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外媒體報道,哥倫比亞的一支天文學家小組在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發現一個“彗星墳墓”。令他們感到吃驚的是,墳墓內的很多彗星在沉寂了數千前,甚至數百萬年后又恢復生機。
這一發現與長期存在的一種觀點相矛盾,后者認為小行星帶一度存在數千顆彗星,最終因為衰老燃燒殆盡。
過去10年時間里,哥倫比亞的天文學家共在小行星帶內發現12顆活躍的彗星。這些彗星的起死回生促使天文學家對它們進行研究。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小行星帶的傳統模型,內有少量活躍的彗星
研究結果顯示這些彗星在進一步靠近太陽之后蘇醒過來。天文學家認為小行星帶內的其他休眠彗星可能也會在木星的引力影響下恢復生機。
哥倫比亞安托奎亞大學的伊格納西奧-費林表示:“想象一下,所有這些小行星將永遠環繞太陽飛行,自身沒有任何活動跡象。我們發現其中一些并非只是‘死亡’的巖石,而是休眠的彗星,可能在將來的某一天起死回生。”
令人感到吃驚的是,這種起死回生很容易發生。在巨大的木星引力作用下,彗星的軌道外形會發生改變,縮短它們與太陽之間的最近距離。它們只需從太陽那里獲得少量能量就能從墳墓中蘇醒過來。
費林教授指出:“我們將這些彗星稱之為‘拉撒路彗星’(拉撒路是馬大和馬利亞的兄弟,死后4天被耶穌復活),在休眠了數千年,甚至數百萬年之后恢復生機。它們的附近存在數千顆休眠彗星,其中任何一顆都有可能起死回生。”
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
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是太陽系內的一個獨特區域,共有超過100萬顆天體,直徑在1公里到800公里之間。彗星是太陽系內體積最小的天體之一,直徑通?蛇_到幾公里,由巖石和冰構成?拷栠^程中,彗星的部分冰變成氣體,而后在太陽風的作用下變成彗尾。
科學家觀測的絕大多數彗星都沿著高橢圓形軌道運行。這也就意味著,它們靠近太陽的時候不多。一些所謂的長軌道彗星需要數千年時間才能環繞太陽運行一周。太陽系內存在大約500顆短軌道彗星。短軌道在彗星近距離穿過木星時形成,木星的引力導致它們的軌道發生變化。這種變化的持續時間在3到200年之間。彗星還會與地球發生相撞,可能將水帶到地球。不過,這并不是一種常見現象。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410973.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