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精神看翠藹,千年物色在倉林”,這是古人對漢柏賦予的情感。“瀟灑名山日正長,煙霞為侶足徜徉”,是古人對唐槐人性的定格。不難想見,自然的樹木,給予人們的不僅是它自然的本身,更多的還是它的歷史和精神。泰山現有古樹名木18195株,其中一級古樹名木(樹齡在300年以上或特別珍貴稀有、具有重要歷史價值和紀念意義)1821株,二級古樹名木16374株,列入遺產名錄的有24株,已經命名的古樹(或古樹群)有60余處,它們是泰山歷史發展的見證,泰山的活文物,不可再生的寶貴財富。來爬泰山,這十棵貫穿歷史、故事多多的古樹千萬不要錯過!
泰山迎客松
迎客松可謂是泰山的地理性標志,已經被列入世界文化自然遺產名錄。時至今日,泰山迎客松已有500余歲左右的樹齡。迎客松位于泰山東路盤道的五大夫松西側的山腰上。樹冠下一長枝形同披傘,形態仿佛翹望迎接八方來泰山旅游的游客,故名泰山迎客松,也稱泰山望人松。
傳說在很久以前,泰山朝陽洞附近住著一對年輕的夫妻,他們相親相愛,樂善好施。一天,一位外地花匠到泰山采集花草,不慎失足掉下山崖,被丈夫救回家中,二人悉心照料花匠很快就恢復了健康。花匠為了感謝他們的救命之恩,拿出許多奇花異草的種子相贈,說是撒在泰山之間,來年的泰山將會漫山花香,分外妖嬈。他們按照花匠囑咐做了,第二年泰山果然花繁草茂,十分美麗。又一次,一位石匠來他們家避雨,他們傾其所有,熱情款待,石匠為了感謝他們的盛情,一夜之間鑿通了上山下山的所有盤道,引來了大批的游人,使他們夫妻大開眼界,后來,丈夫為了把泰山打扮得更美麗,決心到外面學習技藝。然而丈夫卻一去不復返,年輕的妻子遲遲不見丈夫歸期,從春到夏、從秋到冬,站在山坡上焦急的期望著。冬天,漫天的大雪掩沒了她的身體,來年春天,冰雪消融了,年輕的妻子卻不見了,在她站過的地方卻長出了一棵亭亭玉立的松樹,形同那少婦在翹望遠方、企盼丈夫的歸來。人們為了緬懷這對忠貞不渝的情侶,把這棵松樹叫作泰山迎客松。
泰山五大夫松
五大夫松位于泰山景區云步橋北側的五松亭旁。傳說秦始皇在泰山祭天時,在山頂立起一塊石碑。立起不久,不久,天色突變,烏云滾滾,眼看就要下大雨。有人說泰山山神發怒的時候,就有烏云黑雨,山洪暴發,人畜都要沖走。秦始皇心中有鬼,以為得罪了山神,拔腿就往山下跑,手下一批人也緊跟而逃。這伙人剛剛跑到五松亭這個地方,只聽得一聲驚雷,瓢潑大雨就劈頭蓋腦地下來了。秦始皇養尊處優慣了,休說山洪,這場大雨就淋得站立不住,眼看要被沖下山去。正在危急時候,忽然發現路邊有一棵大松樹。這位不可一世的大皇帝,趕忙雙膝跪在樹前,兩手死死抱住樹干,口中念念有詞,哀求樹神保佑。雨下得快收得也快,不久就停了。秦始皇還真以為樹神在護駕,于是就加封那棵救他的松樹為“五大夫松”。
泰山姐妹松
姐妹松位于泰山山陰九龍崗西側南崖。北有鳳凰池,東北飲虎池。東有天燭峰。天燭峰有大小之分,其形又似雙鳳起舞,明人吳同春題刻“雙鳳嶺”。
從前泰山后山的馬家莊有個惡霸馬員外,想強搶佃戶馬老大的一雙黃花閨女,馬家姐妹因不肯屈服而逃走跳崖。后來,在她們跳崖的地方,并排長了兩棵松樹,枝枝連理,葉葉交通,好像手挽著手一樣,人們便給它取了個很形象的名字叫“姊妹松。
泰山漢柏連理
泰山岱廟景區目前為泰山古樹名木的主要分布區域之一。漢柏連理即在岱廟漢柏院,為漢武帝親植。而在漢柏中,尤以“雙干連理”著名。雙干連理,同根同生。新枝扶疏泛出新綠,表達生命意向,顯示出生命不可遏止的生機和熱情,兀突老干大音希聲,用沉默的方式,傾訴生命存在價值和意義。展現出漢柏活著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下千年不朽的錚錚氣節。連理柏深受乾隆皇帝寵愛,親手繪“御制漢柏圖”并刊碑立在樹旁。
泰山唐槐
