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小學生必背古詩70首帶翻譯及注釋加賞析一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小學文言文閱讀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小學生必背古詩70首帶翻譯及注釋加賞析

寒 食
——韓 ?(lí)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作者背景
  韓?(生卒年不詳),字君平,唐代詩人。南陽(今河南南陽)人。一直在軍隊里做文書工作,擅長寫送別題材的詩歌,與錢起等詩人齊名,時稱“大歷十才子”。后來皇帝選拔他擔任起草詔令的中書舍人,當時有兩個韓?,大臣問選誰,皇帝說要寫“春城無處不飛花”的那個韓?,可見這首詩在當時是多么有名。
注詞釋義
  春城:暮春時的長安城。
  寒食:古代在清明節前兩天的節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稱寒食。
  御柳:皇城中的柳樹。
  斜:為了押韻,此處可以按古音讀作xi。
  漢宮:這里指唐朝皇官。
  傳:賜給。
  五侯:漢成帝時封王皇后的五個兄弟王譚、王商、王立、王極、王逢時五人為侯,受到特別的恩寵。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古詩今譯
  暮春的長安城里漫天舞著楊花,寒食節東風吹斜了官中的柳樹。黃昏開始宮里頌賜新蠟燭,輕煙先升起在皇帝貴戚家。
名句賞析——“春城無處不飛花。”
  這是一首寓意非常委婉的諷刺詩。在唐代以前,漢朝最為強大,所以唐人做詩都喜歡借漢來比唐,這里也是借漢代的故事來諷刺本朝。寒食三天焚火,本應第四天才可用火。但皇宮里在第三天的黃昏就將傳火種的蠟燭賜給了皇帝貴戚。這件小事說明皇帝對貴戚近臣的特別恩寵,但詩人寫得很委婉,而且用春城飛花的奇麗景致開頭,用東風拂柳的描寫自然引出皇官,好像是在稱頌皇上的恩典,所以連皇帝都很喜歡。像這樣不用一字指斥,就達到諷刺效果的寫法,就叫含蓄。我們仔細一琢磨,就能品味到里面暗含的諷刺意味。

七步詩
——曹 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版本二(后人縮略版)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作者背景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第四子,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著名詩人。少年時就很有才華,得到曹操的喜愛,因此受到他的哥哥曹丕的猜忌,后來郁郁而死。他的詩語言精練,詞采優美,是建安時期的代表詩人。
注詞釋義
  釜:古代的炊具,相當于現在的鍋。
  萁:豆稈。
  漉:過濾。
  豉:豆豉。用煮熟的大豆發酵后制成,有咸、淡兩種,供調味用。
古詩今譯
  煮豆子燃燒的是豆稈,過濾豆豉做成了豆漿。豆稈在灶下焚燒,豆子在鍋里哭泣。本是生在同一根上,煎熬我何必這么著急!
名句賞析——“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和曹植本是親兄弟,曹植少年時就很聰明,能出口成章,下筆千言。曹丕當了皇帝以后,怕曹植威脅自己的地位,想迫害曹植,有一次讓曹植在七步之內做成一首詩,否則就把他處死。曹植應聲而起,沒走到七步就做好了這首詩。曹植把自己比喻成鍋里的豆子,把曹丕比喻成鍋下面的豆稈。豆子和豆稈本來是生長在同一根上,現在豆稈卻在鍋下面燃燒,煎熬鍋里的豆子,而鍋里的豆子無力反抗。曹植用這個比喻,暗指曹丕我與你是親生兄弟,應該是骨肉情深,真誠相至,但現在卻是骨肉相殘,表達了內心的悲憤。相傳曹丕聽了面有慚色。這首詩比喻貼切,用語巧妙,通俗易懂而又含義深長。

