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皇陵既是古文化寶庫,也是歷史迷宮。它的下面在埋葬著無數的精神和物質財富的同時,也深深地埋藏著墓主人生前的傳奇和死后的神秘,而其建筑則是代表同一時期我國古建筑藝術的最高水平。
泰陵的建筑既取法于清東陵的順治帝孝陵,又承沿康熙帝的景陵制度。尤其是其圓式寶頂、大碑樓的石碑與康熙帝景陵如出一轍。建造好的泰陵,不僅建筑規模宏偉輝煌,而且還有一些創新,因此建筑功能上則存在著一些不解之謎。
清東陵
(一)三座石牌坊之謎
北京昌平區的明十三陵和河北遵化市的清東陵,大紅門外均設石牌坊一座,每座高12.5米,面闊31.85米,五門六柱十一樓,完全用巨大的石料采用木結構雕刻和構造方法而成。
唯有清西陵,在大紅門外建了三座形制一樣的石牌坊,正面一座,左右兩側各有一座,而且還在大紅門外設了兩個石麒麟,因此十分宏偉壯觀。
清西陵三座石牌坊之謎
并且乾隆朝繪制的雍正帝泰陵全圖上則都有三座石牌坊等建筑了。為什么清西陵的石牌坊是三座?門外還有兩個石麒麟呢?
目前主要有五種說法。
1.清西陵始建于雍正年代。雍正帝在當皇子時,曾長期居住在雍和宮。雍和宮南院佇立著三座高大牌樓、一座巨大影壁和一對石獅。
喜歡獨特創新的雍正帝認為自己能夠當上皇帝,與自己居住宅院的風水有重要關系。于是將自己居住的陽間宅院的樣式搬到了自己死后居住的陰宅,在清西陵大紅門處修建了三座石構造牌樓門和兩個石麒麟。
2.有人說,雍正帝營建自己的陵墓,蒙古王公為了表自己忠心,孝敬地捐獻了營建三座牌樓門的費用,而三座石牌坊與大紅門之間形成了一個形式上的封閉空間,但大紅門建筑形式與石牌坊明顯不同,為了區別主次,特意在大紅門處安放了兩個石麒麟以示區別。
還有說安放石麒麟,是因為雍正帝當皇帝不是正大光明,為了防止惡鬼騷擾,特意設置了兩個石麒麟,希望不僅能給自己帶來祥和,還能幫助自己看守住陰宅大門。
3.還有人說,清西陵大紅門建有三座石牌坊這是乾隆帝給建造的,既是出于乾隆帝的孝心,也是乾隆帝為了表明清西陵地位的重要性:清西陵風水范圍雖然比東陵小,但其重要性也許更高。
至于麒麟,則是表明這里是祥瑞之地。對這種說法,筆者質疑,三座石牌坊的規模不算小,而在乾隆元年,清西陵的石牌坊就已經存在。
清西陵石麒麟
4.鎮壓水怪。此地原為一個大水池,居住著已經修煉成正果的老烏龜,而當人們為了施工填埋大水坑的時候,為了鎮住越來越多的水,當地州官把大印投入水里才鎮壓住,為了長治久安地鎮壓水怪,特意多修建了兩座石牌坊。
清西陵石麒麟
5.還有一種說法是為了彌補風水上的不足。因為大紅門外空間開闊,左右兩側是水流,大紅門兩側九龍山和九鳳山相隔緊密,如果只建一座石牌坊的話,大紅門似乎顯得比較單薄,無法聚集“天、地、人”三者旺氣,而大紅門內則因屬規制,建筑物排列與之外相比較則擁擠,三氣則又太濃,為了彌補這一缺陷,所以在兩側增設了兩座石牌坊與大紅門形成了一個獨立的四合空間。
在布局上則屬于一個獨立的大思維虛擬建筑物,屬于古代風水理論中的借用手法。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清西陵三座石牌坊中的坊心是空白無任何花紋和雕飾,更無文字,不知為何?以上僅是筆者猜測,其實無論是出于風水景觀的需要還是因為政治需要而存在,這都需要重要史料的發現。
(二)石像生之謎
七孔橋北面,有一組石像生,設有五對石雕像。其實在乾隆元年九月泰陵完工時,并沒有建造石像生。其依據是乾隆元年(1736年)九月十六日,恒親王弘?y及其他承修大臣給乾隆帝的一份奏折中沒有提及石像生:
恭照泰陵地宮、寶城、方城、明樓、二柱門、陵寢門、隆恩殿、配殿隆恩門、朝房、神廚庫、碑亭、龍鳳門、望柱、大紅門、石牌坊、橋座、泊岸、風水墻,臣等遵照規制,俱已敬謹修造完竣。
石像生之謎
