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報》2007年11月17日刊登一篇題為《尊嚴——〈加布林鯊魚的悲情母愛〉讀后感》的散文,介紹說深海有一種非常兇猛、名為加布林鯊魚的噬人鯊,又叫“魔鬼鯊”。當它被圍入漁網幾經掙扎不得脫身時,會自行爆炸成大大小小的碎塊,寧肯粉身碎骨也不愿被人活捉。所以直到現在,還沒有人捉到過一條完整的加布林鯊魚,人們通常見到的不過是魔鬼鯊的碎塊而已,極像磚塊或瓷器破碎后的樣子……于是作者感嘆道:“任何研究都應該在‘生命’面前止步。如何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當是人類最為重要的研究。
加布林鯊在人類面前誓死守護的尊嚴,難道不值得每一個自稱高級的人類思索?” 有一個讀者問我這是真的么?是不是像旅鼠會“奔赴死亡之約”的傳說那樣只是以訛傳訛?這當然是捏造出來的,和旅鼠的傳說不同的是,它不是國外傳入的古老傳說,而是國內的某個文人去年才炮制出來的,以《加布林鯊魚的悲情母愛》等為題刊登在多家報刊上,雖然號稱是“編譯”,但國外文獻中找不到這種說法的任何痕跡;雖然文章聲稱是在敘述2004年一次科學考察的經歷,而其實是百分之百的幻想作品。但這樣一則無稽之談卻被許多人當成了紀實而深受感動,乃至據此批評科學研究。
加布林鯊魚和“魔鬼鯊”很顯然分別是英語Goblin Shark的音譯和意譯,加布林是西方民間傳說中一種相貌丑陋、喜歡惡作劇的妖怪。中文名字叫做劍吻鯊或尖吻鯊,指的是它長著一個像短劍一樣突出的長鼻子(動物學上稱為“吻”)。有關它的最早記錄是1898年于日本橫濱抓到了一條完整的標本,生物學界由此首次知道有這個物種的存在。此后又陸續在太平洋、大西洋的各個地方陸續抓到。不過,劍吻鯊雖然分布廣泛,卻一度被認為非常稀有,每抓到一條都會有記載,到上個世紀末,共報道抓到了45條。
劍吻鯊的數量其實要比人們想像的多得多,樣本少的原因可能是這種鯊魚一般生活在數百米深海處,不容易被捕捉到。在1995年5月到1996年10月這短短一年多的時間,用底刺網捕撈,在東京海底峽谷100~300米深處抓到了大量的劍吻鯊——多達125條。【注:這次捕撈情況在2003年才報道】2003年4月,在兩周內于臺灣海域捕撈到了100多條劍吻鯊。雖然被捕獲的這些劍吻鯊都已經死了或很快就死了,但是沒有一條是爆炸而死的。而且還有被活捉的。今年1月,在東京灣有一條劍吻鯊被活捉,被送到東京海洋公園展覽,兩天后死亡。2月,又有一條劍吻鯊被活捉,在日本東海大學海洋科學博物館養了一周后才死亡。它們也都不是自爆死的。 當然,像所有其他動物,劍吻鯊在被捕獲時,也會猛烈掙扎,試圖咬破漁網逃生,在掙扎中往往會讓它們的頭部發生一定的變形,這曾經導致某些劍吻鯊樣本被當成是新發現的物種。
我不知道為什么有人要編造劍吻鯊有什么寧死不屈的“尊嚴”。不過在已知400多種鯊魚中,劍吻鯊的確顯得很古怪。它是劍吻鯊科的唯一成員。一般的鯊魚都有一個比較突出的吻,但是很少有像劍吻鯊那樣長著這么長的吻。一條3米長的劍吻鯊,它的吻長能超過半米。更奇怪的是劍吻鯊長著一個能屈能伸的長嘴。當把嘴收起來的時候,它的樣子看上去和別的鯊魚沒有太大的區別,只是吻長了點。但是當它把嘴伸出來,伸到吻底下,看上去就完全像是一種丑陋的史前動物了。
以前捕獲到的劍吻鯊的皮膚顏色是灰色的,好像沒什么特別的。直到人們見到還活著的劍吻鯊,才發現這居然是一種粉紅色的鯊魚。并不是因為它的皮膚有紅色素,而是因為它的皮膚是透明的,身體表面毛細血管中的血液顯現出來了。 鯊魚沒有魚鰾,它是通過肝臟里的脂肪來調節浮力的。所以鯊魚有一個特別大的肝臟。不過,即便如此,鯊魚身體的比重還是比海水大,要靠不停地游動才能避免沉入海底。劍吻鯊肝臟又比一般的鯊魚大得多,占了其體重的四分之一,這使得其身體比重接近海水,即使不游動也不容易下沉。 一般的鯊魚都有非常發達的肌肉,行動迅速、敏捷,異常兇猛。但是劍吻鯊的肌肉卻松軟無力,它的身體的其他特征也表明它行動緩慢。這樣的鯊魚是不會對人造成威脅的,要追殺獵物也很成問題。當然劍吻鯊也不是吃素的,檢查它的胃內食物可以知道它以硬骨魚、烏賊、甲殼動物為食。那么它是如何覓食的呢?很可能是這樣的:悄悄地停留在黑暗的海中央,通過吻內豐富的電感受器偵察周圍的一舉一動,一旦有獵物靠近,就突然伸出嘴巴,張開咽喉,二者結合大大地擴展了喉嚨的容量,在咽喉內產生一個很大的負壓,把獵物吸進去,再把嘴巴縮回,幾排釘子一樣的牙齒就能咬住獵物。誰能想到竟有靠守株待兔維生的鯊魚? 每種生物本身就都有其奇妙之處,如果了解了它們,就沒有必要去編造騙人的神話。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394296.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