滁州西澗
——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作者背景
  韋應物(737-792),唐代詩人。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貴族出身,曾為唐玄宗侍衛,后來發奮讀書,成為有名的詩人。其詩多寫田園風物,以古風和五律最受人推崇,風格古淡雋永,后人將他與柳宗元并稱為“韋柳”。
注詞釋義
  滁州:今安徽滁縣,詩人曾任州刺史。
  西澗:滁州城西郊的一條小溪,有人稱上馬河。
  獨憐:最愛,只愛。
  春潮:春雨。
  野渡:荒郊野外無人管理的渡口。
  橫:指隨意飄浮。
古詩今譯
  澗邊叢生的幽草特別讓人喜愛,密林中還有黃鸝鳥在婉轉啼鳴。帶雨的春潮在傍晚來勢更湍急,荒郊野渡寂無人影只有船空橫。
名句賞析——“野渡無人舟自橫。”
詩人在滁州做官時,最喜愛西澗清幽的景色,經常一個人到澗邊散步。岸邊的綠草、樹叢中的黃鸝,所聞所見都賞心悅目,讓人流連忘返。一場突如其來的急雨,使春天原來就高漲的澗水更加湍急,渡口的艄公已去避雨,小船被水流沖得橫在岸邊。一船來說,船渡往對岸的方向是縱,水流的方向是橫。船是被拴住的,水流一沖就橫在水中了。詩人所用的字句都很平常,但因捕捉到一個特殊的情景,描繪出小船橫在水流中的畫面。所以格外生動。從前兩句的描寫來看,詩人的心情很悠閑,但后兩句的風景又有點寂寥的感覺。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③,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作者背景
  相傳這是北齊人斛律金所唱的敕勒民歌。這首歌原為卑語,后被翻譯成漢語。敕勒是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個少數民族。居住在今山西北部和內蒙古南部一帶。
注詞釋義
  川:指平原。敕勒川,大概因敕勒族居住此地而得名。
  陰山:陰山山脈,起于河套西北。橫貫于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偏西一帶。
  穹廬:游牧民族所住的圓頂帳篷。即今蒙古包。
  野:為了押韻,此處也可以按古音讀作yǎ。
  見:同“現”, 這里不讀jiàn。。
古詩今譯
  遼闊的敕勒川在陰山腳下。天空像一座巨大的帳篷,籠蓋了整個原野。蒼天遼遠空曠,草原一望無際,微風吹倒了牧草,露出了藏在草中的牛羊。
名句賞析——“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這是一首北齊所唱的民唱,它唱出了草原的遼闊和牛羊的繁盛,唱出了大草原的壯美景色。前兩句,寫敕勒川的位置。把天比作穹廬,非常貼切,同時又讓我們想起游牧民族的圓頂帳篷和他們的生活;后兩句,用“天蒼蒼”和“野茫茫”形容草原上的所見,給人以無限遼闊的感受。而“風吹草低”一句,寫出了草原上水草的茂盛和牛羊的肥壯,又把整個畫面變成了一幅天人和諧的人文圖景,生動異常。語言簡練質樸,音調雄壯,風格明朗豪放,雄渾天成,是描寫草原風光的千古絕唱。

塞下曲
——盧 綸

月黑雁飛高,
單于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
大雪滿弓刀。

作者背景
  盧綸(748-800),唐代詩人。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濟)人。“大歷十才子”之一,他的送別詩、寫景詩很有特色。
注詞釋義
  引弓:拉弓,開弓。
  平明:清早。
  白羽:本指箭稈上的羽毛,這里借指箭。
  沒:陷入。指箭射入很深。
古詩今譯
  黑暗的林中風吹草動,將軍深夜拉動了強弓。黎明時尋找射出的箭,發現它深陷在巨石中。
名句賞析——“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
  這是盧綸反映軍士生活最有名一首詩。塑造了一位將軍的勇猛形象,篇幅極為簡短,卻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前兩句寫黑暗的夜晚,林深草密,驚風陣陣。詩中通過這樣的環境描寫,為將軍拉弓射箭的壯舉作了鋪墊。傳說漢代名將李廣出獵時,遠遠看到草叢中的一塊大石,以為是一只猛虎,急忙拉弓射去,箭頭居然穩穩地扎入石頭之中。這里借用李廣的故事,來形容將軍的勇猛和神力,的確是非常恰當的。全詩語言精練準確,描寫生動傳神。