唐槐原樹高大茂盛,蔽蔭畝許,民國年間枯死。1952年在枯槐內植新槐,今已扶疏郁茂,俗稱“唐槐抱子”。泰山唐槐在岱廟唐槐院,現樹下立有二通石碑,一是明代萬歷年間“唐槐”二字碑刻;二是清康熙年間的唐槐詩碑。當年人們在唐槐腹中栽植的小槐樹,現已長成大樹,胸圍已超過1.50米,正在圓著“一任槐花滿地香”的夢境。
泰山古柏老檜
在泰山岱廟漢柏院南側,有一棵樹干粗大的柏樹,有三個人手牽手才能將其圍起來,這也是岱廟里最粗的一棵柏樹。這棵樹由兩棵柏樹組成,一棵是檜柏,是真正的漢柏;一棵是側柏,是后植的。有趣的是,年輕的側柏已經死亡,倒是古老得漢柏生機不減當年。其主干,老態龍鐘,而枝葉俊秀,生氣無窮。
泰山掛印封侯
走進岱廟的正門——正陽門,在東側有一株稍有傾斜的粗大古柏,即“掛印封侯”柏。提起這棵古樹,自然會聯想起三國演義中的故事。關羽被曹操俘虜,曹操為取得關羽之心,封其“漢壽亭侯”,而關飛卻書辭曹操,這就是著名的“關云長掛印封金”的故事。而這棵柏樹雖已兩千余年,卻與關飛無關。只是在枝干的樹杈上有一奇特的樹瘤,形似一只猴子在樹上玩耍,尤其頭部很是形象,人們利用這一景象,借其諧音起名為“掛印封侯”。泰山赤眉斧痕
在岱廟漢柏院,有一株與雙干連理柏相鄰的蒼勁柏樹,在其樹干下部,有一處砍伐的痕跡,并有紅色浸染,這就是古柏八景之“赤眉斧痕”。此樹胸圍3.98米,高12.5米,雖已年過2000余歲,卻仍生長旺盛,青翠欲滴。
北魏的酈道元在著名的地理名著《水經注》中說:“太山有下中上三廟。(下廟)墻闕嚴整,廟中柏樹夾兩階,大二十余圍,蓋漢武所植也,赤眉嘗斫一樹,見血而止,今斧創猶存。”西漢末年,山東東部和江蘇北部發生大災荒,諸城的樊崇等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揭竿而起,他們因用赤色染眉做標識,故稱“赤眉軍”。起義軍曾一度駐扎于泰山天勝寨。不知處于對漢廷的仇恨,還是苦于木材的匱乏,赤眉軍來到岱廟后對廟內漢武帝劉徹所植的柏樹動起斧來。說來也怪,沒砍幾斧,柏樹竟流出“血”(赤色液體)來,這使得赤眉軍大為恐慌,不得不停止砍伐,這斧痕卻保留了下來,并且紅色斑跡猶存,成為奇觀。
泰山龍升鳳降
在岱廟天貺殿大露臺兩側有兩棵柏樹,東為“龍升”,西為“鳳降”,這便是著名的“龍升鳳降”景觀。地處東側的龍柏,已枯死,樹腹中心有明顯火燒痕跡,此柏主干雖不高,卻挺拔俊秀,F殘存的側枝不多,但均剛有力,擰曲向上;位于西側的鳳柏,主干較粗,胸圍2.91米,主要有三個側枝,幾乎是平行彎曲展出。從側面看,南側枝像一鳳頭,頭冠明顯,向北的兩枝(其中一枝又分枝)恰似兩個鳳翅,遠遠看去,像是一只鳳凰正在徐徐下落。龍柏在東,像是一條龍盤曲升騰,而鳳柏則是呈下降之姿,于是,一陰一陽被譽為“龍升鳳落”。與龍柏相比較,鳳柏幸運的多,它仍蔥蘢茂盛,生機盎然。
泰山蒼龍吐虬
岱廟漢柏院南側,有一棵樹干粗大的柏樹,有三個人手牽手才可能將其圍起來,它是岱廟漢柏中最粗的一棵。如果仔細看來,它是由兩棵樹組成的,一棵是檜柏,它是真正的漢柏;一棵是側柏,是后植的,檜柏幾乎是包著側柏。古柏老檜互生。而今,年輕的側柏已枯死,倒是古老的漢柏生機不減當年。其主干,樹瘤遍布,老態龍鐘,而枝葉俊秀,生氣無窮。其兩大主枝,一枝挺拔向上,一枝盤旋于下。向上的主枝已枯,但風骨遒勁,不失生命;另一枝彎曲如帶,繞側柏平灑向下,剛柔相濟,相互對應,真是生也崢嶸,死也崢嶸,使人駐足遐想。除了以上十棵古樹,泰山還有“六朝松”、“華蓋松”、“臥龍愧”、“摩頂松”等一眾知名古樹,如靈巖寺的千歲檀為宋朝遺植;斗母宮門前的“臥龍槐”距今已有500余年,壺天閣下相傳是唐朝魯國公程咬金所植的4棵古槐計有一千數百年的歷史;王母池的臘梅,紅門宮的牡丹,孔子登臨處石坊上的紫藤,以及關帝廟的凌霄等都有上百年的高齡。泰山古樹正以它古樸典雅的身姿,神奇縹緲的傳說被列入泰山奇景之中。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474572.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