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地理》雜志聚焦“路易貝貝”
路易貝貝就是出生在這樣的恐龍蛋群里
路易貝貝的成年個體應該是目前發現的最大的竊蛋龍類恐龍,體形相當于“暴龍”等大型食肉恐龍,其身體是長毛的,從外觀上看,像一只巨大的鴕鳥。
2013年,專家及工作人員赴美接收“路易貝貝”化石。
。ㄉ衩氐牡厍驁蟮溃⿹蠛訄螅ㄓ浾 王悅生 文 白周峰 攝影):核心提示
在鄭州金水東路上的河南省地質博物館里,有個看起來不太顯眼的鎮館之寶:一個恐龍胚胎的骨骼化石。
這個恐龍胚胎有個“萌萌噠”的名字——路易貝貝。在它可愛的名字背后,隱藏著一段可以拍成科幻電影的傳奇故事。
“路易貝貝”的誕生地,是河南西峽。它的生命之簾還沒來得及展開,就被命運之神匆匆合上:在即將破殼而出的前一刻,突遭災難,慢慢變成了化石,直到8000多萬年后,被西峽縣的幾名農民發現。
隨后,命運坎坷的它又流落到大洋彼岸的美國,經過18年的漂泊,才終于回到自己的河南老家。
發現
幾位農民山坡上發現恐龍骨骼
喜歡看考古紀實類電視節目的人都有這樣的印象:很多歷史大事件都緣于一次偶然。“路易貝貝”的發現也是如此。
時間的指針撥回到1993年,河南西峽縣,已有不少當地人知道腳下的土地里散布著很多恐龍蛋化石。但是,恐龍的骨骼化石當時在西峽卻少有發現。為此,當地人還曾調侃說:“難道生活在河南的恐龍不是個好爹媽,生了蛋就去別的地方逍遙,再也不管自己的孩子了?”
直到那一年的春天,西峽縣陽城鄉趙營村,幾名農民在該村的一個山坡上,意外發現了一處恐龍蛋化石,但與之前發現的恐龍蛋化石不同,這些恐龍蛋體形扁長,個頭也大得多,每個蛋的長度都在40厘米左右。
更讓他們驚喜的是,在3個排列整齊的恐龍蛋的上方,還有一個清晰的動物胚胎骨骼。河南省地質博物館館長蒲含勇介紹,當時,幾名農民并不知道這是恐龍的胚胎,當地人只是形象地把它比作“剛破殼的小雞娃娃”。
歷經歲月侵蝕,這處恐龍胚胎骨骼已經破碎、分離,看起來有些凌亂,但仍能清晰看出小恐龍胚胎的頭部、腿部骨骼。在這些骨骼的周圍,還散落著幾十片恐龍蛋的蛋殼化石。
可能,當時的發現者還不知道這些骨骼有多大價值,但經驗告訴他們,這些東西肯定很珍貴。也正是這次發現,讓河南西峽在幾年后吸引了全球古生物學界的目光。
流浪
走私海外,引全球古生物學界關注
這個“小雞娃娃”再次引起人們關注已是3年之后。
1996年5月,新一期的美國《國家地理》雜志與讀者見面。這一期的封面采用了黑色的背景,背景布上是一個扁長形的恐龍蛋,一個恐龍寶寶蜷著腿、閉著眼,靜靜地躺在蛋殼里,像個正在孕育的孩子。
該雜志把這個恐龍蛋稱作是“已知最大的”?铸埖暗呐赃,是一張恐龍胚胎骨骼化石的照片,這個骨骼化石正是3年前在河南西峽被幾名農民發現的那一處。
拍攝這個照片的,是一位美國攝影師“路易·皮斯霍斯”。他就職于美國的《國家地理》雜志,也是該雜志第一個受雇期超過十年的攝影師。也是在1996年,這個恐龍寶寶才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名字“路易貝貝”。
該報道發出后,立即在全球古生物學界引起強烈反響。河南的古生物專家也在此時知道了恐龍胚胎骨骼化石流失海外的事。
原來,這個恐龍胚胎骨骼化石在河南西峽被發現后,不知倒了幾道手,竟通過非法走私流落到了美國一家私人機構。隨后,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兒童博物館館長潘杰夫博士將它買回來,收藏在該博物館內,向公眾展覽。
攝影師路易·皮斯霍斯正是在一次展覽上拍到了它的圖片,刊登在《國家地理》雜志上。
“當時我國對古生物化石的保護還沒有專門的法律,也沒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所以它才流落到了海外。”說起此事,河南省地質博物館館長蒲含勇臉上露出了遺憾的神情。
還原
它離這個世界只有一步之遙
“路易貝貝”引起全球古生物學界關注后,一連串的疑問再次激起了眾多專家濃厚的興趣:這個恐龍寶寶在去世前到底發生了什么?它是什么屬種的恐龍?如果有幸長大,它會是什么樣子?
