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巨型小行星1999 RQ36最初在1999年被發現,直徑約為560米。這個尺寸意味著,一旦它與地球撞上,將造成大范圍的破壞及大規模的物種滅絕。
西班牙巴利亞多利德大學的瑪利亞·烏吉娜·山薩托利奧及其同事對1999 RQ36撞擊地球的風險進行了評估,其中包括290次光學觀測和13次雷達觀測。科學家發現,在2060年前,這顆小天體和地球相撞的機會非常小,但在2060年之后,撞地的幾率急劇上升,2162年和2182年它正經過地球,撞地可能性最大。不過,日照的熱量輻射會逐漸產生微弱的推進力,使行星軌道存在一定的變數,因此其動向仍難以預料。
研究人員指出,千分之一的幾率雖然看似很小,但比之前發現的很有可能撞擊地球的小行星阿波菲斯(Apophis)已高出許多,阿波菲斯在2036年撞地的可能性為二十五萬分之一。
研究人員因此發出警告,任何試圖將小行星轉向以拯救地球的措施,必須提早100年開始行動才有成功的機會。換句話說,如果這顆小行星直到2080年后才被發現,屆時再讓它偏離軌道、放棄原目標則已是不可能之事。“這些對地球構成潛在威脅的天體,必須提前發現和預警,才可爭取到足夠的時間去鑒別、鎖定、跟蹤,最后形成經濟、技術兩相可行的反制方法。”
不過,反制撞地小行星的方法,目前仍存在著爭議,利用核爆、反射鏡汽化、引力牽引等不一而足。此前報道稱,美國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的物理研究學家大衛·迪爾伯恩意見是,對付一顆可能在未來50年后撞上地球的小行星,核爆是最佳選擇。但核彈一出,勢必牽涉一系列政治及倫理問題,且人們擔心此舉會把一個巨型行星變成無數個微型行星。因此,美國宇航局月球科學研究所所長大衛·莫里森認為,如果僅剩幾年時間行星就要撞上地球,核彈可能是唯一選擇,否則利用彈道導彈改變其運行方向才是更優選擇。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404656.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