法挖掘盜洞,沙子邊挖邊淌,盜洞根本難以成形。就是挖成了,風險也很大,極容易造成塌方,讓盜墓者成為殉葬者。
但流沙墓到了現代,已不再是盜墓者的克星了,F代盜墓者除了采用礦工“挖煤”的辦法,對付流沙墓還有鋼筒,一圈一圈接起來,形成盜洞,不再害怕坑被細沙回填和斷面塌方。
反盜墓招五:“伏弩”、“懸劍”嚇人
唐風水大師計殺盜墓者
在所有的反盜墓手段中,最為神秘的是“伏弩”。
弩是什么東西?箭。伏弩,就是暗設在陵墓死穴(盜墓者必經之地)處,可以自動發射利箭的一種反盜墓機械裝置。其原理與現代步兵使用的自動步槍相似,足可見古人在反盜方面的智慧。在古人來看,這也是一種高科技了,技術在秦漢時期已相當成熟。
“尸穸”中透露了“伏弩”的厲害,“箭出如雨”。這個古冢里的機關重重,反盜設計多樣,不只有機弩,還有積沙,一個進入墓內的盜墓賊者反應慢了一點,就被積沙掩埋了。同則故事引《水經》言,“越王勾踐都瑯琊,欲移允(一曰元)常冢,冢中風生,飛沙射人,人不得近,遂止。按《漢舊儀》,將作營陵地,內方石,外沙演,戶交橫莫耶,設伏弩、伏火、弓矢與沙,蓋古制有其機也。”這段文字說明,墓設機關、積沙都是中國古代傳統的反盜墓手法。
在墓穴中置放殺人兵器,除了“機弩”,還有“懸劍”,反盜墓原理差不多。被盜的名人墓中,唐朝風水大師袁天罡的墓里即有“懸劍”。
伏弩、懸箭都可主動出擊,斬殺盜墓乾,還有一種被動利器,即在墓中或通往墓穴的地面上,置放帶刺狀物件,盜墓者踩上后,或傷或死,這在考古現場也有發現。
反盜墓招六:“自來石”堵墓門
古代最另類反盜墓手段:碑背刻文哭窮
正因為有了珍貴的陪葬品,所以衍生出了一群盜墓賊。每代帝王大臣死時既要辛辛苦苦的尋覓風水寶地,又要絞盡腦汁的想些防盜墓賊的手段。除了那些有名的盜墓門派,我們一起看一下那些奇特的反盜墓手段。
一、最具欺騙性的反盜手段:碑背刻文“哭窮”
墓,民間又叫墳,但墓與墳之間在早期是有嚴格區別的。先秦時,不封不樹、不留地面標記的才叫“墓”,意即“沒”,埋到地下就沒有了,這是古人下葬的本意。后來,當古人把“墓”理解為諧音“慕”、認為是“孝子所思慕之處”時,墓上便堆起封土,出現了“墳頭”。俗話所說的“有墳頭好哭”,就是這種葬俗的反映。
墳頭的出現,可以說是古代中國喪葬觀念的風水嶺,隨之厚葬之風漸起。所謂厚葬,就是事死如侍生,給死者隨葬一些好吃好用好玩的東西,民間稱之為“寶物”。墓中葬寶,主要出于竊寶目的千年盜墓惡俗,也因此形成。
既然盜墓是因厚葬而起,“哭窮”自然是防止盜墓的最好辦法,而且最有欺騙性。漢魏時,有人在碑石上刻下了這類文字。據《荊州記》記載,魏征南將軍張詹死后,葬在冠軍縣東(今河南鄧州市境內),其墓碑的背面刻了一段文字,其中有幾句是這樣的“白楸之棺,易朽之裳,銅鐵不入,瓦器不藏。嗟矣后人,幸勿我傷!”
古代有條件的人家多用耐腐的楠木做棺材,白楸的木質很差,不耐腐,“白楸之棺”就是低檔的棺材。張詹墓碑銘文的意思很明顯:我是薄葬,棺材是做白楸木打的,穿的也不是金縷玉衣,不要說金銀財寶,連銅器、鐵器,甚至瓦器也沒有隨葬。所以啊,希望后世盜墓兄弟別惦記著,讓我不得安寧!
