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人都是被創造出來的,有人會輕薄的笑:那不過是古代人異想天開罷了,但神話往往就是最原始的記憶。讓我們看看神話對月亮的記載。
在遙遠的過去,世界是無沒有月亮的。
對我們“天——月球”的假設,可能會有許多人捧腹大笑,認為這是天方夜譚,說我們再編新神話。可能還有人會說:你這個假設完全違背天文學,月亮從太陽系誕生以來,就處于現在的軌道上,怎么可能來到離地球很近的地方呢?古代其實是沒有月亮的
我們要反問以上這些嘲笑者:你怎么知道月亮從來就有呢?
我們現在確確實實知道月亮的存在,是有文字記載以后的事情,而文字產生于地球大約僅有6000年,那么在文字產生以前,天上有沒有月亮呢?誰能回答?
我們知道月亮的存在,還依賴于流傳至今的各種上古神話,那么在這些神話之前,天上有沒有月亮呢?又有誰能回答?
月亮的存在是有文字記載以后的事情
有人說,用大海潮汐對海岸的侵蝕可以證明月亮的存在?墒乾F在的一些科學家新近研究證明:大海潮汐的變化與月亮的關系很小,即使沒有月亮,大海依然有潮漲潮落的現象。明月是否從來就有?我們暫不作定論,首先來看一看,中國古代有關月亮的神話記載。
月亮是地球外圍空間中看上去最大的兩顆大體之一(另一顆是太陽),它的大小正好與太陽的大小相仿。而且它與太陽一樣運行極有規律,東升西落,每30天我們就可以目睹從新月、半月、滿月的一個全過程。
就月亮與人類的關系而言,它幾乎與太陽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太陽給我們光明,使萬物得以生長;月亮為我們驅逐黑暗與恐懼,使我們內心得以安寧。因此之故,古代人對月亮極為關注。從殷商時起,它就是人們宗教祭祀的對象,號稱“西母”。
月亮幾乎與太陽同等重要
后代許多文人將月亮作為自己的靈感之源,寫下了無數傳之萬代的佳作,“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一詞乃千古之絕唱。
從道理上講,人類越發展,對自然現象的直接感觸就越淡,因為人類與人類的文化在骨子里有一種反叛自然的本質,我們所做的許多工作都在遠離著自然,比如,現代城市人每天匆匆忙忙,幾乎很難注意到天上的月亮和星辰是多么美麗。
古人并沒有太多關于月亮的感受
相反,古代人由于自然現象與生活的關系十分密切,他們對自然現象的感受比我們強烈得多,他們每天都得觀察天空,以判定明天是下雨還是刮風。
假如月亮從來就有的話,那么古代人的感受要遠遠超過現代人,他們會將這種感受以神話的形式流傳給后人。然而,事實并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
不論你信不信,中國古代神話中有大量日(太陽)和天的記載,卻很少有月亮的記載,即使有,出現的時代已經很晚很晚了。
用神話確定時代,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因為中國的神話是被零零散散記載下來的,而且其中還有大量后人添加的成分。但是,我們用神話中諸神的神跡,還是可以排列出哪些神話在前,哪些神話在后。盤古、女媧、伏羲、祝融、共工、炎帝、黃帝、蚩尤等,算是中國最早時期的神話。先讓我們看一看各類神話中有關月亮的記載情況。
中國古代神話很少有月亮的記載
女媧的神話里涉及兩件大事,一件是摶土造人,一件是補天,沒有月亮的記載,即使是女媧神話的擴展中也沒有記載月亮的事。
黃帝的神話比較亂,內容很龐雜,主要有造人、造器物、大戰蚩尤、居昆侖之山、和諸神等等,也未見與月亮有什么關系。
神話人物也不見與月亮有聯系
伏羲的神話很古老,而且流傳的地區也很廣大,不但中原有,而且西南少數民族也有。伏羲神話的主干,有造人、演八卦、大洪水、斗雷公等等,也不見月亮的記載。機融是火神,主要神跡有大戰共工等。水神共工的神話與祝融相似。蚩尤的神話稍多一些,但主要涉及與黃帝的一場戰爭。這些神話中也不見有月亮的記載。
