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一代天驕魂歸何處?成吉思汗陵墓謎團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未解之謎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崛起朔漠,把草原的旋律借助雷鳴般的馬蹄傳到了西亞東歐,奏出了空前絕后的宏偉樂章……700多年過去了,曾經的輝煌早已化作歷史的煙塵,功過留與后人說。然而,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征服者,成吉思汗最后魂歸何處,卻始終是個謎……

  公元1226年秋,64歲的成吉思汗仍然雄心不已,率領大軍“去征唐兀(西夏),以夫人也遂同行”(據《蒙古秘史》)

  公元1227年,吞并西夏的戰斗還沒有結束,已近古稀的成吉思汗感到了不適。戎馬一生的一代天驕和眾多老人一樣,無法抗拒歲月沉重的枷鎖。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他留下大軍繼續攻打西夏都城,自己帶著親信怯薛軍(禁衛軍)移到六盤山避暑。這次移兵就如牧人率領自己的羊群到一處水草更豐美的地方駐牧一樣自然,然而這竟是他生命中的最后一次遷移。

  是年8月,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征服者終于向死神低下了桀驁高貴的頭顱,病逝于薩里川哈剌圖行宮,享年66歲。臨終前,他命令自己的子孫將出降的西夏國王及王族全部處死,以此作為一個強者給予敵人的最后裁決。

成吉思汗陵墓之謎

  傳說中,成吉思汗的手下將領遵循遺詔“密不發喪”,由最忠心的部下把遺體運回故鄉,下葬到趕造好的陵墓中。部下出動了萬千駿馬來回奔跑將墓地踏平,然后植木為林,并以一棵獨立的樹作為墓碑。

  最后,為首的將領命令800名士兵將造墓的2500多名工匠全部殺死,而這800名士兵旋即也遭滅口。而另據元末葉子奇的《草木子》記載,成吉思汗下葬后,除馬匹踏平墓地外,為便于日后能找到墓地,在成吉思汗的墳上殺死了一只駝羔,將羔血撒于其上,并派騎兵守墓。

  等到第二年春天小草長出以后,墓地與其他地方分辨不出時,守墓的士兵才撤走。子女如想念成吉思汗,就讓當時被殺駝羔的母駝作為向導,如果母駱駝停在一個地方久久徘徊,哀鳴不已,那么這個地方就是陵墓所在地。

  700多年過去了,漫漫草原,茫茫戈壁,神秘的成吉思汗陵墓就如同從來不曾存在過一樣,渺無蹤跡……

  成吉思汗地墓地找到了嗎?

  一旦找到成吉思汗陵墓,將使發現特洛伊城和埃及法老圖特安哈門陵墓的轟動效應相形見絀,成陵中的珍寶將比秦始皇陵中的還要壯麗。——日、蒙聯合考古隊

成吉思汗地墓地找到了嗎?

  2004年10月6日,一條爆炸性新聞在國內外媒體出現——一支日本和蒙古的聯合考古隊日前宣布:他們找到了成吉思汗的“靈廟”!如果靈廟身份得到確證,那么將會在靈廟方圓12公里內鎖定成吉思汗的陵墓。

  業內人士認為,如果此發現屬實,那么它將比特洛伊城和圖特安哈門陵墓的發現更加激動人心,或許會成為21世紀最偉大的考古發現。

成吉思汗像

  據英國媒體報道,10月4日,日本、蒙古聯合考古隊在位于距離蒙古首都烏蘭巴托約150英里的阿夫拉加市達爾根哈安村附近,發現一座建在四角形基座上的13到15世紀的靈廟遺址。

  在靈廟的下方是一座幾乎已成廢墟的石頭平臺,在石頭平臺的下方藏有許多坑洞,里面埋葬著許多戰馬的骨灰和遺骨。從戰馬遺骸的數目之眾來看,這座陵墓的主人顯然地位非比尋常。在方形的基壇上約11米見方的范圍內還發現了作為靈廟遺存的基石和柱穴,因為沒有發現瓦和磚,所以推測上面所建應該是帳篷。

  考古學家認為,這個石頭平臺應該就是陵墓的原始地基。在靈廟內,還發現從上面看為“凸”形的、高約40厘米的石壁,上面有燒火的痕跡;鶋闹車l現了埋灰和馬骨的坑,考古隊認為這是為祭祀成吉思汗而燒馬等“燒飯”儀式的證據,這與中國史書的記載一致。

  另外,在靈廟的南側,出土了刻有作為皇帝象征的龍的紋樣的香爐,這則與14世紀波斯歷史書的記載相一致。

  考古發掘隊的負責人之一、日本新瀉大學的白石典之助教授介紹稱,距這個陵墓7英里之內密布著各個時代的蒙古首領陵墓。種種跡象顯示,這里應當就是傳說已久的成吉思汗陵墓。

  各國考古專家對成吉思汗墓地確切位置的圈定,比較認同4個地點。一是蒙古國境內的肯特山南,克魯倫河以北的地方;二是蒙古國杭愛山;三是中國甘肅的六盤山;四是內蒙古鄂爾多斯鄂托克旗境內的千里山。不過,這些都只是推測,至今仍沒有確鑿的證據來證明。

成吉思汗墓地的位置

  此前,2000年8月,美國探險家、億萬富翁穆里·克拉維茲率領著由科學家、考古教授和翻譯組成的考古探險特別小組,來到烏蘭巴托尋找成吉思汗陵墓。

  2001年8月16日,克拉維茲的考古隊在烏蘭巴托東北300多公里處的森林中發現了一個被城墻環繞的墓地,里面包括幾十座沒有打開過的陵墓。探險隊由此向外界宣布“找到了成吉思汗的陵墓”,但后來被證明是匈奴墓。