再守護陵寢之貝勒、公、大臣、侍衛并官員、執事人等房屋以及禮、工二部衙署、八旗官弁營房一切工程亦俱各修造完工,事關大工告竣,臣等謹具題以聞。
雍正十三年(1735年)九月二十一日,一個叫瑪起元的御史給乾隆帝的一份奏折,更證實了泰陵未建石像生:
石像生之謎
伏思大行皇帝(指雍正帝)所以不用石像生者,必以景陵未經設立,不忍增加,此誠我大行皇帝仁孝之至意也。但石像生雖非風水所關,實系典制所載,萬年締造,有此更可以永肅觀瞻。
且景陵旁附孝陵,同一大紅門,并未分兩處圍墻,是以圣祖仁皇帝不肯設立石像生者,亦出于孝思之深心。后世子孫欲竭追慕之誠,凡于典禮所載無不曲盡,方覺毫無遺憾。
今奴才愚見,請于景陵前應照典制敬為添設。而現今萬年吉地(泰陵)亦另為敬謹建立,以備從前所未備,如此始于典制無缺。
瑪起元的意思是說,雍正帝的泰陵不建石像生,是因為康熙帝的景陵沒有石像生。建石像生是屬于古代規制,必不可少,康熙帝的景陵不建石像生,因為離孝陵很近,可以不建,但為了典制,兩個陵都應該補建石像生。
乾隆帝也不知道泰陵為什么不建石像生,一打聽,原來的風水官員回答說泰陵所處位置風水不適合建石像生:
泰陵甬道系隨山川之形勢盤旋修理,如設立石像生,不能依其丈尺,整齊安供,而甬路旋轉之處,必有向背參差之所,則于風水地形不宜安設。是泰陵之未議設石像生者,實由風水攸關,非典禮所未備。
這才真正揭開了泰陵不建石像生的原因,既不是雍正帝所說的“需用石工浩繁,頗勞人力”,也不是拍馬屁御史瑪起元所說的仿照康熙景陵而不建。泰陵石像生補建時間,應該在乾隆十三年左右。
石像生之謎
(三)泰陵大碑樓天花板之謎
泰陵大碑樓正式名稱叫圣德神功碑亭。清代陵寢的大碑樓、神道碑亭、大殿、明樓的頂棚都是木制的格井天花。由天花支條和天花板構成,上面披麻掛灰,彩畫。
泰陵大碑樓天花板之謎
天花板為正方形木板,上面的彩畫圖案大多數為蓮花水草。令人不解的是,泰陵大碑樓的每塊天花板在圓形內的水草部位都有一個直徑約十幾厘米的圓孔。
每塊天花板上的圓孔都在同一部位,大小也一致,總體看上去,成排成行,非常有規律,這種現象只有泰陵大碑樓有,孝陵、景陵、裕陵、昌陵的大碑樓都沒有這樣現象?雌淝樾危^不是為了通風而特意留下的,到底是怎么回事,目前還不得而知。
(四)地宮之謎
泰陵是屬于清朝前期的陵寢,而地宮則屬于整座陵寢中最核心、最神秘的地方,對于陵寢研究來說,地宮研究則屬于重中之重,因泰陵地宮沒有開啟,因此,泰陵地宮存在著很多神秘色彩。
泰陵之前的皇帝陵地宮還沒有打開的實例,而且關于泰陵地宮的檔案資料少,而距泰陵建造時間最接近的則是乾隆帝的裕陵,按照清陵大多數是按照舊制來營建的制度推理,雍正帝的泰陵有可能也是九券四門。
地宮之謎
據清宮檔案記載,泰陵地宮地面共用二尺金磚473塊。但是否也像乾隆陵那樣,在地宮中布滿佛文雕像,現在不得而知,因為雍正帝當時只是進入過景陵地宮,并且很可能是遵循景陵的典制而建造的,而景陵地宮規制究竟如何,現在也不得而知。
陵墓藏寶之謎
(五)藏寶之謎
中華民族是最能為死者操勞的民族。生者為了表達對死者無限的哀思,則通過對死者的厚葬的方式把死者生前享用的各種物品都統統陪葬在地下,甚至包括奴仆,以慰亡靈,供他們在陰間享用。
封建帝王更是如此。因此死者在地下如何生活或者說存在的方式,是人們議論和研究最多的問題。雖然雍正朝實行了有效的檔案管理,在雍正朝開始,相關的清代檔案明顯多了起來,但是關于雍正帝陵寢和雍正帝身后的檔案卻很少,只是知道雍正帝在安排自己身后的事情時,特意將當年孝莊太皇太后賜給他的數珠一盤、其皇父賜給他的數珠一盤、怡親王允祥留給他的玻璃鼻煙壺一件及一部《日課經懺》安放在他的梓宮內,其他的則不知道。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378987.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