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讓嬰兒咯咯大笑?外媒稱,這是個很有趣的問題,但似乎跟科學研究扯不上什么關系。然而,卡斯帕·艾迪曼(Caspar Addyman)卻想找出背后的科學原理。
據英國廣播公司網站8月20日報道,他并不是第一個提出這個問題的人。當達爾文的兒子還是個嬰兒時,他就曾研究過他的笑聲。弗洛伊德也提出了一套理論,在他看來,我們之所以想笑,是因為有優越感。所以,我們會在看到別人痛苦時——一不小心摔倒或遭遇意外都是很好的例子——感到愉快,因為受苦的不是我們。
報道稱,偉大的人類發展心理學家讓·皮亞杰(Jean Piaget)認為,可以透過嬰兒的大笑了解他們的思維。如果要把你逗笑,必須讓你在一定程度上理解某個笑話——好的笑話能在出人意料和令人困惑與意料之中和令人乏味之間實現平衡。因此,研究嬰兒發笑的時機,或許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他們認知世界的方式。然而,盡管他早在1940年代就提出過這一理論,但卻至今沒有得到有效驗證。雖然一些聲名顯赫的科學家曾經研究過這個問題,但它卻始終被現代心理學所忽視。
報道稱,倫敦大學的艾迪曼希望改變這一現狀。他相信,他可以通過嬰兒的笑來判斷他們究竟是如何理解世界的。他針對嬰兒發笑的原因展開了全世界規模最大、范圍最廣的調查,并于去年在柏林舉行的國際嬰兒研究大會上發表了初步結果。他通過自己的網站對世界各地的1000多名父母展開了調查,向他們詢問自己的寶寶發笑的時間、地點和原因。
結果與這項研究課題一樣暖人心房。嬰兒的第一次微笑大約發生在出生后6個星期左右,第一次咯咯大笑大約在出生后3個半月(但有的嬰兒第一次大笑的時間可能達到這一時間的3倍,所以如果你的寶寶還沒有咯咯笑,也不要擔心)。躲貓貓顯然是逗笑嬰兒的好辦法,但撓癢癢卻是家長們最常提及的逗笑方法。
報道稱,關鍵在于,調查顯示,嬰兒第一次咯咯笑的時候是與他人一起笑的,而令他們發笑的原因則是這些人的行為。單純由撓癢產生的物理反應還不足以逗笑他們,看到某個東西突然出現或者消失也不夠,只有當成年人對著嬰兒做這些事情時才顯得很有趣。這表明嬰兒在學會走路和說話前,就已經可以通過笑來展開社交。如果你胳肢嬰兒,他們顯然是因為你在胳肢他們才笑的,但卻并不僅僅是因為他們被胳肢了。
另外,嬰兒往往會在人們摔倒時發笑。他們更有可能在自己摔倒時發笑,而不是在他人摔倒時;他們更有可能在他人高興時發笑,而不是在他人難過或不愉快時。從這些結果來看,弗洛伊德的理論(這完全基于對成年人的臨床面談,而非源自對嬰兒展開的嚴謹的研究)似乎完全錯誤。
報道稱,盡管受訪的父母表示,男寶寶發笑的頻率略多于女寶寶,但在兩種性別的嬰兒眼中,母親與父親同樣可笑。
艾迪曼還將繼續收集相關數據,希望隨著結果越來越明確,他也可以借助自己的分析來展示如何用笑聲追蹤嬰兒不斷認知世界的過程——例如,在他們逐步形成記憶的過程中,逐漸減少出人意料的情況,慢慢學會預測各種即將發生的事情。
艾迪曼表示,盡管的確存在科研價值,但嬰兒發笑這個課題卻被很多人忽視了。部分原因在于很難在實驗室里得到可靠的嬰兒笑聲,但他計劃在該項目的下一個階段解決這個問題。他還表示,很多科學家之所以不重視這個課題,是因為他們不認為這是一個“正統的”科研項目。艾迪曼希望推翻這種偏見,在他看來,研究笑聲絕不是開玩笑。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390779.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