成吉思汗

  2002年4月,這個考古隊又在蒙古首都烏蘭巴托東北322公里處的肯特省巴士利特鎮(音譯)發現了一個由城墻環繞的墓地,里面至少包括30座沒有打開過的陵墓。

  這個古墓被稱為“非?赡苁浅杉己沟牧昴”。然而,4個月后,考古隊突然放棄挖掘行動并撤出蒙古。有傳言說,在考察過程中,美國考古隊的一些工作人員被陵墓墻壁中忽然涌出的許多毒蛇咬傷,而且他們停放在山邊的車輛也無緣無故地從山坡上滑落,考古隊人員的生命安全受到了威脅,于是決定放棄挖掘。不過,真實情況據說是考古隊受到了蒙古政府和民間的阻止。

  美國考古隊這次出師未捷的考察給人們留下了重重謎團和極大的希望,尤其是蒙古政府的阻撓,更讓人們深信,為蒙古民族所崇拜的圣祖成吉思汗就安葬在那里。

  然而,這次蒙日考察團的“重大發現”,雖然證明了克拉維茲考古隊所指出的地點確實有驚人秘密,卻非但沒能讓人們感到撥云見日般的快感,反而引起了一系列爭論,其中最大的反對意見是,作為一個游牧民族,蒙古民族的風俗和文化決定了蒙古族不大可能進行這樣大規模的墓葬,即使是這個民族的締造者也不能例外。那么,這個游牧民族地喪葬方法究竟是怎樣的呢?

尋找成吉思汗墓地

  蒙古族的喪葬習俗

  不得損壞土壤,嚴禁破壞草場;不得將奶食與其他食物灑于地上,違者處斬;禁止在夏秋兩季白晝下水洗浴及在水中洗手……不得在草甸洗曬衣服;有失火、放火者,全家問斬。

  ——《成吉思汗大扎撒》

 蒙古族的喪葬習俗

  在蒙古游牧民中流傳著一個這樣的故事:一個孩子問他的母親:我們蒙古人為什么總是游牧和遷徙,就不能定居在一個地方呢?他的母親告訴他,如果在一個地方定居,那么地母神——額圖根會很疼的。蒙古人的游牧和遷徙,就像血液在地母神身上流淌,使她渾身舒暢。

  這個故事生動而簡潔地詮釋了蒙古人對于人和自然關系的理解。在他們看來,人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所作所為要與自然維持一個和諧的關系。

  成吉思汗所制定的《成吉思汗大扎撒》,是蒙古人第一部成文法典,其中嚴格規定了對于草原保護的法令,如不準在草地挖坑、不準焚燒草地、不準向草地潑灑穢物等等。因為這些都是對“騰格里”也就是長生天的褻瀆。

  在這樣視人為自然一部分的思想之下,蒙古人對于死者的安葬,就與其他農業文明有著很大的不同。蒙古人沒有肉身崇拜的傳統,認為人的肉身來自于大自然,去世了也應該回歸大自然,早日安葬,靈魂方可升天。

  人去世3天內就應該處理掉,或者天葬、或者土葬、或者火化,為的是怕尸體腐爛,靈魂上不了天堂。從蒙古人信奉的薩滿教來講,祭奠先人主要是祭靈魂,不是祭尸骨。

  按照蒙古民族的觀念,人將死時,他的最后一口氣——靈魂將離開人體而依附到附近的駝毛上。據記載,成吉思汗去世時,就是拿白色公駝的頂鬃,放在成吉思汗的嘴上和鼻子上,如果不喘氣了,說明靈魂已經附著在這團白色駝毛上,這時遺體就可以處理掉,而把這團駝毛保存在衣冠冢里。

蒙古人沒有肉身崇拜的傳統,認為人的肉身來自于大自然,去世了也應該回歸大自然,早日安葬,靈魂方可升天

  因此,成吉思汗陵供奉的銀棺靈樞中,保存的是成吉思汗逝世時的靈魂吸附物——白公駝頂鬃,而不是成吉思汗的遺骸。20世紀50年代成陵落成時,銀棺被打開過,并發現了這團駝毛。

  可惜在后來的“文化大革命”中,這團駝毛連同衣冠冢里的馬鞍、弓箭,全部被毀棄掉,真正屬于成吉思汗的貼身物品一件都沒有了。

成吉思汗逝世

  成吉思汗逝世之后,靈柩運回蒙古草原。但是成吉思汗是如何安葬的,葬于何處,是否隨葬有大量珍寶,至今眾說紛紜。

  有觀點認為:成吉思汗的遺體安葬于今蒙古國的鄂嫩河、克魯倫河、圖拉河三河發源的大肯特山的一處山谷中,建有陵墓。然而問題在于:成吉思汗逝世之時正當盛夏,遺體如何能運回數千里之外的肯特山一帶而不腐爛?路途遙遠,非數十日不可到達;而當時深受薩滿教影響的蒙古人的傳統觀念對尸體腐爛更為忌諱。

  1935年,在鄂爾多斯達拉特旗地下發掘出了一只鐵制小柜,柜中所藏一本殘破的蒙文小書,系曾隨成吉思汗出征的蒙古將領突拔都所記成吉思汗逝后的情況。

  據1939年成書的《伊克昭盟志》所引,“大汗出征突薨,因大汗×××××(因字跡殘破難識,以×相代,下同)議舉天葬。……丞相奉汗衣冠寶劍,熏沐置七寶箱內(原按:即當今之銀棺),使神駝載運,擬葬××××。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383801.html

相關閱讀: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