詠 鵝
——駱賓王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作者背景
   駱賓王(約640-684),唐代詩人,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人。人小受過良好的教育,少年時就有詩名,擅長七言歌行和五言律詩,是“初唐四杰”之一。
注詞釋義
  詠鵝:用詩詞來贊美鵝。
  項:頸的后部。這里代指脖子。
  撥:劃。
古詩今譯
  鵝,高昂著頭頸朝著天,唱著歌。白色的羽毛悠悠浮動在綠水上,紅色的鵝掌劃動著清清的水波。
名句賞析
  據說這首小詩是駱賓王七歲時所作。頭一句三個鵝字,寫出了孩子們初見鵝時的驚喜。接下來的三句話,寫活了鵝的神態。那一群白鵝悠閑地游來,正昂著頸高叫著,像是在談天,像是在以唱,更像是在向天歌唱。它們在水中游來游去,潔白的身體浮在綠水中,紅紅的鵝掌向后輕輕撥動著清清的河水,蕩起一片漣漪。這是一幅多么輕松、快樂、自由,多么純真美麗的畫面!這是孩子們眼中的世界,是他們認識生活的開始,尤如小鳥沖向大自然,多么歡暢。它讓我們體會到了童心的童趣,純潔了我們的心靈。

游子吟
——孟 郊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作者背景
  孟郊(751-814),唐代詩人。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少年時居蒿山,與韓愈是好朋友。一生窮困,近50歲時才中進士。孟郊寫詩以寒苦之音著稱,追求奇特的構思和瘦硬的語言風格,多表現下層民眾和自己的貧寒生活及遭遇,與賈島齊名,有“郊寒島瘦”之稱。
注詞釋義
  游子:離家遠游的人。
  意恐:擔心。
  寸草:小草。寸草心:此處指游子的心。
  三春暉:春天的陽光。這里比喻母愛。三春,初春、仲春、暮春,泛指整個春天。暉,陽光。
古詩今譯
  慈愛的母親手中的針線,離家遠行人身上的衣服。要遠行時密密地縫呵縫,心中擔憂兒子遲遲才回。誰說幼小的青草的心意,能報答得了春天的光輝?
名句賞析——“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孟郊50歲才中進士,當上溧陽縣尉,這樣一個小官,結束了長年的漂泊流離生活,便將母親接來住。這首詩就寫于此時。詩以一個極為平常而又十分典型的生活細節揭示了母愛的偉大:老母牽針引線為臨行的兒子縫補衣裳,由于擔心兒子長時間不回來,就把針腳縫得非常細密,希望它能結實一點,更結實一點。慈母對兒子的篤愛之情,就這樣一針一線地縫進衣服中,隨著兒子千里萬里。這一平常而充滿了骨肉親情的生活場景,是我們每一個人都經歷過的,所以能引起每一個讀者的共鳴,引起我們對母親的種種回憶和依戀。母愛是不期望報答,也是兒女所報答不完的,因為它像三春的陽光對小草的哺育,是無窮無盡的。詩歌畫面簡潔,語言樸素,而內涵深厚,動人心弦,所以能膾炙人口,千古流傳。

回鄉偶書
——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音未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
作者背景
  賀知章(659-744),唐代詩人。字季真,越州永興(今浙江蕭山)人。年青時就因為詩文寫得好而聞名。為人狂歡,與李白、張旭等合稱“飲中八仙”。他的詩清新疏朗而富有機趣,以《回鄉偶書》、《詠柳》等傳誦最廣。
注詞釋義
  偶書:偶然寫出來的。
  鬢:耳邊的頭發。
  衰:古音讀作cuī。指鬢發稀疏、斑白。
古詩今譯
  小時候我離開了家鄉,到老年才回來,家鄉的口音沒有改變而鬢發卻已斑白。孩子們看見我卻沒有人認識我,笑著詢問我是從哪里來的。
名句賞析——“鄉音無改鬢毛衰”
  這首詩看似平淡,卻內蘊豐富。前兩句寫游子重回故鄉,淡淡的敘述中含有不可言說的興奮和激動,詩人置身于故鄉熟悉而又陌生的環境之中,一路走來,心情頗不平靜:當年離家,風化正茂;今日返歸,鬢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三四句從充滿感慨的一幅自畫像,轉而為富于戲劇性的兒童笑問的場面。“笑問客從何處來”。在兒童,這只是淡淡的一問,言盡而意讓;在詩人,卻成了重重的一擊,引出了他的無窮感慨,自己的年邁衰頹與反主為賓的悲哀,盡都包含在這看似平淡的一問中了。全詩就在這有問答處悄然作結,而弦外之音卻如空谷傳響,哀婉備至,久久不絕。以如此簡短的語言寫出了所有游子的共同感受,這就是本詩千百年引起人們心靈震顫的重要原因。

