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的各個器官都有不同的作用,比如肝臟作為人體器官的老大,是為了促進身體內的代謝;大腦則是支配人的行為活動,能接受信息做出使人做出反應。
心臟就可以推動人體血液的流動以及倒流。不過,既然都有合理的分工,那么怎么還會出現成語“心靈感應”而不是“腦動感應”?而且,細數我們所熟知的成語,和感受有關的詞語都和“心”有關,是不是意味著我們對于心臟的認識還是過于膚淺呢?
換心移植手術早已不是什么高難度技術,但是往往通過這種手術成功存活下來的人都出現了一些特點,比如,性格或行為與之前判若兩人,不過這可不是因為劫后重生心情好,而是因為心臟具有“記憶”功能。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心臟具有“記憶”功能
經過美國的科學家的調查研究發現,每十例換心手術中,就會有一人發生性格改變,而且其手術后的習慣或是性格會和心臟捐贈者極為相似。
曾有報道,一位貨車司機的文筆很差,更別說能給愛人寫出優美感人的情書了,但是當他進行過一次心臟移植手術后,竟然變得文采飛揚,經常寫情書給妻子。
而捐贈給他心臟那個人恰好全家都喜歡寫詩。類似的還有,一名接受心臟移植的患者,在身體完全康復后竟然和捐贈者的遺孀在一起了,不過在十二年之后卻死亡了,而死亡方式竟與其心臟捐贈者一樣。
我們對于心臟的認識和了解是否都過于膚淺
我們一直相信大腦才是記憶的存儲庫,但是經過這一個個真實的案例,不得不讓我們進行反思,是否我們對于心臟的認識和了解都過于膚淺,是否應該改變那些根深蒂固的傳統思想?
這些事例告訴我們,心臟細胞具有記憶功能,當一個人的心臟被移植到另一個人身上時,存儲在心臟中的某些記憶或者是感情,也會轉移到那個人的身上。
想想在生活中,每當遇到陰雨天心情都會很煩悶;每當失戀之時,是不是都會感覺到“心痛”.就連古人都用“心花怒放”來形容一個人高興的心情,用“錐心泣血”來形容內心的悲痛,可見,心臟細胞有記憶功能也并不是胡編亂造。所以,人體器官的功能我們并未全部了解,心臟作為支撐人生命的重要器官,具有記憶功能也不足為奇。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383756.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