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有六道輪回,說人死后靈魂并不會消失,而是轉世進入下一輪回。 但現代人大多認為準時輪回純屬虛妄,不可信。但有時卻有一些人聲稱他們轉世輪回來到這一世,并能清楚記得前世的情況。
大多數科學家都對“輪回轉世”這一說法嗤之以鼻,但是日前有一名科學家則聲稱,他在量子力學中找到了證實“人死但未消失”的證據。
來自北卡羅來納州一名大學教授蘭薩(Robert Lanza)表示,生物中心論的理論表明死亡只是由人類的意識所創造出的幻象。他說,“我們認為生命只是碳元素以及其他混合分子的共同活動。生活一段時間后,又回歸大地”。
佛教轉世輪回
蘭薩繼續解釋稱,人類之所以會認同“死亡”這一概念,是因為生而被教育說“人終有一死”,也就是說實際上是,人類只是知道肉體會失活。
他還表示,基于這個理論,宇宙和時間則都是人類思想的“簡易工具”。而一旦人類的心智建構出宇宙和時間,那么死亡以及不朽就存在于這個世界上,且并無空間和線性的邊界。
在通道侗族自治縣坪陽鄉的地方,出現了一群“再生人”,他們自稱是通過投胎轉世來到今世,并清楚地記得前世的經歷。
侗族自治縣坪陽鄉再生人
坪陽鄉位于通道的最南端,處在湖南、廣西兩省的交界處,一片外人很少涉足的神秘區域。“再生人”這種奇怪的說法在這個地方古已有之,當地將這一現象作為田野文化并進行了調查,也想解開這一謎團。坪陽鄉的領導陸志鑫介紹:“再生人,以前這種現象也是存在的,但是沒有做深層次的分析和研究。我們盡管不能從科學上去考究,是什么原因形成的,但這種特異的文化現象非常普遍,我們坪陽鄉只有7800多人口,據我們把這種再生人現象作為文化調查來看,我們統計了一下,就有一百來個,就有一百來個再生人。”
“再生人”這種奇怪的說法在這個地方古已有之
再生人,就是人生下來更事后,便能如數家珍般的說出他前世姓什名誰、家住何處、做過什么事、怎么生如何死、周圍的鄰里親戚等等。更有甚者,會找到前世居住之地,或下葬之所,也有找到上輩子的親人,再續前緣的。在通道這塊神秘的地方,不時出現一種非常神奇的生命輪回現象。幾位權威專家教授到實地考察后,排除了人為炒作和集體扯謊的可能性,認為很有研究價值,建議設立“再生人通道觀察站”。這種“神秘的生命現象”也許永遠是個謎,而正是這未解之謎,將成為好奇者前來通道的恒久動力。
吳素德死后先轉世為牛,牛死后轉世為吳曉
吳曉,坪陽鄉馬田村人,今年7歲。吳曉3歲那年,父親帶他到姑爺家去串親,一見到已是古稀之年的太姑爺,小吳曉頓時怒目圓睜,抄起地上的一只靴子朝其猛打,嘴里還嚷嚷道:“打死你,這個壞女婿,壞女婿!”弄得在場所有的大人們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后來,人們問其原委,小吳曉才說出真相。
坪陽鄉位于通道的最南端,處在湖南、廣西兩省的交界處,一片外人很少涉足的神秘區域
原來,吳曉上一輩子就是他現在爺爺的爸爸!吳曉是個非常聰明的孩子,從3歲會講話時,就曾斷斷續續地對家里人說他就是他爺爺的父親,名叫吳樹德。吳樹德生前育有二男二女。被小吳曉追打的正是他上輩子的小女婿。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轉世輪回
而小女婿過去確實有過不少得罪老丈人的地方,想不到老丈人轉世后也還不原諒他的“壞女婿”。之后,小吳曉在家常常和爺爺回憶起過去他們父子間的很多往事。很多事情就像發生在昨天一樣,又一一再現在他爺倆的眼前。
西方眾多名人轉世輪回經歷
相信輪回轉世理論的世界名人有很多,這里面還包括一些科學家和哲學家。例如,畢達哥拉斯認為他前世是個牧人。西爾維斯特·斯塔洛涅認定自己的前世是一個游牧部落的監督哨。吉阿努·利夫茲說她前世曾是曼谷大廟的一個舞者。他們的前世記憶都通過催眠術得到了證實,是催眠術讓他們回了一趟自己的過去。
轉世輪回對比照
著名的瑞士心理學家和哲學家卡爾·古斯塔夫·榮格12歲時候就首次有過這種感覺。從那時起,他堅信他同時在過著另外一種生活,有時候還生活在18世紀。杰克·倫敦和柯南道爾也描寫過前世記憶的情節。
列夫·托爾斯泰在給朋友的信中也描寫了自己的一次經歷。他有一次去打獵,正在追一只兔子,不料馬蹄落入一個坑里,他從馬上摔了下來,重重地跌倒在地,這時他突然清楚地記得,200多年前他是另外一個人的時候也曾這么從馬鞍上摔倒落地。
著名歌星麥當娜在一次對記者發表談話時說,當她第一次在北京參觀故宮時,感覺像是對它的每一條偏僻小巷都很熟悉,所以她敢斷言,她前世曾經是滿清朝最后一個皇帝的女婢。季娜·特納也有過類似看到陌生物的奇怪感覺。她第一次來到埃及,卻像是突然看到了熟悉的景物,于是猛然想起自己在法老時期曾經是哈特舍普蘇特皇后的女友,或者甚至是皇后本人。而“007”紹·康涅利前不久表示,他前世曾是非洲土著民族一個尚武部落的醫生。對于這些人聲稱的,我么無法去證實,再者他們只是極少一部分人,始終無法代表主流意見,對于轉世輪回,我們不能太認真,正所謂,認真你就輸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385414.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