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蒙汗藥的存在未必不可信。古人對蒙汗藥早就有過存疑和研究,付出了艱辛的勞動,力圖解開蒙汗藥的奧秘。綜合各家之言,蒙汗藥的藥物構成大致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押不廬”說。周草窗《癸辛雜志》說:“回回國有藥名押不廬者,土人采之,每以少許磨酒飲人,則通身麻痹而死,至三日少以別藥投之即活”。押不廬,李時珍《本草綱目》曾予著錄,并指出這是一種草,麻痹效果雖“加以刀斧亦不知”。押不廬僅生于西土,其他地區很難覓得,蒙汗藥的主藥是否就是押不廬很難說。
二、“草烏末”說。草烏末就是草烏研磨的末。草烏是中醫常用的藥物!洱R東野語》記載:“草烏末同一草食之即死,三日后活。”經化學分析,草烏含有頭堿,新烏頭堿及次烏頭堿等,而烏頭堿對人體的各種神經末梢及神經中樞具有先興奮后麻痹的作用。明定王朱范的《普濟方》中載有用于麻醉的“草烏散”就是以草烏末為主料。以草烏末作蒙汗藥的主料也不是不可能的。
三、“曼陀羅花”說。曼陀羅是一年生有毒草本,夏秋開花,花冠漏頭號狀。曼陀羅花又叫風茄花、洋金花、山茄子宋人去非《嶺外代答》謂:廣西陀羅花,刻苦生原野,大葉局花,結實如茄子,而遍生山刺,乃藥人草也。盜賊采干而末之,以置飲食,使人醉悶,則挈篋而趨。曼陀羅的葉、花、果、莖均可供藥用,各部分都含有東莨菪堿、莨菪堿及少許阿托品等生物堿。
曼陀羅中起麻痹作用的正是這幾種生物堿,其中以花的含量為最高,約有0.43%。這說明曼陀羅花的麻痹效果較葉、果、莖更佳。南宋竇材《扁鵲心書》在記載“睡圣散”這一種藥方時說:“人難忍艾火灸痛,服此即昏不知痛,亦不傷人,山茄花、火麻花共為末,每服三錢,小兒只一錢,一服后即昏睡!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372381.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