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人腦,你不得不知的16個冷知識
1.人類大腦的使用量其實超過10%。至于其它的90%,應該是用來搞笑的。
人類大腦的使用量其實超過10%
2.女性懷孕時腦袋瓜會縮水,然后得花6個月時間復原,所以別跟孕婦吵架。
女性懷孕時腦袋瓜會縮水
3.每個人每天大概有70,000個想法,并不是只有你的女朋友每天在想些有的沒的。
每個人每天大概有70,000個想法
4.雖然大家都說腦袋越大越聰明,但其實愛因斯坦的腦袋是很小的。
其實愛因斯坦的腦袋是很小的
5.不要再喊著減肥了,腦袋才是你身體最胖的器官,它有60%是脂肪。
大腦才是你身體最胖的器官,它有60%是脂肪
6.只要給點時間,人腦可以產生25瓦特電力,足夠點亮電燈泡?梢,電視劇里,腦袋上的燈泡,不一定是修辭手法。
人腦可以產生25瓦特電力
7.其實你睡覺時大腦的運作更活躍,這就是一直作夢的原因嗎?
你睡覺時大腦的運作更活躍
8.科學家估計21世紀的人類大腦一輩子可以保留大約1,000,000,000,000,000筆的資料,人才是超級處理器。
人類大腦一輩子可以保留大約1,000,000,000,000,000筆的資料
9.以前的人認為胃和心臟比腦袋重要很多的,所以古埃及人在做木乃伊前會先把一部分的腦袋從鼻子那邊給拉出來。感覺真是痛痛的。
古埃及人在做木乃伊前會先把一部分的腦袋從鼻子那邊給拉出來
10.大腦每秒鐘有超過100,000種的化學反應,簡稱化學實驗室。
大腦每秒鐘有超過100,000種的化學反應
11.小小一個大腦里有超過10萬公里的血管,非常精細的?梢岳@地球好多圈。
小小一個大腦里有超過10萬公里的血管
12.信息在大腦中跑時,速度可達260英里(418公里/秒)。反正比我快。
信息在大腦中跑時,速度可達260英里
13.其實古代就有人嘗試過腦部手術了,或是在大腦上鉆一個洞來減輕疼痛和治療疾病。雖然聽起來更疼了。
古代就有人嘗試過腦部手術了
14.大腦組成其實和豆腐有點像的,就是不知道是什么口味的。
大腦組成其實和豆腐有點像的
15.人類在2歲時擁有最多腦細胞,小孩出生時大約在20000億個左右,一個77Kg的成年人大約有600000億個細胞,平均數根本無法計算 ,長大都死光光了。
人類在2歲時擁有最多腦細胞
16.人腦中神經元的數量是已知的,大約為1000億個,比存儲量全球電腦記憶體總和也比不上一人腦,小編默默查了一下,如果硬要給這個究極計算機一個多少G的內存的話,最最小的1824320G而且只是一個人一生能回憶起的內存。
人腦中神經元的數量是已知的,大約為1000億個
關于大腦的趣聞
科學家發現大腦記憶數學方程式 或可篡改記憶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近日科學家們揭開了大腦形成或者失去記憶的方式的數學方程式。他們表示這一方程式在描述我們是如何回憶事件方面是目前最精確的。有朝一日這項發現將促進新技術的發展,使得醫生可以抹去或者改變與創傷事件相關的記憶。
突觸具有非常強的可塑性,它使得神經元可以改變它們的通信速度和強度,從而改變記憶
瑞士洛桑聯邦理工(EPFL)的科學家們通過一種名為突觸的特殊大腦連接調查了記憶是如何形成的。突觸具有非常強的可塑性,它使得神經元可以改變它們的通信速度和強度,從而改變記憶。
由沃爾弗拉姆·格斯納(Wolfram Gerstner)帶領的研究小組關注于名為“記憶裝配”的形成。它們是由突觸連接的神經元網絡,可以存儲記憶的一個特定部分。當記憶被喚起時,它的特定裝配并會組合產生一段記憶。
研究小組的仿真表明記憶的形成和喚起會遵循“完好編排的組合”;谒麄兊慕Y果,科學家們推導出一個復雜的算法,據稱是目前為止對這種復雜現象最精確的展示。這一算法可以被用于研發誘發大腦里新的記憶,甚至是完全抹去舊記憶的工具。“如果我們可以理解突觸是如何工作以形成或者解散記憶網絡,我們就可以促進某些領域,例如認知學和心理療法的發展。”這項研究是3月進行的一項研究的后續,后者將有意識的記憶植入正在睡覺的老鼠大腦里。