詠 柳
——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作者背景
  見《回鄉偶書》的作者背景。
注詞釋義
  詠:歌唱,贊美。
  碧玉:既指綠色的玉石,又指古代年輕貌美的少女。
  妝:打扮。
  絳:絲帶。。
古詩今譯
  像碧玉一樣打扮成的高高柳樹,千條萬縷的柳枝都垂下了綠色的絲條。不知道這細細的柳葉是誰裁剪出來的,乍暖還寒的二月春風恰似剪刀。
名句賞析——“二月春風似剪刀。”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深深地抓著了垂柳的特征,在詩人的眼中,它似美女的化身。高高的樹干,就像她亭亭玉立的風姿,下垂的柳條,就像她裙擺上的絲帶。在這里,柳就是人,人就是柳,兩者之間仿佛沒有什么截然的分別。而且“碧玉”也有雙關的意義。既在字面上與柳樹的翠色相合,又指年輕貌美的少女,與下面的“二月春風”恰相呼應——這是早春的垂柳,還未到夏秋之際亭亭如蓋、樹蔭清圓的時候。然而,更妙的以下兩句:“不知細葉誰載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在賀知章之前,有誰想過春風像剪刀?把乍暖還寒的二月春風由無形化為有形,它顯示了春風的神奇靈巧,并使《詠柳》成為詠物詩的典范之作。

涼州詞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作者背景
  王之渙(668-742),唐代詩人。字季陵,晉陽(今山西太原)人。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他的詩以描寫邊疆風光著稱,并多被當時樂工傳唱。代表作有《涼州詞》、《登鸛鵲樓》等。
注詞釋義
  涼州詞:又名《涼州歌》,唐代傳唱于涼州的樂曲名。涼州,在今甘肅武威。
  仞:長度單位。古時七尺或八尺為一仞。萬仞,形容極高。
  羌笛:古時西北少數民族所吹的一種管樂器。
  楊柳:指《折楊柳》曲調。
  何須:何必。
  度:經過。
  玉門關:在今甘肅敦煌西,是唐時通往西域的要路關口。
古詩今譯
  奔騰的黃河就來自云端,一座孤城外是萬仞高山。吹羌笛的就不要怨楊柳不綠,春風從來未到過玉門關。
名句賞析——“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這首詩,描寫了壯闊蒼涼的邊塞景物,抒發了守衛邊疆的將士們凄怨而又悲壯的情感。詩的首句寫自下而上對黃河的遠眺,次句寫邊塞環境的險惡,兩句合在一起,用大筆寫意的手法,渲染刻畫了邊塞風光的雄奇蒼涼和邊防戰士們生活環境的艱苦惡劣。后兩句筆鋒一轉,引入羌笛之聲。折楊柳送別本是唐人風習,羌笛吹奏的《折楊柳》曲詞更能引起思鄉的離愁。可如今在這玉門關外,春風不度,想要折一枝楊柳聊寄別情也不可能,這怎能不讓人更感悲傷。全詩表現了盛唐詩人悲涼慷慨的精神風貌。

登鸛雀樓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作者背景
  見《涼州詞》作者背景。
注詞釋義
  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浦州(今山西永濟)西南的黃河邊上。
  盡:落下。
  欲:想。
  窮:盡。
  更:再。
古詩今譯
  太陽依傍山巒漸漸下落,黃河向著大海滔滔東流。如果要想遍覽千里風景,請再登上一層高樓。
名句賞析——“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那是一個日落的傍晚,詩人登上鸛雀樓,映入眼簾的首先是一輪落日,在連綿起伏的群山中漸漸西沉;而黃河自遠方奔騰而來,又滾滾地向大海奔去。詩的前兩句一寫天空,一寫河流,有靜有動,從大處寫起,筆筆入神,真是景象壯闊,氣勢不凡。詩寫到這里,雖只兩句,似乎筆力已盡。誰想作者卻又翻空出奇,把讀者帶入更高的境界。“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詩人并不滿足于對眼前景物的流連,還想探究更遠的景色,從這里可以看出詩人不斷進取的精神。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xiaoxue/695056.html

相關閱讀:《望天門山》閱讀答案
王昌齡《從軍行》-小學生必背唐詩
“晉平公與群臣飲,飲酣”閱讀答案及翻譯
小學生必背古詩?劉禹錫的《望洞庭》
課文《楊氏之子》的原文意思翻譯解析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