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漢高祖劉邦后裔今何在?日本很多姓氏是中國漢朝劉氏皇族的后裔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考古發現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


  在中國境內,劉邦的后裔在何處?似乎是個說不清的問題。然而,在我們的東鄰日本,卻有一支劉邦近親后裔,一直存留至今,其子孫繁衍,家世繼承歷歷可考,而其族人則明確宣布自己為劉邦、漢武帝劉徹、光武帝劉秀的后裔。這就是日本的原田家族。

  據日本有關資料記載:漢獻帝劉協被廢黜之后,居于山陽邑(今河南焦作市東),稱為“山陽公”。經幾代,至其玄孫阿知,正值中國處于西晉王朝統治之時。有一日阿知召集舊臣商議:“我久在此地,恐有覆滅之禍”,聞知日本境內較中國安定,決定率其家族東渡,前往日本避難。阿知于西晉太康十年(公元289 年)率其子都賀、舅輿德及族人劉國鼎等2040人離開中國,飄洋過海,“經幾多之艱難”終于到達日本。于日本應神天皇二十九年九月五日來到日本。阿知王到達日本后,被日本天皇賜號東漢使主,奉命定居于大和國高市郡檜前村。在今天日本的奈良縣檜前村和岡山縣倉敷市妙見山頂,現在都有"阿知宮",是后人祭祀阿知王的場所。

  上岸后,阿知等最初可能居住于今日本的奈良縣,后遷至岡山縣。在今日奈良縣的檜前村,仍建有“阿知宮”,在岡山縣倉敷市妙見山頂,現也存有“阿知宮”,這兩座“宮”雖為后人所建,但在郁郁蒼蒼的叢林之中,顯出其古樸風格,反映了對祖先的追憶,如今皆為當地的神社。

  阿知一族在日本繁衍生息,逐漸形成了一個大家族-原田家族。原田家族的族名與平定一次日本國內叛亂有關。940年,劉秀第45代孫春實在平叛中立了大功,立功后在九州原田筑城,其后裔便一直生活在這里。1131年,這支劉氏后裔正式以原田為姓,直到今日。原田家族的成員明確宣布自己是漢高祖劉邦、漢武帝劉徹、光武帝劉秀的后裔,并一代一代地記人族譜之中。

  原田家族在日本很受人們尊敬,日本史稱阿知為 "使主"。或 "東漢使主",稱其子都賀為 "都賀王"。原田家族始終不忘自己的祖先,1988年原田先生還特意率其家人專程從日本來中國為其祖先劉邦、劉徹祭陵。

  日本史書上將其尊為“使主”或“東漢使王”稱其子都賀為“都賀王”,反映了人們對阿知家族的厚愛。此后,這支家族就在日本生息繁衍,扎根于這塊美麗的地方。更有意思的是:日本的原田家族始終未忘記祖先,去年原田先生還特意率其家人專程從日本來到中國,為其先祖漢高祖劉邦和漢武帝劉徹祭陵,以示對祖先的緬懷和表達日、中友好之情。

  據日本史籍記載,劉姓最早到達日本是兩漢時期。當時,中國與日本有使節往來,東漢初,日本還派使節到中國朝見,漢朝光武皇帝劉秀就曾賜給日本天皇"漢倭奴國王"的金印。這個時候開始,就有一部分漢朝皇室成員因出使、避難等原因開始渡海來到日本。

  歷史上最有名的劉氏開拓日本人物,是今天日本原田、高橋、大藏等家族的共同祖先阿知王。阿知(也寫作阿智)王,又稱阿知使主,是東漢最后一個皇帝漢獻帝的玄孫。

  據記載,當年隨阿知王來日本的,還有段姓、郭姓、李氏、多姓、皂姓、朱姓、高姓等7個姓。阿知來日本后,又奏請日本天皇,派遣使都前往高麗、百濟、新羅等國,將許多流落在這些地方的同鄉族人招來日本。因人多地狹,日本天皇政府又將他們分置各地。

