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的耳朵能表達情緒。
雄蚊的聽覺接收器是頭前那兩根長有細毛像雞毛撣子的聽覺“天線”。
魚的耳朵被保護在魚眼后面的囊中。
蛇舞信號其實是養蛇人腳打拍子的振動。
蝙蝠能聽到物體反射回來的回聲。
蟋蟀“耳朵”長在大前腳的脛節(小腿)上。
看慣了人類一邊一只的耳朵,可別以為就真的知道了耳朵那點事。不信摸摸自己的頭,你對那對整天幫你打探“外界消息”的耳朵真的了解嗎?
別說人類強、耳朵就跟著強,在充滿王道的地球上,比人耳強的耳朵比比皆是—— 聽力 能聽到地震儀都難測出的次聲波
假如有這樣一臺超級現場音樂會,登臺“演唱”的是蜜蜂小姐,那么我們“人”需坐在3米至4米的位置聆聽,狗可以在20米至30米處聆聽,兔子在100米開外就可以聽到了!而貓頭鷹和蝙蝠大俠更可以利用主動式偵測方式在500米外欣賞……
一個小小的比較,讓人耳在動物界的地位明顯降低。
人耳并不是什么聲音都聽得到,只有振動頻率在20~20000赫茲范圍之間的聲音才會引起人的聽覺。相比之下,貓耳或狗耳對超聲波和次生波的聽覺能力遠遠超過人耳。狗的聽覺范圍介于15至50000赫茲,貓的聽覺則在60到65000赫茲之間,即使在噪音中,貓耳亦能區別距離15米至20米的各種不同聲音。
除了超聲波,動物們還能傳感音頻每秒鐘只有100次或不到100次的次聲波,即便是低等的海產無脊椎浮游動物——水母(又叫海蜇),都能聽到人聽不到的次聲波。它的傘形邊緣長著像“耳朵”似的感受球,感受球里含有鈣質的平衡小石。當風暴來臨時,會產生一種次聲波,水母靠這塊小石早就聽到了,于是趕緊逃之夭夭。
可你知道嗎?次聲波不僅人耳聽不出來,就是地震儀器也極少可能把它測定出來。位置 有的長腿上,有的長肚子下面
許多動物的“耳朵”生長的位置都很奇特。蟋蟀:長在腿上
昆蟲中,只有蟋蟀、蚱蜢、蝗蟲、蟬和大部分蛾類才有“鼓膜”那樣的聽覺器,可是它們并不是長在頭上,而是長在腿上或身軀兩側。蟋蟀的“耳朵”長在大前腳的脛節(小腿)上,上面有薄膜,可感覺聲音的振動。蒼蠅的耳朵長在翅膀基部的后面;飛蛾的“耳朵”有的長在胸部,有的長在腹部,捉迷藏似的;蟈蟈的耳朵長在前足的小腿節上;蟬的長在肚子下面…… 鳥:耳朵不明顯,有羽毛保護
大部分的鳥并沒有明顯的耳朵。但是有一個例外就是貓頭鷹。大多數的貓頭鷹在頭的頂部都有一叢耳朵形狀的羽毛。當然,鳥兒聽力是很好的,幾乎跟人的聽力一樣。只不過鳥兒的外耳不明顯罷了。
大部分的鳥兒的耳朵都在細小羽毛的覆蓋之下。這種特征使它們可以減少風的聲音對它們的影響從而使其他聲音更有效地進入它們的耳朵。這種羽毛的工作原理同麥克風上的泡沫覆蓋層一樣。一些可以潛水的鳥類,例如企鵝,強壯的羽毛覆蓋著它們的耳朵以保護它們稚嫩的內耳免遭強大水壓的破壞。魚:有耳朵,側線和鰾也能“聽”聲音
有很長時間人們認為魚什么都聽不見,因為魚不長外耳,只有內耳,所以從外面看魚好像沒有耳朵。但是魚確實有耳朵,事實上,大多數魚的聽力甚好。
