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詞語的文化內涵不同導致詞匯空缺現象
?
詞匯空缺現象是指由于文化和語言的差異,一種語言有的詞在另一種語言中也許沒有對應或契合的詞。這些詞語有的源于對客觀世界的認識的不同,有的源于社會生活的不同。例如:英語中的American Dream(美國夢),指美國標榜的立國精神,人人自由和機會均等;Cheesecake(奶酪蛋糕),指女性健美照;beefcake(牛肉蛋糕),指男性健美照;Halfway house(中途的房子),指康復醫院;blue boy(藍色的男子),指經過變性手術,由男性轉變為女性的人;Pink Lady(紅妝女人),指一種雞尾酒名等等。還有些詞語則源于宗教、神話、傳說、風俗習慣等。英語中有些動物詞的文化內涵漢語中是沒有的。英語中swan(天鵝)用來指才華橫溢的詩人。根據希臘傳說,音樂之神阿波羅的靈魂進入了一只天鵝,由此產生畢達哥拉斯寓言:所有杰出詩人的靈魂都進入天鵝體內;oyster(牡蠣)指沉默寡言的人。據說英國肯特郡產的牡蠣最好,而最好的牡蠣總是口閉得緊緊的;beaver(河貍)指為討好上司做事過于賣力的人。河貍主要產于北美洲,活動積極,在嚙樹筑巢方面有很高的技藝和獨創性,因此有eager beaver(賣力的河貍)之稱,常用來喻指“急于做成某事而特別賣力。但有點急躁的人”,略帶有貶義。漢語中的一些詞語在英語中也屬詞匯空缺。例如:粽子、觀音、玉兔、青鳥、土地廟、中山裝、旗袍、紅眼病、紅杏出墻、綠色人生等等,這些具有中國獨特文化內涵的詞匯,在英語中也很難找到對應的詞匯。
二、詞義聯想和文化意象的差異導致語義不同
詞義的聯想和文化意象差異實際上屬于“文化信息”差異(cultural information gap)。 具體反映在詞匯的比喻與聯想意義(reflective meaning)和社會文化意義(social meaning)的不對應上。比喻善于表達情感,可使語言形象生動,其心理基礎是對世間萬物某些共同特點的聯想,但由于各民族的自然環境、社會文化背景和風俗習慣不同,比喻和聯想也各不相同。在這類詞語中,尤以表達動物的詞、數字詞和顏色詞最有代表性。
英語中lion是百獸之王,是“勇敢、兇猛、威嚴”的象征,英國國王King Richard I由于勇敢過人,被稱為the Lion-Heart。英國人以lion作為自己國家的象征。The British Lion就是指英國。英語中有許多與lion有關的習語,如play oneself in the lion's mouth(置身虎穴),come in like a lion and go out like a lamb(虎頭蛇尾),like a key in a lion' hide(狐假虎威),譯成漢語時,lion習慣上用“虎”代替,因為中國人認為“老虎”是百獸之王,用“虎”來表示勇敢、兇猛、威嚴。如:虎視眈眈、放虎歸山、談虎色變、為虎添翼、猛虎下山等。
中國人對“龍”懷有至高無上的尊重,認為它是中華民族的象征,而西方人對“dragon”卻沒有好感,認為它是一種能噴煙吐火,兇殘可怕的怪物,是災難的象征。在英語中,如果 把一個woman叫做dragon,意思則是她很兇狠,令人討厭。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waiyu/yingyujiyi/6748.html
相關閱讀:英語詞匯:festivity節日,喜慶日,歡宴
胡敏讀故事記單詞第16篇
容易混淆拼錯的英語詞
喝湯為什么不是drink soup
中考英語有效記憶單詞三招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