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最稀有的活化石鸚鵡螺 時隔30年重現于世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神秘生物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生物學家、華盛頓大學生物學與地球太空科學教授Peter Ward最近從南太平洋帶來了一條好消息——海中偶遇三十年未見的老朋友鸚鵡螺,生物學界普遍認為它可能是世界上最稀有的動物之一。

  Ward的團隊發現的鸚鵡螺是異鸚鵡螺屬Allonautilus scrobiculatus,他們曾經在巴布亞新幾內亞的Ndrova島上看到過一次。鸚鵡螺很小,跟魷魚、和墨魚是遠房表親。它們是一種血統古老的動物,通常被稱為“活化石”,它們辨識度極高的貝殼花紋在化石記錄中最早出現于5億年前。這一次發現表明,我們對這種動物仍然還有許多地方需要了解。

  Ward說:“在這次發現之前,只有2個人曾經見過Allonautilus scrobiculatus。先是跟我同行的Bruce Saunders見到的,然后我在幾個星期之后也看到了。”

  活化石

  第一次被發現是在1984年,Ward和Saunders采集了Allonautilus scrobiculatus的幾個樣本用于分析它們的鰓、觸毛和螺殼的形狀,并且發現異鸚鵡螺的雄性生殖結構和其他鸚鵡螺種明顯不一樣。

  Ward說:“鸚鵡螺的殼可能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改變,也因此獲得了‘活化石’之名,但是這不代表它的其他身體部位沒有發生改變。”

  異鸚鵡螺在圖片中還能看到一點獨特“附件”——厚厚的、 粘膩、毛狀的殼罩。Ward第一次看到時也被這個發現驚呆了。而事實證明,這種表面黏糊糊的鸚鵡螺比其他鸚鵡螺屬還要難找,除了1986年Saunders曾經匆匆瞥過一眼之外就消失在人們視野,直到今年7月才再次現身于重返巴布亞新幾內亞研究鸚鵡螺的Ward面前。

  由于鸚鵡螺是食腐動物專家,Ward和同伴就通過在棍棒上粘誘餌的方式每天晚上等著鸚鵡螺出現,誘餌一般是魚肉和雞肉,伸到水下152.4米~396.24米的位置,并在周圍設機位12小時拍攝水下活動。

  這種方法是在2011年開始使用的,今年大概有30個人加入進來,每天都會以8倍速度觀看前一天拍下的視頻。在看到Ndrova島附近海域的一段視頻時,Ward突然發現了闊別31年后再出現的異鸚鵡螺,并且很快就又有一個加入,兩個異鸚鵡螺為了爭奪一個誘餌“大打出手”,直到一條太陽魚出現在畫面里。Ward說:“太陽魚用尾巴扇了它們2個小時。”

  潛伏深度

  后來他們在182.88米左右的海深用誘餌陷阱捕捉到了幾只鸚鵡螺(包括異鸚鵡螺),鑒于它們不喜熱研究員把它們放在冰凍水的表面獲取到了它們的小部分組織、外殼和粘液作為樣本,并且還量了每一個的尺寸。然后他們就把鸚鵡螺運送回捕獲到的地點,放生回海中。

  研究員采取樣本測量數據是為了確定每只鸚鵡螺的年齡和性別,順便查看南太平洋鸚鵡螺的多樣性。通過研究發現,大多數鸚鵡螺都是隔離在其他物種之外的,因為它們棲息的海洋深度比較狹窄。它們會在任何地方的底部游走,和潛水艇一樣會上下潛行。但是它們也有禁地,進到太深的海域會死,而海的表面溫度又太溫暖它們也不會浮上到表面。大約792.48米的海深究是分界點了。

  這些鸚鵡螺生存環境的限制表明,在珊瑚礁附近或島嶼附近的鸚鵡螺只能待在那里,這也是對環保主義者的挑戰。一旦離開那個地方,那這些鸚鵡螺的生存也會受到威脅。

  讓恐龍滅絕的小行星也會讓鸚鵡螺消失嗎?

  非法捕撈和鸚鵡螺貝殼“挖掘”行動已經讓鸚鵡螺數量減少了,這些行為可能會威脅到比恐龍年紀還大并躲過了兩次地球史上最大的兩次生物滅絕事件的鸚鵡螺。九月,美國漁業與野生動物局(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將決定是否要把鸚鵡螺加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華盛頓公約,CITES)。這一保護措施可以遏制鸚鵡螺的國際貿易,減少跨大洋的獲取活動。

  Ward說:“現在對鸚鵡螺的打撈活動可能會導致鸚鵡螺滅絕,我還想再看到它們。”尤其是他還想要研究這個異鸚鵡螺,通過基因測試和行為觀察來看它們與其他鸚鵡螺的區別。正因為異鸚鵡螺特別稀有,所以這個研究會進行得異常困難。

  現在異鸚鵡螺只在Ndrova島附近有發現,可能是世界上最稀有的動物,至于別的地方有沒有,不出去找誰也不知道。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390985.html

相關閱讀: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