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隕石碰撞說:
距今六千五百萬年前,一顆巨大的隕石曾撞擊地球,使得君臨地球長達一億數千萬年的恐龍絕種。此理論是由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路易.阿爾巴列斯博士等四位科學家所提出的。
這一顆巨大的隕石,直徑大約十公里。因撞擊而造成的火山口地形,直徑達兩百公里。因撞擊而產生的能量,若換算成黃色炸藥,則相當于一百萬億噸(megaton)。粉塵經由大氣層擴散至成層圈。導致地球持續了數個月的黑暗狀態。在這段期間中,以恐龍為首的許多生物都因之而絕種。
有些懷疑者指出300萬年間并沒有恐龍化石的存在,從而致撞擊成為所有恐龍一夜消失的新證據。
二.彗星碰撞說:
「彗星碰撞說」是以古生物學者——戴維•勞普以及約翰•塞普柯斯基發表的「古生物的絕種是每兩千六百萬年發生一次」論點為開端而產生的。路易•阿爾巴勒茲將這個論點及自己的理論送給天體物理學者—查理•謬拉,后來謬拉就認為是由于太陽的半星復仇女神星的引力,周期性地把彗星推向地球的緣故。
三.造山運動說:
在白堊紀末期發生的造山運動使得沼澤干涸,許多以沼澤為家的恐龍就無法再生活下去。因為氣后變化,植物也改變了,食草性的恐龍不能適應新的食物,而相繼滅絕。草食性恐龍滅絕,肉食性恐龍也失去了依持,結果也滅絕了。此一滅絕過程,持續了1,000—2,000萬年。到了白堊紀末期,終至在地球上絕跡。
四.氣候變動說:
由于板塊移動的結果,海流產生改變,更引起氣候巨幅的改變。嚴寒的氣候使植物死亡,恐龍缺乏食物而導致了滅亡。
五.火山噴火說:
因為火山的爆發,二氧化碳大量噴出,造成地球急激的溫室效應,使得食物死亡。而且,火山噴火使得鹽素大量釋出,臭氧層破裂,有害的紫外線照射地球表面,造成生物滅亡。
六.海洋潮退說:
根據巴克的說法,海洋潮退,陸地接壤時,生物彼此相接觸,因而造成某種類的生物絕種。例如袋鼠,袋鼠能在歐洲這種島嶼大陸上生存,但在南美大陸上遇見別種動物就宣告滅亡。
除了這種吃與被吃的關系以外,還有疾病與寄生蟲等的傳染問題。
七.海平面上升說
恐龍曾是地球上最兇猛的動物,統治地球超過一億年。劍龍、梁龍以及暴龍成為陸地上的霸主,蛇頸龍成為海中王者,擁有巨大羽翼的翼龍則成為天空的統治者?墒,它們突然滅絕了,哺乳動物開始進化成獅子、狐猴以及旅鼠等新物種。
關于恐龍滅絕的原因,有流星撞地球、伽馬射線爆發等不同說法?茖W家猜測恐龍的死法也是千奇百怪:餓死、毒死、凍死、干死、曬死或者窒息而死。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地質學教授沙南·彼得斯近日提出一個新說法:海平面升降導致恐龍滅絕。
他通過在美洲540個地方收集巖石,并分析海平面升降情況從而得出這個結論。彼得斯解釋說,海洋環境極大地影響著地球物種的生存比率,動植物的幸存或消亡通常是由海洋物種的構成決定的。歷史上曾有過幾次遼闊的陸地被較淺的海水淹沒,比如海平面上升曾讓歐洲成為一個深約100米的淺海。在這一過程中,陸地生物不可避免地被海水吞噬。而當海平面下降直至海水排干后,海水中的物種也走向了滅絕。
八.溫血動物說:
有些人認為恐龍是溫血性動物,因此可能禁不起白堊紀晚期的寒冷天候而導致無法存活。因為即使恐龍是溫血性,體溫仍然不高,可能和現生樹獺的體溫差不多,而要維持這樣的體溫,也只能生存在熱帶氣候區。同時恐龍的呼吸器官并不完善,不能充分補給氧,而它們又沒有厚毛避免體溫喪失,卻容易從其長尾和長腳上喪失大量熱量。溫血動物和冷血動物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如果體溫降到一定的范圍之下,就要消耗體能以提高體溫,身體也就很快地變得虛弱。它們過于龐大的體驅,不能進入洞中避寒,所以如果寒冷的日子持續幾天,可能就會因為耗盡體力而遭到凍死的命運。
九.自相殘殺說:
有人認為造成恐龍滅絕的真正原因是因為它們自相殘殺的結果——肉食性恐龍以草食恐龍為食,肉食恐龍增加,草食恐龍自然越來越少,最后終于消失,肉食恐龍因無肉可食,就自相殘殺,最后終于同歸于盡。
十.壓迫學說:
恐龍的數目急增,在植物有限的情況下,造成了草食性恐龍的滅絕,接著靠食用草食性恐龍為生的肉食性恐龍也因為食物的不足而跟著死亡。
十一.哺乳類犯人說:
在中生代后半,已有哺乳類的祖先生存。根據化石的記錄,當時的哺乳類體型甚小,數量也十分有限,直到白堊紀的后期,數量才開始急速增加。推測它們屬于以昆蟲等為主食的雜食性,這些小型哺乳類發現恐龍的卵之后,即不斷取而食之。
十二.種的老化說:
認為恐龍由于繁榮期間長達一億數千萬年,使得肉體過于巨體化。而且,角和其它骨骼也出現異常發達的現象,因此在生活上產生極大的不便,終于導致絕種。
恐龍中最具代表性的雷龍,體長二十五公尺,體重達三十噸,由于體型過于龐大,使動作遲鈍而喪失了生活能力。另外,三角龍等則因不斷巨大化的三只角以及保護頭部的骨骼等部位異常發達,反而走向自滅之途。
十三.生物堿學說:
這種學說認為恐龍所生存的最后時期—亦即白堊紀,開始出現顯花植物,其中某些種類含有有毒的生物堿,恐龍因大量攝食,引起中毒而死亡。因為,哺乳類能夠藉味覺和嗅覺來分辨有毒的植物,但是恐龍卻沒有這種能力。
不過,含有生物堿的植物并非突然出現于白堊紀后期,在恐龍絕種的五百萬年前已經可以見到。此學說未說明何以恐龍在這段期間內仍能生存。
十四.地磁變化說。
現代生物學證明,某些生物的死亡與磁場有關。對磁場比較敏感的生物,在地球磁場發生變化的時候,都可能導致滅絕。由此推論,恐龍的滅絕可能與地球磁場的變化有關。
十五.大陸漂移說。
地質學研究證明,在恐龍生存的年代地球的大陸只有唯一一塊,即“泛古陸”。由于地殼變化,這塊大陸在侏羅紀發生的較大的分裂和漂移現象,最終導致環境和氣候的變化,恐龍因此而滅絕。
關于恐龍滅絕原因的假說,遠不止上述這些。但是上述這些假說,在科學界都有較多的支持者。當然,上面的每一種說法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例如得到最多人支持的隕石碰撞說,事實是蛙類、鱷魚以及其他許多對氣溫很敏感的動物都頂住了白堊紀而生存下來了。這種理論無法解釋為什么只有恐龍死光了。因此,恐龍滅絕的真正原因,還有待于人們的進一步探究。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445526.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