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納探測到的印度洋深海微大陸
據國外媒體報道,日前,科學家宣稱,在印度洋深海區域發現恐龍時代沉沒的遠古大型陸地。
這兩個大陸分段,叫做微大陸塊,是印度洋板塊、南極洲板塊和澳洲板塊從岡瓦那古陸分離時形成的殘留部分。最新發現的沉沒微大陸塊面積相當于美國西佛吉尼亞州,之前曾被測繪師認為是巴達維亞海峰,但當時除了獲悉所在位置之外,并未掌握其他任何特征,所在區域位于澳大利亞佩斯市以西1600公里海域。
令人吃驚的深海島嶼發現
為了填補這一理解空缺,一支國際科學家小組最新繪制了該海床結構,并從2500米深海底捕撈巖石樣本。
科學家吃驚地發現多數海床不僅有正常的玄武巖,他們還打撈上來大塊的花崗巖、片麻巖和砂巖,這些巖石都通常發現于大陸地形。
澳大利亞悉尼大學海洋地球物理學家希伯來-魏塔克說:“一些樣本甚至包含著化石,很明顯這兩個微大陸塊是岡瓦那古陸從澳洲板塊移動至印度洋板塊時的殘留部分。”
遠古微大陸曾是起伏地形?
科學家最初認為這種微大陸塊結構表面平坦,這是海平面長時間侵蝕所致。但是最新的地形繪圖結果顯示,很明顯該微大陸具有起伏表面結構,隆起部分大約1000米,凹陷部分大約2500米。
科學家在微大陸塊還發現一些生物化石,它們是海洋雙殼類動物,這是無脊椎軟體動物的一種類型,表明當時生命形式生活在淺水域,并不是在陸地上。
這些生物化石還發現于微大陸塊的較深區域,并不是最高的高地,表明該大陸上曾存在著島嶼。希伯來說:“目前還不能完全斷定這里的島嶼存在性,但看上去具有該跡象。”
希伯來和同事們試著用鄰近地質特征的巖石與該巖石樣本進行匹配,她說:“這將有助于精確地揭示微大陸的來源,未來更深入的研究將揭開大約1.3億年前岡瓦那古陸如何分裂形成印度洋。”
依據年代推測,當時這種微大陸處于恐龍時代,至于恐龍是否曾經漫游在這兩塊微大陸上,主要取決于未來從海底勘測的巖石樣本,發現是否存在著恐龍化石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419928.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