神農的神話不多,他主要是發明之神,發明有醫藥、農具。水井等等。炎帝的神話不少,主要有與同父異母兄弟黃帝的戰爭、炎帝為灶神等,同樣沒有談到月亮。
上古古神中,惟有盤古、顓頊兩位神的神話中與月亮有染,但仔細分析,都在似是而非之間。盤古神話中,盤古臨死化身一節里有月亮,《五運歷年記》載盤古死后:“左眼為日,右眼為月。”我們認為,這本身不是盤古神話中的內容,是后來人加上去的。
各種傳說中都沒有提到月亮
《五運歷年記》成書比較晚,當時佛教已經傳入中國,它很可能是受佛教的影響。比如,《摩登伽經》說:“自在天以頭為天,足為地,目為日月。” 兩個說法在行文上都差不多。
到是《五運歷年記》的另一條記載比較符合中國神話的結構,“盤古之君,龍頭蛇身,吹為風雨,噓為雷電,開目為晝,閉目為夜。” 但這里面并沒有說月亮,只是解釋黑暗、光明的由來,而且這則記載的源頭在《山海經·海外北經》里,經文說燭龍“視為晝,瞑為夜,吹為冬,呼為夏,不飲,不食,不息,息為風。”
盤古原始神話中根本沒有月亮的記載
可見,在盤古的原始神話里,根本沒有月亮的記載。月亮之說是從“視為晝,瞑為夜”中演化出來的。顓頊的神話里本身沒有月亮,但在其擴展神話里有月亮的痕跡!渡胶=·大荒西經》有一段記載:“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日月山,天樞也,吳拒天門,日月所入。有神,人面無臂,兩足反屬于頭上,名曰噓(噎)。顓頊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獻上天,令黎鄧下地。下地是生噎,處于西極,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
神話的意思是說,噎這個神,居住在日月山,掌管著日月星辰的運行,這個噎乃是顓頊的曾孫。從時序上來看,在這則神話中,月亮的記載出現很晚,應該不屬于顓頊的神話,月亮是在“天地分離”以后出現的(顓頊令重與黎絕天地通)。
由此可見,上古神話中沒有月亮的記載,至少在“天地分離”、“大洪水”以前沒有月亮的確實記載,為什么呢?只能認為,在大洪水之前,天上根本沒有叫月亮的東西,否則,在神話中不會不加以表現。在大洪水之前,天上根本沒有月亮
中國有關月亮的記載,最早出現于帝俊的神話中,《山海經·大荒西經》說:“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帝俊是殷商民族神話中的人物,僅《山海經》的《大荒西經》有零星的記載,除此以外,任何古籍再無記載。
從“帝俊生后稷”的記載看,帝俊的神話已經相當晚了,近乎文字發明的時期,根本不能與盤古、女媧的神話相提并論。
月亮在神話中出現的時期很晚
再說,帝俊之妻常羲,實際上就是嫦娥,很明顯,它綜合了嫦娥的神話。那么,嫦娥是什么時代的神呢?這條線索比較明顯,“天地分離”之后,天上出現了十個太陽,然后才有后羿射日及嫦娥奔月之說。可見月亮神話在中國整個神話系列中,出現的時期很晚,大約是在”天地分離”、“大洪水”之后才有了關于月亮的記載。
還有一個證明,這就是神話與仙話的時間差別。中國是先有了神話,后來才有了仙話。月亮的出現與仙話的關系很大。
比如,關于嫦娥就與仙家有關,嫦娥是吃了不死之藥飛上月亮的,到了月亮上,又一直指揮一只白兔在制造不死之藥。而不死是仙家的最大特點。可以說,嫦娥奔月是由于仙話而大放光明的。在“天地分離”、“大洪水”之前,中國沒有月亮的記載,這一點可以成為定論。宋代大詩人蘇東坡(1037—1101年)早在800多年前,就曾寫出這樣的名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個問題問得好!因為我們今天也在問:明月幾時有?
