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歲的他,在這睡了大約6000年
廣西發現6千年前幼兒墓葬:骸骨呈睡姿狀
據媒體報道,從今年4月開始,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對位于扶綏縣境內的敢造遺址和江西岸遺址進行搶救性發掘,在4個多月的發掘中,兩處遺址均發現了一批古文化遺存。其中,敢造遺址發現了一座幼兒墓葬,年齡僅1歲左右。
敢造遺址處在扶綏縣城西北約3公里的左江北岸。敢造遺址在此之前也進行過發掘,發現了墓葬和石器等文化遺存。和江西岸遺址一樣,今年4月也對該遺址進行搶救性發掘。
截至9月2日,敢造遺址共發現了新石器時代的墓葬60余座,大部分為側身屈肢葬,偶見仰身屈肢葬,墓葬的人骨保存情況較好。在其中一個探方里,發現一座幼兒的墓葬,年齡僅1歲左右,骨架保存相當完整,側身屈肢,如同自然睡姿,應是目前廣西境內發現的年齡最小的墓葬,迄今大約6000年。
而在其他探方,發現的大多是成人墓葬。“這些墓葬有個特點,就是墓葬里都放有石頭,有的放在墓主人的手上,有的則放在腳上。”在敢造遺址發掘現場,工作人員還在緊鑼密鼓地進行清理工作。
“此次發掘的重大收獲之一,是出土了大量的石制品,特別是數量豐富形制多樣的研磨器以及小規模的石制品分布密集區,從出土物的類別及堆積情況看,應為石器加工點。”參與敢造遺址保護性發掘的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館員陳曉穎介紹說。
此外,還發現了大量的水生動物和哺乳動物骨骼。出土的工具及動物骨骼表明當時生活在這一地區的史前人類的漁獵及狩獵采集經濟相當發達。
動物頜骨集中堆放 究竟有何寓意現在還不能確定
江西岸遺址位于扶綏縣新寧鎮城廂居委會江西岸屯東南1公里左江拐彎處的北岸,隔江對岸為縣城,是廣西較為重要的新石器時代貝丘遺址之一,1963年進行文物普查時發現。今年4月,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組建考古隊對該遺址進行了搶救發掘。
在遺址發掘現場,記者看到一處探方里,遺址文化堆積厚約1.8米,分為8層,并且顏色各不相同。其中第②層為宋代文化層,出土陶瓷器和銅錢等遺物,發現大量的柱洞和灰坑;第③-⑧層是遺址的主要內容,為新石器時代文化堆積,出土大量的螺蚌殼、動物骨、石塊及較多的石器、骨角器、蚌器、陶片等遺物,發現有灰坑、貝殼堆積、獸骨堆積等遺存現象。
“這次發掘還發現了一處有意而為的動物骨堆積,主要選取動物頜骨尤其是下頜骨進行集中堆放,動物個體數量最多的是鹿,還有麂、豬、猴等。”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人員蒙長旺解釋說,這表明當時的左江人類已經萌生了一些超乎生存本能的思想意識,其中究竟有何寓意,現在還不能確定。此現象在廣西發掘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首次發現,為學術研究又提出了一個新的問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426012.html
相關閱讀:
恐龍是溫血還是冷血動物?答案都不是
古代十大奇葩兵器:第一竟是中國特有
眉山或藏大滅絕事件記錄 揭示物種死亡之謎
秘魯發現1600萬年前齒鯨頭骨化石 死后沉入海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