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葬
亦稱“露天葬”。一種風化的喪葬方式。包括樹葬、崖葬、洞察洞窟葬、懸棺葬等。流行于中國東北和西南部。一般將死者遺體裸露于樹木或曠野之中,或置于巖石下、山崖間、洞窟或樹洞內;有的將尸體放入棺柩,再擱置在用茅草和木板制成的停棺棚或小茅屋中。中國古代契丹、室韋以及鄂溫克、鄂倫春、赫哲、珞巴等族實行樹葬。有的民族對所崇拜的圖騰物實行風葬。
水葬
水葬是世界上比較古老的葬法,即將死者遺體投于江河湖海的葬法。水是人類生命之源,人們對水寄于無限美好的向往和遐想。在許多神話中,都把水和神、幸福、美好、不朽連在一起。所以在安葬死去的親人時,人們又很自然地聯想到水葬。水葬在世界上大體有三種不同的方式:漂尸式、投河式、撒灰式。
天葬
天葬是蒙古族、藏族等少數民族的一種傳統喪葬方式,人死后把尸體拿到指定的地點讓鷹(或者其他的鳥類、獸類等)吞食,天葬核心是靈魂不滅和輪回往復,死亡只是不滅的靈魂與陳舊的軀體的分離,是異次空間的不同轉化,西藏人推崇天葬,是認為拿“皮囊”來喂食禿鷲,是最尊貴的布施,體現了大乘佛教波羅蜜的最高境界—舍身布施。而非網絡旅游指南中說的“天葬可以讓靈魂上天堂”之類的謬傳,藏傳佛教里沒有“人死了可以上天堂”的說法。跟土葬,水葬,火葬一樣,是一種信仰,一種表達對死者的哀悼的一種方式,其本質上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從其起源、形式、內容以及儀式的實施,都要受到自然地理環境和生業方式以及外來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因此,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國家和地區、不同的民族乃至不同的社會階層都會形成不同的天葬儀式。
樹葬
樹葬分為古代樹葬和現代樹葬。古代樹葬在中國東北和西南的少數民族地區頗為常見。而現代樹葬是殯葬的一種新形式,就是人們以認養綠地的辦法,植一些樹木,將親人的骨灰撒在樹下,F代樹葬最大的特點就在于,它的地面是沒有任何殯葬設施的,而是以紀念樹或自然石為標記。2013年2月28日,民政部鼓勵生態安葬骨灰:海葬樹葬等或政府買單。
土葬
土葬,人類死亡后喪葬方式之一,流行于世界各地,一般是把人的遺體先裝在棺材里,然后再把棺材埋于土中(區別于‘火葬、水葬、天葬等),墓碑(墓志銘)或有或無,有的地方只立墳頭石,并無文字。墳前或有祭奠臺供后人祭奠。
洞葬
高坡的苗人把洞葬叫作“把洞杜”三個字,據說,“把”是洞的意思,“洞杜”則是苗語的死人尸體,合起來的意思就是“洞里面的死人尸體”。夜幕降臨后,幾十個后生抬起棺木,全村人打著火把將亡靈送出村寨。按照古規,他們不許走有人過的路,也不準許用砍刀開路,必須走一條陌生的路。幾十個人抬著棺木前拉后推,將沉重的棺木送進半山上的亡靈洞中,然后一齊轉身離開,任何人都不能回頭再看一眼亡靈,而且從此任何人也不再走進這個亡靈安息地。
火葬
火葬是一種處理尸體的方式,具體而言是以火把尸體燒成骨灰,然后安置在骨灰甕中、埋于土中、撒于水中或空中,甚至以火箭射上太空。 印度教、佛教盛行火葬,其中以佛祖釋迦牟尼,圓寂后火葬留下舍利子而聞名于世,世界各地的佛教徒紛紛效仿死后火葬的葬式,儒家、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則盛行土葬。自從二十世紀開始,火葬在世界各地被提倡,以節約稀少的耕地,F時中國大陸的火葬比例為53%,美國為26%,英國為70%,日本則超過90%。
崖葬
崖葬:人在崖下可見棺木,故名崖葬。是在崖穴或崖壁上安葬人的遺體的一種葬俗,也是風葬即露天葬的一種。古代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流行的一種古老的葬法,包括懸棺葬和崖洞葬。人們將棺材放在鑿出的山崖平臺上,或在峭壁上鑿孔再打入木楔,木楔上放置棺材,或將棺材放入天然巖洞之中,巖壁上雕刻各種圖案,銘文等等。因工程艱險,耗資大,在古代主要在貴族中盛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380515.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