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一些科學家,一本正經地搞著一些聽起來不著調的玩意兒——身體哪個部位被蜜蜂蜇最痛、動物尿尿時間等。美國猶他州立大學飛濺實驗室的機械工程助理教授泰德·特拉斯科特手頭這個項目,聽起來太小兒科——研究打水漂!
誰還沒打過水漂啊。手腕一甩,石子斜拋出去,在水面上彈跳幾次,砸出一串漣漪,最終嘭一聲落入水中。地球人都知道的秘訣是,用扁平的鵝卵石打水漂效果最好!
科學家就講究多了。石頭多圓多重?表面什么紋理?在水面上彈了幾次?換一種材質打打看?
孩童隨手一拋,恨不得牽出物理學家族來,打水漂與物體的形狀、材料、摩擦、流體力學、空氣動力學以及旋轉的相互作用都有關系。還讓不讓文科生愉快地打水漂了?!
二戰期間,英軍一種名為“水上漂”的炸彈摧毀了納粹德國魯爾區的水壩。其理論基礎就是打水漂——讓炮彈在水面跳躍,增加它的范圍和影響。眼下,如何讓物體在水面上蹦蹦跳跳已經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物理學分支。
教授和他的團隊換著花樣打水漂,并用高速攝像機記錄下過程。他們的研究結果,除了有利于改進水漂炸彈之類的武器,還能幫助充氣艇和其他軟殼船只增加安全系數,也能用于研制水面玩具。
比起炸彈,我還是更喜歡玩具。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425933.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