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陜西藍田考古發現北宋呂氏家族墓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考古發現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陜西省藍田呂氏家族墓考古項目曾獲“201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正是該墓填補了北宋家族墓園整體布局研究領域的空白。這項屢獲殊榮的考古發掘之所以備受關注,緣于墓主人顯赫的身份。
  
北宋年間,藍田縣出了個引人注目的家族群體——呂氏家族。該家族的呂大臨曾師從于大儒程頤,與游酢、楊時、謝良佐并稱程門四先生。除了家學深厚,呂大臨與同族兄弟在文物保護和考古研究等方面做出了大量具有開創意義的成果,被后世稱為“考古鼻祖”。
  
偶然機會邂逅“呂氏四賢”
  
“一個偶然的機會,讓我參與和主持了這次特殊而終生難忘的考古工作!敝鞒职l掘工作的考古隊長張蘊對筆者說:“那是2006年11月的一個忙碌的下午,一天的工作即將結束,桌上的電話忽然響起,話筒那端響起了焦南峰院長堅定的聲音:‘張蘊,帶上劉思哲馬上跟我去工地,詳情車上再說!本瓦@樣,張蘊第一次來到了藍田縣五里頭村村北的這片原野上。
  
原來,2006年秋,西安市公安局刑偵局二處五大隊成功偵破了一起文物盜竊走私案,人贓俱獲,收繳文物119件,均為宋代瓷器和漢之前青銅器,其完整、精美程度令人咋舌。經有關部門鑒定,這批文物中,國家一級文物3件。張蘊說,看到被繳獲的文物非常震驚。這批瓷器很完整,釉色、質地、品相都很好,墓葬有這么好的東西真是少見。能夠使用這樣的器皿、文房用具的人肯定有相當的文化素養,應該是文人或是書香門第。另外,擁有這么多精美瓷器的人說明生活比較講究,不可能是普通百姓。
  
張蘊告訴筆者,案發后據當地文管部門及村民反映,嫌疑犯名叫呂富平,是當地人,在西安打工時結交了一些“道”上的朋友。呂告知他們祖上為北宋名門世家、著名文士呂大臨家族遠親,并世襲看守墓地之責。這些利欲熏心的人一拍即合,一個罪惡的計劃隨之產生,先由呂富平回村利用冬季農閑之時秘密鉆探、尋找目標,擇定后利用夜晚村里人員集中辦喜事的機會,炸開洞穴鉆入墓中盜劫。據說,踏入墓室的人被品種豐富、保存完整、品相優良的瓷器、銅器嚇了一跳,慌亂中一腳踩碎了一件物品也顧不得細看,匆匆忙忙只管埋頭挖寶。并將所得文物藏入呂富平家地板下。當嫌犯與文物販子交易時被公安局抓獲,被盜文物全部收回。

出土文物700余件組
  
此案一經媒體報道立即引起嘩然,不但社會各界關注,也招來不少盜掘者。陜西省文物局本著保護為主的原則,下文要求當地政府對該墓地進行24小時監護,確保其安全。經過8個月的看守保護,又有3起盜掘案發生,其中一起的案犯被當場抓獲。地方政府此時已深感責任重大、壓力難支、財力不濟,再三請求省文物局盡早進行搶救性發掘,為此,陜西省文物局專門召開省、市、縣有關部門協調會,確定對藍田五里頭墓地進行搶救性發掘。
  
經過4次全面普探和局部細致鉆探,完全可以確定這是一座基本完整的家族墓園,其位置、分布與藍田縣文物部門掌握的北宋呂氏家族墓地資料非常吻合。上世紀50年代,呂氏墓地石碑、石刻依舊存在,后經歷次政治運動反復破壞,部分石刻遺失,部分被縣文物部門轉移收藏。所以在經歷50年后,墓地大概位置還比較清楚,但墓地構成、分布范圍、墓葬數量、墓地內配屬建筑等具體詳細的資料已不能確知。
  
