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紊亂一詞。這似乎是性取向不確定導致一個人沮喪或焦慮時的官方心理狀態。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流行病學家SusanCochran表示,根據弗洛伊德理論,同性戀只不過是一種性發育“不成熟”狀態,但在這種分類下,同性戀少年可能會被貼上精神病的標簽,只是因為他在努力克服相沖突或混亂的性欲。
在評估了心理學和流行病學對于性取向和心理健康數十年的研究后,Cochran和世界衛生組織(WHO)任命的專家小組建議ICD和其他4個與同性戀有關的心理障礙應從ICD中去除。
“基于性取向的疾病診斷分類的臨床、公共健康或研究觀點是不公正的!痹搶<倚〗M在一份報告中寫道。Cochran指出,所有的這種分類應被移出ICD,不僅因為它們缺乏科學基礎或臨床效用,也因為這是一個“人權問題”。
目前,該建議還須經過數個評議,其中包括170多個WHO成員國衛生部長的投票表決。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彭博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家ChrisBeyrer表示,對那些同性戀被認為是疾病或犯罪的國家而言,這有點像“極大的后退”。近日,俄羅斯、烏干達和尼日利亞等國相繼出臺反同性戀法,“WHO似乎在正確的時間站了出來,采取了以事實為基礎的方法,并表示(同性戀)不是一種病!盉eyrer說。
WHO的約170個成員國都在使用ICD,用于保險、醫療記錄和流行病學研究。該小組成員、紐約醫學院精神病學家JackDrescher表示,該專家小組的建議剔除ICD所有與性取向有關的精神障礙的做法,也曾發生在數十年前的美國。上世紀70年代,美國精神病學協會(APA)就同性戀是否應該被看作是一種精神疾病展開了激烈爭論,最后,APA從《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中剔除了相關診斷。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359401.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