  日本大化《新撰姓氏錄》記載,阿知使主的兒子劉賀都,后被日本雄略天皇賜姓為直,子孫因此以直為姓。他的兒子山木直,是兄腹祖也,本名山豬;次志努直(一名成努直),是中腹祖也;次爾波伎直,是弟腹祖也。其中,山木直又是日本民忌墳、檜原宿禰等25個姓氏的共同祖先。爾波伎直則是山口宿禰等8個日本姓氏的共同祖先。志努直的后裔后來也衍生出數十個日本姓氏。


  《新撰姓氏錄》還記載有如下出自劉姓的日本姓氏:
文宿彌氏,出自漢高皇帝之后鸞王。
文忌寸氏,與文宿彌氏同祖,是宇樂古首之后。
武生宿彌氏,與文宿彌同祖,是王仁孫阿浪古首之后。
伊吉連氏,出自長安人劉家揚雍。
本津忌寸氏,后漢靈帝3世孫阿智使主之后。
常宗忌寸氏,出自后漢獻帝四世孫山陽公。
丹波史氏,后漢靈帝8世孫孝日王之后。
桑原村主氏,出自漢高祖7世孫萬德使主。
下村主氏,出自后漢光武帝7世孫慎近王。
坂上大宿彌氏,出自后漢靈帝之子延王。
檜原宿彌氏,與坂上大宿彌氏同祖,是都賀直孫賀提直之后。
內藏宿彌氏,與坂上大宿彌氏同祖,為都賀直4世孫東人直之后。
冊品宿彌氏,與坂上大宿彌氏同祖,為都賀直4世孫黃直之后。
平田宿彌氏,與坂上大宿彌氏同祖,為都賀直5世孫色夫直之后。
佐太宿彌氏,與坂上大宿彌氏同祖,為都賀直3世孫兔子直之后。
谷宿彌氏,與坂上大宿彌氏同祖,為都賀直4世孫宇志直之后。
畝火宿彌氏,與坂上大宿彌氏同祖,為都賀直3世孫大父直之后。
櫻井宿彌氏,與坂上大宿彌氏同祖,為都賀直4世孫東人直之后。
高村宿彌氏,出自魯恭王劉馀之后青州刺史劉琮。
臺忌寸氏,為漢孝獻帝之子白龍王之后。
檜前村主,出自漢高祖庶長子齊王劉肥。
若江造氏,出自后漢靈帝苗裔奈率張安力。
桑原直氏,與桑原村主同祖,都是漢高祖7世孫萬得使主之后。
真神宿彌氏,出自漢福德王。
豐岡連氏,出自漢祖苗裔伊須久牟治使主。
下日佐氏,出自漢高祖庶長子齊王劉肥之后。
火撫直氏,為后漢靈帝4世孫阿知使主之后。
河內忌寸氏,漢孝獻帝之子魯國白龍王之后。
志賀忌寸氏,出自后漢孝獻帝之后。
臺直氏,出自漢釋吉王之后。
八戶史氏,出自后漢光武帝孫章帝之后。
高安造氏,與八戶氏同祖,為盡達王之后。
春井連氏,與下村主同祖,后漢光武帝7世孫慎近王之后。
河內造氏,與春井連氏同祖,慎近王之后。
武丘史氏,與春井連氏同祖,慎近王之后。
廣原忌寸氏,出自孝獻帝之子孝德王之后。
池邊直氏,阿知王之后。
火抗直氏,阿知王之后。
栗棲直氏,阿知王之后。
凡人中家氏,與山代忌寸氏同祖,白龍王之后。
志賀穴太村主氏,后漢孝獻帝之子美波夜王之后。
尾津直氏,漢高祖5世孫大水命之后。


