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歐航局彗星探測器“羅塞塔”分離的“菲萊”著陸器,于北京時間13日零時5分許確認成功登陸彗星“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以下簡稱67P)。這是人造探測器首次登陸一顆彗星。
彗星是太陽系中的“游民”,當它們靠近太陽時,構成彗核的物質受熱蒸發,形成長長的“尾巴”,這時候地球上的觀察者就可以看到明亮、長尾巴的“掃帚星”。
數千年來,夜空中不時閃現的“掃帚星”引起人們無窮猜想:它們從哪里來?由什么物質構成?和我們有什么聯系?
人們對彗星的猜測
根據近半個世紀天文學家們的理論,彗星的核心部分實際上是個很小的“臟雪球”,主要由冰和塵埃物質組成,一般尺寸只有幾公里到幾十公里。但當它受到太陽的熱量作用時,噴出的彗發可能達到幾十萬公里,而彗尾則可能延伸上億公里。
彗星可能的起源地,是太陽和另一個恒星之間、籠罩太陽系的奧爾特云,距太陽約5萬天文單位(1天文單位約為1.5億公里)。天文學家估計,奧爾特云中可能有數以千億計的彗星。
當宇宙中有恒星“路過”太陽系附近時,形成的引力擾動會將許多彗星直接推向太陽系內,使它們圍繞太陽旋轉,形成公轉周期在200年以上的長周期彗星。此外,太陽系外圍的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也會以引力捕獲奧爾特云中的彗星,將它們“拉”到冥王星之外的柯伊伯帶,并在行星引力的影響下,形成公轉周期在200年以內的短周期彗星。
天文學家猜測,奧爾特云是45億年前太陽形成時的殘余物質構成的,由于遠離太陽的熱影響,起源于它內部的彗星可能保留了太陽誕生時的物質。此外,包括地球在內的行星,大約39億年前都曾受到彗星的密集轟擊,而不久后地球上就出現了生命,兩者之間可能有聯系。彗星上的大量冰雪成分,甚至可能是地球上水的來源之一。
彗星曾被看作死亡罪惡的象征
縱觀歷史,彗星在世界不同文化和社會被看作死亡、罪惡的象征,人們對它們懷著既恐懼又敬畏的復雜心理。彗星被冠以“末日預兆”、“宇宙威脅”的稱謂,甚至被當作災難預兆和上帝信使。彗星為何會變成夜空中最令人恐懼和敬畏的天體?為何如此多文化對看到彗星感到如此的驚恐?
當古人仰望天空,彗星是夜空中最顯眼的天體,它們與茫茫夜空中的其他任何天體都不一樣。大多數天體有規律地穿梭于天空之間,且時間間隔是可以預測的,正是由于這種規律性,科學家繪制出一個個星座。與這些天體相反,彗星的活動總是難以捉摸,根本無法預測。這使得許多文化的人們認為上帝授意了彗星活動,將它們作為信使派了出來。
上帝究竟想向人們傳遞什么信息?有些文化通過他們看到的彗星留下的軌跡閱讀某種暗示。例如,在一些文化看來,彗星尾巴的外觀看上去像女人的頭部,身后披著瀑布般長發。據說,這個令人悲痛的象征意味著那些將彗星派往地球的眾神們心情不悅。還有人認為,拖著長尾巴的彗星看上去像一把燃燒的寶劍滑過夜空,是戰爭和死亡的典型象征。
上帝發出這樣的信號無外乎警告說,他們的憤怒不久將會發泄到地球居民身上。這種解釋使得那些看到彗星滑過夜空的人感到心神不定。當然,彗星的外觀不僅僅能引起人們的恐懼。古代傳說對人類對彗星既敬畏又恐慌的心理也有所影響。古羅馬著作《西比路神諭》(Sibylline Oracles)曾談到“天空中燃起了大火,火球落向地面”。古代最著名的神話、巴比倫《吉爾伽美什史詩》(Epic of Gilgamesh)也描述了伴隨彗星而來的火災、硫磺和洪水。
居住于西班牙的猶太人莫斯·本·納赫曼(Moses Ben Nachman)曾這樣描述彗星的出現:上帝從基瑪(Khima)帶來了兩顆星,將它們拋向地球,引發一場大洪水。古代雅庫特人傳說將彗星稱為“惡魔之女”,無論何時靠近地球,都會帶來破壞、風暴和嚴寒。地球上很多文化都給彗星打上了恐怖、惡魔的烙印,從而在之后的歲月里,每當人們看到彗星出現,總會引發巨大恐慌。
哈雷彗星引發黑死?
彗星對人類文化的影響并不僅僅限于各種傳說和神話。縱觀歷史,彗星總是同歷史上最黑暗的幾個時期聯系在一起。在瑞士,哈雷彗星被認為是引發地震、疾病、洪水的罪魁禍首,甚至連產下雙頭怪動物,哈雷彗星都會擔上責任。
完成于公元前300年左右的馬王堆帛書,被譽為是展示彗星外形和各種與其相關災難的“教科書”。
據古羅馬人記載,在凱撒遭暗殺當天,彗星活動頻繁,還有一次則是龐培和凱撒之間的血戰,彗星同樣在夜空滑過。在英國,黑死病的爆發也被安在了哈雷彗星的頭上。在南美洲,印加人甚至記載,在弗朗西斯科·皮薩羅野蠻征服印加帝國前幾天,天空中出現了彗星,這被視為皮薩羅到來的預兆。
彗星和災難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梵蒂岡教皇加里斯都三世(Calixtus III)甚至將哈雷彗星作為罪惡工具開除出教。然而,在伊斯蘭教中,來自彗星的隕星卻是最受尊崇的天體之一。如果不是中國古人喜歡一絲不茍地對彗星的活動進行跟蹤記載,人類也許永遠無法對彗星做到真正的理解。與西方天文學家不同,中國天文學家對彗星的出現、軌跡以及消失保存有大量記錄。
科學終將揭開彗星之謎
研究人員找到了大量年代可追溯至中國漢代的彗星地圖集,上面將彗星描述成“長尾野雞星”或“掃把星”,并將彗星的不同形狀與各種災難聯在一起。盡管中國人也將彗星視作不祥之兆,但他們有關彗星的大量記錄為日后天文學家揭開彗星的真實面紗提供了寶貴資料,F在,多數人看到彗星不再心生恐懼感,不過從好萊塢到對世界末日的迷信,彗星仍舊可以在世界的每個角落引起不安。
此圖顯示的是德國奧格斯堡市夜空中出現的代號為1680、1682和1683的彗星場景。
美國甚至還開展了近地小行星追蹤(NEAT)計劃,專門用以保護我們人類免遭這些“神圣的”威脅。然而,雖然彗星一度被認為是災難的征兆、上帝的使者,如今的科學方法已幫助減輕了此類擔憂。正是科學和理性從古時起就引領著人們與恐懼抗爭。正是科學和理性鼓勵著人們勇敢探索,踏上前往彗星的征程。正是科學和理性將揭開籠罩在彗星身上的謎團。
這次的成功登陸是人類科學史上一次重大的進步,也將揭開彗星神秘的面紗。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443897.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