勘探和調查的墓園是否就是北宋呂氏家族墓地,還需要通過考古發掘揭示和驗證。于是,2008年6月13日,由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與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聯合組隊,張蘊領隊的田野考古發掘破土動工。歷經18個月的艱辛工作,共清理墓葬29座,東、西兩側圍溝各一處,調查勘探家廟遺址一座,出土文物700余件組,磚、石墓志銘28盒。
  
世代官宦 書香門第
  
呂氏家族墓地位于灞河北岸黃土臺塬之上,與白鹿原隔河相望,是北宋文壇名士及金石學家呂大臨與其兄弟大忠、大防、大鈞等家族成員墓塋。這里土層深厚,土質堅硬,適合營造深穴墓塋,更有秀麗風光、青山綠水相伴,與書生意氣、文人喜好靈犀相映。
  
呂氏家族原為汲郡(即今河南衛輝市)人,后因其祖呂通赴長安為官,舉家遷于現陜西藍田縣橋村定居。呂家世代官宦、書香門第,特別是“大”字輩成員在政界與文壇皆取得驕人成就。呂大防志向高遠,膽略過人,為哲宗時期宰相,頗有作為,在《宋史》留傳。文獻記載呂大臨生于1044年,卒于1091年,字與叔,才氣過人,志趣高雅,不戀科舉,無心仕途,一生追求學術研究,特別對古器物學情有獨鐘,不但自己收藏,而且將前人零散書籍圖錄收集匯總,加以整編標注,成就《考古圖》一書,是我國歷史上著名金石學家,也是中國考古學的先驅。其兄長大忠、大鈞皆在碑石學研究領域造詣深厚。故藍田呂氏一族在北宋時期確為名門望族。

  北宋滅亡后政治中心轉移,中原地區大批貴族隨之南下,藍田呂氏家族中的精英也南遷而去。墓地停止使用,由遠房宗親看守照管。留下的呂姓成員或為遠親,或地位低下,或財力不足,千百年來他們仍然繁衍生息于橋村,成為古今呂氏一脈相承的鮮活憑證。但歲月的流逝不僅帶走了昔日名門望族的輝煌,也磨滅了呂氏后代對先祖的清晰記憶,人們只知道五里頭村畔呂家墓地里埋葬著自己的祖先,至于誰是他們的直系先人,已無從考證。
  
家廟遺址記錄家族興衰
  
家廟遺址位于墓地中軸線南500米,為北宋時期呂氏家族所建,名曰“呂氏莊云閣寺”。金代毀于戰亂,明朝藍田縣為紀念呂氏四賢,撥?钤谄鋸U墟上建立呂氏祠堂。
  
該建筑經調查、鉆探后可確定為南北向三進院式磚木結構,門頂為拱形,現有寬2米青石門條為證。前院正中建五開間式正房,現遺留房屋殘址。中院仍居中設五開間正房,現房屋基本輪廓及柱礎仍模糊可見;后院呈四合院格局,應屬祠堂看護者、往來祭拜人住宿歇息之處。
  
清代文人牛兆濂,當地人稱之牛才子,是白鹿原上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祖上與呂大臨等兄弟淵源頗深,曾受其教誨。他本人亦致力于朱熹禮學的研究與傳播,并在呂氏祠堂中辦學授教,故該處自清代以來又是學堂所在。新中國成立后,五里頭村民辦小學順理成章建于此地。上世紀80年代中期,舊房已破敗不堪,為確保學生人身安全,校方將其拆毀,并于中、后院間蓋成兩層磚混教學樓,將中院后部、后院前部遺跡破壞殆盡。只有那些零散在角落草叢中的石條、柱礎、碑座和殘磚碎瓦,還有那受盡歲月滄桑磨難,傲然挺立的兩株古柏,默默地向世人陳述著這片古老宅院中的故事與往日的輝煌。(趙爭耀)

來源:中國文化報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432797.html

相關閱讀: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