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全面推進,構建以活動為中心、以任務型教學為途徑的教學模式將成為小學英語教學所追求的理想境界。然而,我們在一些觀摩活動中發現,課上熱熱鬧鬧,課后了無痕跡,這些諸如“中看不中用”或者是“重復性”的活動,教師在設計活動時只注重了活動的趣味性和學生的主體性,而忽視了活動的有效性,從而導致活動流于形式,這樣不但學生基本能力得不到培養,而且教學任務也難以完成。因此,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如何設計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將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下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就課堂教學活動設計的有效性略談幾點:
一、活動形式要與內容相關,要能為目標服務
任何活動都應是為了學生獲得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而設計的。如果采用的教學活動形式脫離了教學內容,偏離了教學目標,那么最好的教學形式也不能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例如:在教學顏色類單詞時,我設計了“紅燈停,綠燈行,黃燈等”活動,鞏固復習red, yellow, green三種顏色單詞。全班學生站起來做小司機,教師分別說三種顏色,學生作出停車、開車、等待的動作,做錯的學生坐下,經過多次“考核”后,仍然站著者被評為合格“小司機”。此活動既使學生掌握了這三個單詞,又使他們不知不覺受到了要遵守交通規則的思想教育。
因此,無論教師采用何種教學形式,都要將教學內容融入到教學活動中,使每個活動能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這樣才能有助于語言知識的學習、語言技能的掌握和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才能使學習與活動實現有機結合,使教學任務在活動中得以完成。
二、活動設計要活而有序,要具有可操作性
《英語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上,不要再追求課堂的絕對安靜和學生的絕對服從,要允許學生稍稍“亂”些,讓學生在忘我地投入課堂活動時動起來,這樣課堂才能迸發出生命的活力。
其次,一堂課的活動既要靈活多變,又要活而有序。教師在設計活動時,既要考慮其多樣性和靈活性,更要考慮其有序性,所以課堂活動要做到富于變化,難度適中,連貫緊湊,循序漸進,要能給學生一種前進感。一般來說,活動順序的安排要遵循由簡單到復雜、由易到難、由理解到運用的原則,要使學生活動之后感覺到進步,獲得成就感。
最后,教師要發揮組織、引導和調控作用,使活動具有可操作性,這樣才能保障學習過程順利進行。一要合理分配每個活動的時間,隨機調控課堂節奏;二要考慮每個活動的注意事項,活動前要提出要求;三要設計的活動要便于操作,有客觀的評價標準。
三、活動形式要多而不亂,要語言知識作支撐
興趣是小學生學習英語的動力之源。由于小學生尤其是中低年級的,集中注意力的時間短,教學活動形式的多樣化對維持他們的注意力十分重要。因此,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活動時,要充分考慮其興趣性和活動形式的多樣性,切忌堂堂一個樣,節節一個調,要能使學生產生新奇感,這樣才能扣住學生的心弦,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
我針對小學生的年齡、心理和生理特點,通常安排猜謎、角色表演、唱歌、做游戲、講、聽故事、調查等多種不同的活動類型相結合,并力求多而不亂。如在教學牛津小學英語3A Unit7 《It & #39;s nice.》一課時,我把學生分成8個小組,每個學生分別準備一件漂亮的衣服(coat, T-shirt, shirt, skirt, blouse, dress, sweater, jacket)。當新知呈現教讀完后,我組織大家開一個時裝模特展示會,讓學生準備幾分鐘,每組學生設計自己組的展示形式和介紹語,我和學生在臺下討論,同時給予必要的指導,時裝表演開始了,學生們踏著模特步閃亮登場,并且我適時為他們配上音樂,同學們一邊擺造型,一邊用所學的英語介紹著:Look at my new jacket. Look, this is my dress.…,同時臺下的學生和我一起評論:It’s nice. It’s pretty. It’s smart.…,此時各小組展開了有趣的競爭,學生積極性很高,這些單詞、句型在歡樂的氣氛中得以熟練的運用,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自主、合作、創新意識。
誠然,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活動是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但活動形式不能只圖表面上的熱鬧,而要有一定的語言知識和技能作支撐。因此,教師要善于通過有效的語言活動幫助學生掌握所學的語言知識與技能。如:上面開展的“時裝模特展示會”活動之所以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是因為學生在積極參與語言活動中完成了任務,并掌握了語言知識與技能,獲得了用英語做事情的成就感,從而使學習英語的好奇和對活動的喜好轉化為持久的、穩定的學習興趣,并在進一步的學習中得到逐步發展,最終成為促使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
四、活動設計要盡量真實,要體現開放性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活動要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為出發點,內容和方式要盡量真實;并應積極促進英語學科和其他學科間的相互滲透和聯系,使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審美情趣和藝術感受、協作和創新精神等綜合素質得到發展。”因此,教師應設計盡量與學生實際生活相仿的活動,以撞擊出學生靈感的火花,使學生的思維空間得到拓展,自主、合作、探究創新能力得到發展。
如在教學5A Unit9《Shapes》一課后,我讓學生開展“形狀組合圖”活動,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大大超過了我的設想,繪出了許多充滿童趣的圖形,如學生用oval畫小雞的身體,用circle畫腦袋和眼睛,用triangle和star畫嘴、尾巴和爪,用heart畫心,用square和rectangle畫腿(如右圖)。他們還畫了人、樹、房子、交通工具、食品水果等,通過活動既提高了學生的英語記憶效果,又滿足了師生共同感受美、體驗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記憶、思維、想象能力和創新精神。
又如在教學牛津小學英語5A Unit2《A new house》一課后,我讓學生設計了自己的理想之家,畫室內房間安排圖,然后用英語標出圖中物品的名稱,并用英語作簡單的介紹,課后寫成小短文。由于活動內容和形式十分貼近學生的生活經歷,又富有挑戰性,學生興趣盎然,積極參與,他們發揮了豐富的想象力,設計出的房子五花八門,有古典式的、現代式的……甚至還有地下室。學生富有個性化的作品展示,再加上完整、流暢、正確的解說,把課堂活動推向了高潮,最后師生共同評出“最佳建筑設計師”和“最佳解說員”。通過活動不但鞏固復習了房間類和家具類單詞,句型There is /are…在交流中也得到了自如運用,個別能力較強的學生甚至把課外學到的詞句也用到了課堂,各個層面的學生都或多或少地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既促進了英語與美學、建筑設計學等其它學科的相互滲透和聯系,又促進了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總之,我們教師要在遵循小學生語言學習規律和不同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的需求和特點的前提下,依據所學知識的難易程度和學生的實際水平,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做到適時適度,切實可行并富有成效。同時,設計有效的英語課堂教學活動還應考慮到活動的實踐性、交際性、自主性、探究性和延展性等多種因素。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有效持久地提高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效果。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waiyu/yingyuxuexi/5587.html
相關閱讀:貌似動詞而非動詞的邊緣介詞
大學生最常用英文信件格式范文-邀請信/一般信件
四六級英語聽力試題的命題規律和解題技巧
The Blind Date 介紹會面
英語學習方法總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