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科學家提出新理論解答宇宙磁性出現之謎。在宇宙大爆炸之后,宇宙中出現帶電質子、電子以及氦和鋰原子核組成的熱氣云。
每一種粒子都能夠在各個方向產生磁場,但是這些磁場完全彼此抵消。
魯爾大學理論物理研究所的物理學家Schlickeiser認為甚至在第一顆恒星出現之前,就存在一種極其微弱的磁場。這些微弱的磁場后來被恒星風和超新星所強化和拉伸。宇宙大爆炸想象圖
Schlickeiser稱那種磁性能夠通過原子和亞原子微粒的旋轉自然產生。然而強大的磁性不會出現于初期宇宙,因為它需要重金屬元素。產生更加沉重的地磁元素反過來需要超新星。
宇宙磁場想象圖加利福尼亞大學的邁克爾-賴爾登說道:“如果你非常混亂的擺放許多充電線路,正如在宇宙初期發生的一樣,每一處的平均電流都是零,因此在任何宏觀水平都不存在凈余磁性。”
當宇宙形成大約38萬年的時候,有可能隨著熱氣云溫度的降低,密度和壓力的變化會導致隨機磁島的形成。
Schlickeiser稱,那些磁性如此弱小以至于對于周圍的氣體毫無影響。最終宇宙中的物質聚集成為恒星和星系,恒星并不需要重元素來形成,但是隨著它們冷卻和倒塌開始產生重元素。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熱氣云溫度的降低,密度和壓力的變化會導致隨機磁島的形成
恒星爆炸的噴射物壓縮了周圍的介質,而且用重元素豐富了周圍物質。據Schlickeiser所說,恒星風和爆炸的組合開始推動周圍的小型磁場,對它們進行了壓縮和強化。
地區磁場最終磁場就變得強大到足以推動周圍的等離子。與此同時,恒星開始創造那些能夠通過原子旋轉產生更強磁性的重元素。正是那種磁性形成了地球的磁場,而且也是我們在北極光中看到的那種磁場。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377877.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