在它被人們發現幾十年后,古生物學家根據其骨骼結構、下頜特征及其身邊的蛋殼、巖石等跡象,推測出了它遇難前的遭遇。中國的一位80后青年、國際知名的恐龍復原圖繪制專家趙闖,據此制作了一部長達7分多鐘的3D電影,還原了這一幕。
故事開始于8600萬年前的一個太陽高照的日子。
原始叢林里,幾十個白色的恐龍蛋躺在一個土堆上。恐龍爸爸和恐龍媽媽在小土堆筑起的巢邊幸福地等待小恐龍破殼而出,一切是那么安詳、寧靜。突然,天色驟變,電閃雷鳴,一場災難即將來臨?铸埌职趾涂铸垕寢屘а劭戳丝刺焐系臑踉疲陨岵坏秒x開。
此時,一個恐龍寶寶用小腦袋頂開了白色的蛋殼,破殼而出。
眼看洪水即將來臨,恐龍媽媽慌亂中用嘴銜起了這個唯一破殼而出的新生兒,準備逃走。而其他蛋殼里,一個個生命仍在陣陣悸動。跑出幾步后,恐龍媽媽不舍地回頭張望仍躺在蛋殼里的寶寶,但最后也只能無奈地離開了。
它不知道,另一只恐龍寶寶也剛剛頂開了蛋殼。
緊接著,一場裹挾著碎石的洪水把一切淹沒……
第二只破殼而出、未被恐龍媽媽救走的小恐龍,就是后來的“路易貝貝”。
8000多萬年后,它被西峽縣的幾名農民發現。
最開始,人們認為路易貝貝屬于“特暴龍”一類的肉食恐龍,后來又認為它屬于鐮刀龍類,直到1998年,古生物學家發現了確鑿的證據,這才揭開了它的真實身份:竊蛋龍類。
意義
保存最完好為研究竊蛋龍提供了樣本
“雖然目前世界各地發現了不少恐龍胚胎骨骼化石,但大部分因為骨化程度低等原因,保存狀態都不好,基本都是亂七八糟地堆疊在一起的。”蒲含勇說,“路易貝貝”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保存最為完好的恐龍胚胎骨骼化石。而且,古生物學家通過對它以及與它伴生的恐龍蛋研究后認為,路易貝貝的成年個體應該是目前發現的最大的竊蛋龍類恐龍。
“路易貝貝”的發現,對研究8000多萬年前的恐龍繁殖、演化、滅絕及當時地理環境的變化,都有重要的意義,“為這些研究提供了實物樣本”。
專家們推測,路易貝貝成年后,體形相當于“暴龍”等大型食肉恐龍,它有著修長的雙腿和更加直立的身體,且其身體是長毛的,從外觀上看,像一只巨大的鴕鳥。
相關報道:豫恐龍胚胎骨骼化石流落海外18年 艱難談判后終回家
。ㄉ衩氐牡厍驁蟮溃⿹蠛訄螅ㄓ浾 王悅生 文 白周峰 攝影):核心提示
出生時遭遇劫難,變成化石后仍然命運坎坷。自從1996年“路易貝貝”引起全球關注后,河南的古生物學界一直牽掛著它的命運。在古生物學家、被譽為“中國龍王”的董枝明教授等人的牽線下,經過長達兩年的艱苦談判,流浪海外的“路易貝貝”終于回到了它的家鄉——河南。
它的故事,是一個關于親情的故事,也是一個關于中國文化保護的故事。
波折
新家選在哪兒8年未決
自從在美國《國家地理》雜志露臉后,路易貝貝一直備受關注。
2001年,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兒童博物館館長潘杰夫博士從一家私人機構把它買回來后一直放在館里展覽。因為各方輿論的熱炒,潘杰夫博士曾對外回應說,路易貝貝只是暫時在美國展覽,早晚會回歸中國。
一年后,潘杰夫博士來到中國為路易貝貝挑選合適的新家。2002年、2006年、2009年,他先后3次來到中國,走訪了北京、內蒙古、云南、浙江、上海等十多個地方,為路易貝貝物色容身之所,但因種種原因,最終都沒能談妥。
而當時,河南的古生物學界對路易貝貝仰慕已久。2008年4月,河南省地質博物館新館建成對外開放,其中就有路易貝貝化石的復制品。“當時就知道路易貝貝的老家是河南西峽了。”河南省地質博物館館長蒲含勇說,雖然只是件復制品,但很受歡迎。
可能是緣分,也可能是這個恐龍寶寶冥冥之中牽掛著自己的家鄉,2007年,河南召開了一次古生物國際研討會。國際知名的古生物學家、加拿大阿爾伯特大學教授菲利普·居里也應邀參加了這次會議。當得知潘杰夫博士正在為路易貝貝尋找新家未果時,2010年,菲利普·居里教授向潘杰夫推薦了河南,并將此消息通過董枝明教授及其弟子呂君昌轉達給了河南省地質博物館。
重視
先后3位省領導批示迎寶貝回家