如此哭窮,不少盜墓賊信以為真,長期沒有盜墓賊光顧張詹的墓,真讓忽悠了。即便在晉末“八王之亂”期間、民間盜墓之風特別嚴重之際,張詹的墓也未遭挖掘,一直到南朝元嘉六年(公元429年)才被盜了。
二、最虛偽的反盜手段:塞石上刻上防盜“告示”
1949年后考古中發現的最有意思一方反盜墓碑石,出自徐州龜山漢墓,墓主是劉注夫婦。劉注是西漢第六代楚王。該墓是1981年2月,當地人開山采石時發現的,后由南京博物院會同當地主管部門,進行了兩次考古發掘。清理南墓道時,在道西口第一列上部的塞石前端,發現刻有文字,有9行,縱向排列,每行4-7字不等,總共48個字。第百上石楚古尸王通於天述葬棺郭不布瓦鼎盛器令群臣已葬去服毋金玉器后世賢大夫幸視此書目此也仁者悲之。
研讀后發現,這些文字應是第二代楚王(尸王)劉郢提出的“薄葬”遺訓,這些文字的核心意思,大概可以這樣理解:后世各位賢能的大夫,我向上天發誓,我的墓里沒有隨葬金銀珠玉這些寶物,就是一副棺材。你們如果有幸看到這段文字,心里也應該為此難過的,生出同情。
漢代“國彌大,家彌富,葬彌厚”,劉注不可能真會薄葬,他將祖宗的“遺訓”刻于封閉自己墓道的前端塞石上,實是想給盜墓賊發“告示”,最為虛偽了。目的是想告訴盜墓賊,我雖然是第六代楚王,但我沒有豐厚的隨葬品,請不要來盜我的墓,此意在忽悠盜墓賊。
劉注這騙人的鬼話可忽悠不了比鬼還精的盜墓賊。從考古中發現,此墓早被古代盜墓賊盜了,而且不只一次。據現場殘存的錢幣推測,最早一次盜墓,應該發生在王莽篡位時期,此時距離劉注下葬僅百余年。
三、最歹毒的反盜墓手段:刻石咒罵盜墓會斷子絕孫
上面這些希望盜墓賊不要光顧的碑刻文字,顯得文縐縐的,說得較含蓄。有一類就不客氣了,以咒罵的語言,直接警告盜墓賊。世界上最著名的“反盜墓咒語”,應該是古埃及第十八王朝法老圖坦卡蒙的陵墓(金字塔)里的—句話——誰要是干擾了法老的安寧死亡就會降臨到他的頭上。
在中國,也有這樣令人生畏的“咒語”。山東金鄉縣便曾出土兩塊這樣的漢代刻石,專業術語稱為“禳盜刻石”,現藏于濟寧市博物館內。第一塊禳盜刻石出土于1980年,發現于該縣境內的魚山村。這是塊位于山坡上一座墓前的壓檻石。十分遺憾的是,墓室被當地開山采石的民工徹底毀掉了。
據民工說,此墓中出土的還有銅錢和陶罐等,但墓主信息無從考證?淌奈淖纸浶Wx后,應該有138個字,前面幾行是這樣——諸敢發我丘者令絕毋戶后疾設不詳者使絕毋戶后毋諫賣人毋效貍人使……
用現在的話來說,大概意思是:誰敢盜我的墓,我就叫他斷子絕孫,即使無意破壞了我的墓,也會遭到報應,希望不要出賣我,不要把這告訴別人……
四、最無奈的反盜墓手段:立墓碑提醒“請勿再光顧”
實際上,想借人文的方式,通過心理施壓,讓盜墓賊放棄盜墓,這個愿望顯然是不現實的。如果說古代盜墓賊還講點良心的話,到近現代已沒有幾個人會考慮心理上的不安了。
民國年間全國有很多盜墓中心,其中數洛陽一帶盜墓最為瘋狂,現在盜墓賊常使用的盜墓利器“洛陽鏟”,就是因洛陽盜墓賊最擅使用而得名的。洛陽是中國著名古都之一,城北的邙山是古人眼里的風水寶地,有“生在蘇杭,死葬北邙”的說法。因為墓葬多,滋生出的盜墓賊歷代不絕。民間年間,當地有好多游手好閑的小混混,吃、喝、嫖、賭、吸樣樣來,其收入來源全靠盜墓。
洛陽盜墓賊無孔不入,防不勝防。當年洛陽盜墓瘋狂到什么程度呢?有一個現象可以說明,一般地方的人家只有在清明節這樣的時候,才會想到上墳掃墓。而在當年的洛陽,家住城內的墓主家屬,時不時要去上墳,看看祖墳是否被盜,時人形容到鄉下修墳護墓的人是“絡繹不絕”。
如此盜墓令墓主家屬頭痛不已,最后有的人家想出了一個法子,在墓前立碑,提醒盜墓賊不再要挖了。在洛陽老城東白馬寺鎮唐寺門村與北窯村之間,有一史姓有錢人家的祖墳被盜尤慘,這邊修好,那邊就讓挖了。無奈之下,史家子孫在墓地上立一塊石碑,上刻:“此墳已被掘九次,請勿再光顧”。如此墓碑,不能不說是中國墓葬史上最為另類的一塊了。但這樣的“友情提醒”根本不起作用,之后史家的祖墳還是有盜墓賊光顧。
如此反盜墓手段不是明擺著“此地無銀三百兩”嗎?縱然沒什么值錢的物品,盜墓賊看后都會想就去破壞一下,這古人的方法你真不知道是應該說他傻,還是可愛。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353952.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