月亮緣起于先話,晚于神話
不但中國的上古文獻、神話中沒有月亮的記載,世界許多民族的神話里同樣沒有月亮的記載。
瑤族的古老傳說告訴我們,現在的月亮是在人類的某個時期突然出現的,可是不要忘記,人類的歷史只有幾十萬年,而人類的記憶史不過幾萬年。
世界許多民族的神話里同樣沒有月亮的記載
在哥倫比亞的印第安人的部落里,也有一則類似的傳說,在遠古的時候,天上沒有月亮,人類一到晚上都很害怕。有一位酋長決定犧牲自己,給大家帶來光明。于是,他站在高高的山頂上,向空中飛去,越飛越高,最后變成了月亮。現在生活在非洲南部的布曼族的神話也證明,在遠古的時候,天空中根本沒有月亮。
世界上有一個著名的謎案,那就是美洲瑪雅文化的突然消失問題。他們雖然莫名其妙地消失在空氣里,但卻留下了極為發達的文化,尤其是他們的星算歷法,堪稱世界一絕。
在他們留下的、始于大洪水之前的《編年史》中,人們奇怪地發現,里面竟然沒有關于月亮的記載,這對于一個天文學高度發達的民族來說,簡直是不可思議的。結論只能有一個:在大洪水之前,天空中根本沒有叫月亮的東西。古老的瑪雅文化竟也沒有關于月亮的敘述
在希臘南部的伯羅奔尼撒,曾存在一個叫阿爾卡獲亞的古老國家,據當地人傳說,阿爾卡獲亞人在大洪水之前,從來不知道什么叫憂慮和悲傷,當時只有太陽,沒有月亮,月亮是大洪水以后出現的。
距今大約4000年前左右,亞里山大里亞大圖書館的第一位館長在他留下的文獻中這樣寫到:“古時,地球的天空中看不到月亮。”
研究專家也稱古代地球的天空中看不到月亮
他在寫這份文獻時,曾參照了很多遠古時遺留下來的手稿和抄本,可遺憾的是,這些文獻后來統統被毀,我們已經不可能知道他寫下這話時所依據的上古文獻究竟是什么。古希臘的數學家、天文學家阿納克薩哥拉斯,也根據當時的一些資料說過,月亮在天空中出現是很晚以后的事情了,在人類的早期天空中沒有月亮。
以上這些人類最古老的傳說和記載(有些是嚴肅的科學著作),都說明上古時沒有月亮,確切地說,是在現在的月亮軌道上看不見月亮。而我們目前又無法確知遠古時的天空中是否有月亮。所以,必須對上古遺留下來的神話、傳說等格外重視,因為這些資料是現存最早的資料了,舍此,我們就會更加茫然。
天文學家貝拉米,從純天文學的角度出發,通過大量的計算認為:月球來到現在的軌道,大約是在習.5萬一3萬年之間。那么,在這以前,月球究竟躲在哪里呢?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各種證據都表明上古時沒有月亮
事實上,如果我們對中國上古神話有足夠了解的話,一定會產生這樣一種聯想:上古神話中也有月亮,只是當時它不叫月亮,而叫“天”。神話中大量關于“天”的記載,都是關于月亮的記載。后來,這個“天”在某事件下,離開了地球,越升越高,終于到達現在的位置上,人們給它起了一個新名字——月亮。
《金史·天文志》中記載了一條更驚人的資料,其文如下:“太宗天會十一年,五月乙丑,月忽失行而南,頃之復故。”意思是說:金太宗天會十一年(公元1133年)五月(公歷6月)乙丑日(15日),月亮忽然偏離了運行軌道,向南行去,不一會,又回到它原來的軌道上。這條記載十分重要,因為它不同于其他的野史傳說,竟然堂堂正正出現在國家正史當中。
月亮其實并不那么簡單
對于這條資料應怎樣看待呢?許多人可能并不相信這則記載,因為它與現代的科學觀念出入太大。在這里,我們又一次看到,在對待古史的記載上,人們不是從事實出發,而是從已有的經驗與知識出發,一旦不符合科學經驗,一概否定。找了那么資料,因為一個正確的理論往往從不同角度看都是正確的,不會因為時間,地點,人變化也任何問題。我只是想提出月亮其實并不那么簡單。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379008.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