得知路易貝貝有望安家河南的消息后,蒲含勇很興奮,“這個化石是自然埋葬形成的,對研究恐龍的胚胎學、埋葬學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它不只是河南的,更是中國的”。
2011年3月,一封滿載誠意的信從河南寄往美國。信中,蒲含勇誠摯邀請潘杰夫到河南省地質博物館訪問,為路易貝貝考察新家。
2011年5月11日,時任河南省國土資源廳廳長的張啟生專門就路易貝貝回國問題召開廳長辦公會,并決定將此事匯報給省政府和國土資源部,爭取上級支持、抓緊實施。
就在那一年,潘杰夫先后兩次到河南省地質博物館考察,干凈寬敞的展廳、認真負責的館員,讓他一下子喜歡上了這里。為謹慎起見,潘杰夫除自己來了兩次,還派下屬到河南進行了一次認真細致的考察。最終,雙方決定就路易貝貝回家一事簽訂協議。
寶貝怎么回家?回家后怎么保護、展覽?兩年多的時間里,雙方反復就各種細節進行磋商、談判,河南省先后有3位省領導過問、批示此事,希望盡快把這個河南籍的恐龍寶寶迎回來。
2013年7月,一個令人期待的消息來了:國土資源部辦公廳給河南省國土資源廳回函,同意河南省地質博物館接收路易貝貝化石進境。這意味著路易貝貝離回家的日子越來越近了。
回家
結束18年漂泊空運回國
寶貝回家前,還有個小插曲:回國前要再次對化石的真假做個鑒定,“路易貝貝的回家過程中美兩國都很關注,不敢有任何差錯”。作為鑒定組的專家之一,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董枝明告訴大河報記者,當時去美國做鑒定的既有中方的專家,也有加拿大等外籍專家,共有7人,“先鑒定真假,然后鑒定其出土地點、所處的地質帶等信息”。
最后,專家組成員一致認為,路易貝貝確認是竊蛋龍產的蛋,而且還是一個新屬種,集科學性、科普性、觀賞性、趣味性于一體,是國寶級的古生物化石精品。
2013年11月23日,蒲含勇等一行4人抵達美國,正式接路易貝貝回國。隨后,化石被裝在一個藍色箱子里,先運到芝加哥國際機場,然后空運到首都國際機場。因需辦理關稅等事宜,路易貝貝在機場的倉庫里“逗留”了一周時間。當年12月19日才被正式運到了河南。
至此,這個命途多舛的恐龍寶寶結束了在海外長達18年的漂泊。有專家感嘆:這次回歸,不僅僅是一個珍貴古生物標本的回歸,更是一段歷史記憶的回歸。
變身
成了河南恐龍文化的傳播“大使”
回到老家后,路易貝貝成了河南省地質博物館里的“明星”,以路易貝貝為原型制作的卡通玩具,更受小朋友們歡迎。因為它的到來,近幾年來館參觀的人數屢創新高:2012年32萬人次、2013年33萬人次、2014年37萬人次。今年初,路易貝貝和其他恐龍化石一起被運到北京,舉辦了一場“中原巨龍特展”,在北京掀起了一股“觀龍潮”,很多北京人第一次知道了河南有這么多恐龍化石。
蒲含勇介紹,路易貝貝已經變身為河南恐龍文化的傳播“大使”,今后,還會帶它到廣州、上海展覽,讓更多的中國人感受河南的恐龍文化。
反思
古生物化石保護任重道遠
“路易貝貝的故事完全可以拍成科幻電影,很希望這個電影能由中國的導演完成。”董枝明告訴記者,前些年,我國的一些恐龍蛋化石被大量走私到國外,比如山東的一些恐龍化石至今仍流落海外,對此,國內人士往往只是發發牢騷。“路易貝貝”的回歸打破了這個尷尬局面,它是近幾十年來我國通過正規途徑追回的首個恐龍骨骼化石。
董枝明說,這反映了我國的綜合實力在增強,它的回歸,為我國追回其他古生物提供了一個可以借鑒的樣本;另一方面,也給國內古生物保護敲響了警鐘,說明我國的古生物化石保護工作仍然任重道遠。
恐龍知識小卡片
“路易貝貝”化石
化石整體大小為“68厘米×47厘米×17厘米”,重78.5公斤,相當于一個成年人的體重,其中,路易貝貝化石體保存完整,尾部缺失。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440274.html
相關閱讀:
探索生命基礎:四十億年前原始DNA有序自組裝
湖南湘潭縣發現戰國時期軍人墓地
最古老木乃伊的詛咒:法醫車禍亡 攝影死于腦瘤
海底洞穴驚現美洲古老人類尸骸 已有1萬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