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沃夫瑞葉型恒生毀滅 表面溫度比太陽高5倍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宇宙探索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科技訊】5月27日信息,據國外媒體報道,天文學家首次直接證實一顆沃夫-瑞葉(Wolf-Rayet)型恒星在IIb型超新星爆炸中毀滅。這顆恒星距離地球3.6億光年,研究人員通過中間帕洛瑪瞬態工廠(intermediate Palomar Transient Factory,iPTF)管道得以在爆炸發生數小時內捕獲。


   我們的太陽十分巨大:質量是地球的33萬倍,占據整個太陽系質量的99.86%,每秒產生的能量是400萬億兆瓦,表面溫度是1萬攝氏度。但就恒星而言,太陽屬于輕量級。沃夫-瑞葉型恒星才是名副其實的“宇宙巨獸”,他們的質量是太陽的20余倍,表面溫度是太陽的至少5倍。但因為這類恒星相對罕見且神秘莫測,科學家對它們的形成、維系和衰亡過程一直所知甚少。幸虧有了iPTF研究,情況有所改變。iPTF使用隸屬于美國能源部能源部勞倫斯-伯克利(Lawrence Berkeley)國家實驗室NERSC(伯克利實驗室)的國家能源科學研究計算中心NERSC和能源科學網絡ESnet提供的資源,揭秘了超新星爆炸等轉瞬即逝的宇宙事件。

    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的研究人員們借助iPTF捕獲了一顆超新星的爆炸。爆炸發生后15小時,研究人員激發地基和空基的望遠鏡幾乎觀測5.7小時。這些觀測結果有助于了解沃夫-瑞葉型恒星的“生與死”。

    該項研究的負責人Avishay Gal-Yam表示:“新研發的觀測手段使我們獲得過去夢寐以求的觀測能力。我們正向實時研究超新星邁進。”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最近出版的期刊《自然》上。

    伯克利實驗室計算宇宙學中心和iPTF協作項目負責人彼得-紐金特(Peter Nugent)認為:“這次我們掌握了確鑿證據。這是我們第一次實時觀測到這種類型的爆炸。”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天文學教授Alex Pillippenko稱:“1987年,我首次發現了IIb 超新星爆炸。我一直夢想著有一天人類能掌握這種爆炸的直接證據。”

    那些超大質量的恒星在生命周期最后階段變成沃夫-瑞葉型恒星,他們會產生重化學元素,這些元素成為構建星球和生命的基石。Pillippenko表示:“我們正逐步明確恒星發生了哪種爆炸,為什么會爆炸,會產生哪些重元素。這些元素對生命的存在至關重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正在探究恒星的起源。”

    所有尺寸的恒星都是通過核聚變反應,將氫聚合為氦釋放能量。質量越大,引力越大,需要抵消引力坍縮的能量越多。當氫被消耗殆盡,超大恒星開始融化碳、氧、氖,鈉,鎂等更重的元素,直到核心變為鐵。當質量足夠大,狀態無法維系,恒星開始毀滅。

    紐金特提到:“當沃夫-瑞葉型恒心變為超新星時,爆炸會取代恒星風,恒心開始毀滅。我們十分幸運捕獲了SN 2013cu。”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374578.html

相關閱讀: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