科學家們表示相同的技術有朝一日或可以用于改變人類記憶,這將幫助那些大腦反復重現創傷事件的人們。當人類或者動物入睡時,大腦一般會重播當日的活動,這使得它可以加強或者學習新的活動。
法國巴黎高等工業物理化學學院的科學家們使用了這種重播過程,在老鼠睡覺時來創造老鼠大腦里的新記憶。研究人員監測了當老鼠利用電極來探索一片“區域”時的細胞活動,從而確定出在一特定位置區域激活的細胞。當老鼠睡著時,研究人員監測了它們的大腦活動,當特定位置細胞激活時,電極會刺激與獎勵相關的大腦區域。當老鼠醒來,它們立即急忙趕去那個與獎勵感受相關的地點,這展示了科學家們已經成功的創造了一段有關這個位置的新的愉悅記憶
大腦處理漢語的方式與英語不同
新華網華盛頓2月23日電(記者林小春)中國科學家23日報告說,中文母語者和英文母語者利用類似的腦區處理語言,但處理方式存在顯著差異。這項發表在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的成果,為認識人類大腦的語言功能提供了重要新見解。
人類利用大腦左半球額葉的“布羅卡區”以及顳葉等區域處理語言。借助功能磁共振成像技術,北京大學高家紅團隊研究比較了中文母語者和英文母語者在理解言語時的大腦活動情況,結果發現這些腦區在處理不同語言時,其信息傳遞路徑有著明顯差別:在處理英文時,大腦額葉的布羅卡語言區接收來自左側顳葉皮層后部的信息,在處理中文時則接收來自左右兩側顳葉前部的信息。
這一結果不僅揭示了大腦在處理語言時的信息網絡特性,還說明了中文處理的特殊腦網絡機制。高家紅解釋說,與英文等印歐語系的語言相比,中文聽起來悠揚且頗具旋律性。這是因為中文是一種“聲調語言”,即通過聲音的音調高低(普通話中的四聲)來區分詞義。比如Ma這個音,在不變的聲調中即一聲表示母親,而在下降的聲調中即四聲就表示責備。而對于英文這類“非聲調語言”,音調高低僅表示不同的態度,其對應的詞義保持不變。
他說,腦區之間的信息交互方式可能依賴于語言的這種語音學特性,這說明“大腦在理解聲調語言時,存在特殊的神經機制以整合來自大腦左右半球的包含音調信息的語音-音系信息,從而最終達成聲音-語義映射”。
大腦研究揭示人們是如何變成殺人兇手的
據科學日報報道,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進行的一項研究提供了人們在某些特定情景里是如何變成殺手的新見解,這項研究展示了因殺人行為是否被認為是合理正當的,大腦活動而會有所不同。這項由莫納什大學心理學院的帕斯卡·莫倫伯格斯(Pascal Molenberghs)博士帶領的研究被發表在期刊《社會認知和情感神經科學》上。
大腦研究揭示人們是如何變成殺人兇手的
研究里的被試者被要求玩視頻游戲,在游戲里他們將槍殺無辜平民(不正當的暴力)或者敵軍(正當的暴力)。研究人員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簡稱fMRI)記錄了他們在玩游戲時的大腦活動。
莫倫伯格斯博士表示實驗結果提供了有關人們在特定情景里,例如戰爭時期,是否能夠對彼此施加極端暴力的重要見解。“與槍殺士兵相比,被試者設想自己槍殺平民時,大腦眶額皮層外側(OFC)的激活程度要更大,后者是涉及進行道德決策的重要大腦區域。” 莫倫伯格斯說道。“被試者對槍殺平民越感到愧疚,眶額皮層外側的回應更強大。當射殺敵軍時,被試者的眶額皮層外側并未出現任何激活。”
這些結果展示了當對另一群體施加暴力被認為是正當合理時,與傷害他人有關的神經機制并不會變得非;钴S。“這項發現展示了當一個人做出了他認為合理或者不合理暴力行為時,他們對伴隨暴力行為產生的內疚感會有不一樣的感覺——我們首次觀察到這一內疚感與特定大腦激活有關。” 莫倫伯格斯解釋道。
研究人員希望進一步調查人們是如何對暴力變得麻木不仁,以及行兇者和受害者的人格以及組成員關系將如何影響這些過程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355546.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