  作為漢朝皇族的劉氏移民日本一事,在日本史書《日本書記》、《古語拾遺》、《續日本紀》上都有記載,因此應屬歷史事實。(當然,在部分日本史學家中,對此事還存在著較大的懷疑。)這部分劉姓族人拓殖日本后,大都沒有繼續使用"劉"的姓徽,而是完全融入了日本的大和民族,衍變成新的日本姓氏。他們移民日本,帶去了當時中國的先進生產技術和文化,極大的促進了日本文明的發展。因此,他們以其固有的文化素質,很快成為日本社會中地位尊高的新貴族。如阿知使主的兒子劉都賀就將當時中國的紡織技術傳入日本,他因此被稱為都賀王。特別是到日本朱雀天皇時代(公元930--946年),阿知王后裔、漢高祖劉邦的第45代孫大藏春實(此據日本原田家譜,而日本高橋家譜則說春實是劉邦第39代孫,兩者誰是誰非,尚待考證)官任征西將軍,為平定當時日本發生的"天慶之亂"立下了汗馬功勞,于朱雀天皇天慶三年(公元940年)五月初三受到天皇的巨大嘉獎和賞賜,被賞賜錦御旗、皇族紋章、軍配。當此之時,這支劉氏皇族后裔"恩寵偉大,威勢極盛"。 自從大藏春實之后,大藏家族一直任長門守、太宰大監等顯要職務。

   當年劉阿知歸化日本后,被賜姓為"東漢使主"。到仁德天皇六十年(公元372年)四月八日,阿知的后裔被賜姓"坂上",再到雄略天皇十六年(公元471年)十月初一,阿知的后裔又改賜姓為"大藏"。

   大藏春實因功被封為征西將軍后,曾在日本九州原田筑城。此后,他的后裔就世代居住在原田城。到日本天承元年(1131年),這支居住在原田的劉氏后裔正式以原田為姓,形成今天日本社會中的著名姓氏--原田。

  到今天,原田家族已傳衍到劉邦的第93代。這支源出中國劉姓的日本原田家族,在日本九州福岡市建立了漢太公廟。他們至今保存著代代相傳的族譜,注明自己的劉邦的后裔,而且按照傳統的禮節到太公廟對劉邦等劉姓遠祖進行定期祭祀。

  劉邦第71代孫、日本高橋通泰先生提供的《島田高橋家系圖》記載,這支加入日本大和民族的劉姓后裔,傳到大藏春實的第9代孫大藏種直,生有5個兒子,他們的后裔分別形成5個新的姓氏:太郎大藏賴種,移居高橋城,以高橋為氏,后裔形成今天日本的大藏(姓)高橋氏;次郎大藏幸種,移居江上城,以江上為氏,后裔日本的大藏江上氏;三郎大藏種雄,以秋月為氏,是為大藏秋月之祖;四郎大藏種成,分居原田城,以原田為氏,后裔形成日本的大藏原田氏;五郎大藏種景,以波多江為氏,成為大藏波多江氏的開姓始祖。到今天,由中國劉姓繁衍而成的日本高橋氏,已傳到劉邦的第73代。

   附:日本大藏高橋氏島田高橋家族世系表:

  漢獻帝劉協→石秋王→阿智王(阿知使主)→阿多倍(高尊王)→山本直→高市大領→檜前領主→家主→泉→橫佩→巖三→村主→大藏春實→大藏種光→大藏種材→大藏種資→大藏種連→大藏種持→大藏種茂→大藏種忠→大藏種直→高橋賴種→高橋泰種→高橋時種→高橋經種→高橋?種→高橋光種→高橋義種→高橋持種→高橋教種→高橋政種→高橋長種→高橋鑒種→高橋統種→高橋統昌→高橋義種→高橋義宗→高橋昌行→高橋勝昌→高橋昌德→高橋元治→高橋元勝→高橋富昌→高橋昌治→高橋晃→高橋章仁、高橋正尚、高橋通泰、高橋正剛(生于1932年)。


  日本劉姓成員除上述完全融入大和民族并改為新的日本姓氏都外,還有一部分則繼續保持著"劉"這個姓氏血緣徽標,成為真正的日本劉姓。這一部分日本劉姓,主要是近代以來隨著中國國門打開后因留學、經商、做工、避難等原因移民到日本的華人華僑中的劉姓成員。這些劉姓成員,有的已經加入日本國籍、有的還保留有中國國籍,他們大都還保留有比較濃厚的中國文化傳統。如近代華人劉慶云,任日本《新交流》雜志總編。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432800.html

相關閱讀: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