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琥珀中發現的病原體是波伊納研究結論的佐證
歐美曾流行這樣一款電腦游戲:在時光旅行中,獵人可以射殺恐龍,卻會被從恐龍尸體里沖出來、尋找新宿主的虱子咬死。
這一情節看似可笑,但誰敢說小小昆蟲沒有這樣的威力?近日,美國動物學家提出驚人論斷:昆蟲叮咬造成了恐龍滅絕。該觀點剛一披露,就引來許多質疑聲。但更有意思的是,一名中國交叉科學的研究者幾年前就已提出類似觀點,其部分論據恰好能為這位美國學者“解圍”。
“咬蟲”讓恐龍染病
提出“昆蟲叮咬致恐龍滅絕”的,是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榮譽教授喬治?波伊納。他與妻子合著的《是誰打擾了恐龍???白堊紀的昆蟲、疾病和死亡》一書中提出:“咬蟲(bitinginsect)”的出現和疾病蔓延是恐龍數量減少的原因。
波伊納說:“地質性的和災難性的事件確實對恐龍滅絕有些影響。但單就這樣的事件,無法解釋恐龍滅絕的過程。這個過程事實上經歷了非常非常長的時期,也許有幾百萬年。而昆蟲和疾病能夠提供一種解釋!
波伊納一直在研究琥珀中的古植物和古動物遺體,并認為那里再現了幾百萬年前的生態環境。波伊納曾從保存在琥珀中的白堊紀晚期昆蟲腸道中發現利什曼病病原體,并在另一只昆蟲化石中發現引起瘧疾的有機體。他認為,攜帶各種病原體及病菌的吸血昆蟲大量滋生,很可能在恐龍群體中引發了流行病,使得恐龍數量減少。
昆蟲讓恐龍斷糧
波伊納還指出,與此同時,恐龍賴以生存的食物(比如羊齒類植物、蘇鐵類植物、銀杏以及其他裸子植物等)逐漸被大量有花植物取代,這些有花植物由于昆蟲授粉而擴張到整個地球?铸埖氖澄锞统霈F短缺。另外,有些昆蟲同樣以植物為生,憑借數量優勢與恐龍爭食。
不過,波伊納的觀點并沒有得到普遍認同。他的研究基于遠古時代DNA序列的實驗數據,而兩年前已有學者指出,地質變遷使DNA的存活失去了基本排列標準。因此,可擴大的DNA序列以及可培養的細菌能否在地質年代中存活,很值得懷疑。
連日來,還有人提出具體問題:如果恐龍無法適應環境變化以及昆蟲的增多,為什么其他的動物就可以適應?“咬蟲”能穿透恐龍那樣厚的皮膚嗎?為何恐龍臨近滅絕前的許多蛋殼要么過厚,要么過?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474553.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