魚的耳朵根本不與外界相通,而是被保護在頭兩側的囊中,囊就在眼睛后面。魚的側線也有“聽覺”作用,是魚類的特殊聽覺器官。由于聲音在水中傳播要比在空氣中容易得多,魚的體內有大量的水,聲音能快速直接地穿過魚的身體,到達耳朵。
因為魚沒有鼓膜,許多種魚能用另一種方式收集聲音。它們的耳朵與鰾相連,水中的聲音使鰾壁振動,就像聲音穿過空氣使鼓膜振動一樣。然后這種振動通常沿著與鰾相連的一串小骨頭傳到耳朵里。有些魚不是靠小骨頭傳送振動,而是靠從鰾延伸出的管狀器官來感覺聲音的。蛇:聞笛起舞?其實是聞腳打拍子
蛇的耳朵和魚類相似,完全沒有外耳,只有聽骨和內側的中耳的一根骨頭,因而蛇完全沒有聽覺。蛇的耳朵早已退化,所以不能聽到空氣傳播的聲音。
可在印度,賣藝人用笛聲指揮蛇跳舞,一條巨大的眼鏡蛇隨著耍蛇人悠揚的笛聲,豎起上半身來,伸直了脖子翩翩起舞。為什么“聾”的蛇卻能“聞笛起舞”呢?
蛇的視覺很差,但對振動卻極為敏感,蛇的舌頭呈分叉狀,憑借舌頭的快速伸縮,把氣味從鼻腔送入鼻子連著的一種特殊的器官內來感覺振動。所以,蛇的鼻子對振動的感覺極為敏銳。
仔細觀察,耍蛇人在吹笛子的同時,腳其實也在隨著節拍而拍踏地面。隨著藝人的腳踏節拍振動,使對振動極為敏感的蛇隨著節拍而起舞,這就是說,耍蛇人吹笛子只是一種掩人耳目的假動作,而腳踏節拍才是指揮蛇起舞的真正信號!功能 除了聽聲還有他用
有研究表明,人類接收外界的信息量85%是通過眼睛實現的,只有14%是通過耳朵來完成的。而動物們的耳朵,除了充當聽覺器官外,還有許多奇特的功能。
在林中蹦蹦跳跳的松鼠,為了不致被樹枝荊棘傷害,會用它的耳郭來保護眼睛。猞猁的耳朵尖兒上的那撮毛,能幫助它判斷聲音是從哪個方向傳來的,如果剪掉它們,猞猁就不容易辨清聲音的方向了。
貓的耳朵能清晰地辨別從3英寸到3英尺范圍內的聲音來源,并能從物體的前后移動中定位聲音的確切來源,同時引導眼睛的方向。貓之所以能做到在低矮的墻上不慎滑落時仍能保持平衡感,完全得益于內耳的一個裝置。除此之外,貓還會用耳朵表達情感。當貓感覺放松時,它們的耳朵就會自然地往前和往外伸展。顯示出一種懶洋洋的狀態。當聽到某個方向有聲音時,貓的耳朵會立刻挺立起來,這時,貓就進入了警戒狀態。貓的耳朵如果伸展平了的話,這說明貓在自衛。當貓決定發起進攻時,貓的耳朵肌肉收緊并開始轉動,從后面看,耳朵的這種狀態會更加明顯。
能把耳朵當眼睛用的,恐怕要算空中飛行的蝙蝠了。蝙蝠是唯一能真正飛行的哺乳動物,因為它的耳內具有超聲波定位的結構。蝙蝠飛行的時候,由口和鼻發出一種人類聽不到的超聲波,這些聲波遇到附近物體便反射回來。蝙蝠聽到反射回來的回聲,能夠確定獵物及障礙物的位置和大小。據《羊城晚報》報道蜜蜂小姐演唱會觀眾座席距離人:3米~4米狗:20米~30米兔子:100米貓頭鷹蝙蝠:500米外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472666.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