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大班科學活動:中草藥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大班科學教案 來源: 記憶方法網
活動目標: 1、認識自然界中一些常見的中草藥,初步了解中草藥有防病、治病的功效以及服用的方法。

2、培養幼兒親近大自然、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激發幼兒探索大自然的欲望。

活動準備:1、供幼兒參觀的中草藥。 2、多媒體實物圖片。

3、藥茶原料。

活動過程

(一)談話,引出課題。

1. 提問:小朋友你們以前生過病嗎?生病了該怎么辦?吃過些什么藥?

2. 介紹琵琶葉,讓幼兒知道琵琶葉可以做藥。

(二)讓幼兒初步認識生活中幾種比較常見的中草藥。

師:除了琵琶葉,還有很多的東西也可以做藥。今天老師就帶了一些,請我們小朋友看一看,你都認識些什么?

1、引導幼兒觀察,積極探索。

2、組織交流。

現在誰來告訴大家你發現了什么,你能把它找出來嗎?(教師利用多媒體演示)

3、師生共同歸納:這些東西都可以做藥,這些都是中草藥。

(三)了解中草藥的防病、治病功效。

1、除了我們剛才認識的中草藥,你們還知道哪些?

2、今天我們認識了這么多的中草藥,你看到誰吃過。他們為什么要吃?

(四)讓幼兒品嘗藥茶。

1、中草藥可以怎么服用?

2、讓幼兒邊聽音樂邊品嘗各種藥茶,自由交談。

3、把自己最喜歡的一種藥茶介紹給客人老師。

從幼兒已有的經驗入手,引出課題,顯得自然而親切。一個小小的問題,既能集中幼兒的注意力,又明確了活動的主題。

設計意圖

通過看看、摸摸、找找、說說等多種教學手段,讓幼兒自己發現、認識生活中常見的一些中草藥,使整個教學的過程變成幼自主兒操作實踐的過程,培養幼兒好奇、好問的探索精神。

一個開放性的問題,不僅能拓展幼兒的知識面,豐富幼兒的感性認識,還可以引導幼兒在以后的生活中積極探索勇于思考。

讓幼兒邊聽音樂邊品嘗,提供一種歡樂、寬松的交流氛圍。

利用教師資源,讓幼兒自己去介紹,提供了幼兒大膽表現的機會,滿足了幼兒的愿望。
活動目標:1、 讓幼兒感知油水分離的現象及幾種糧食在油水中的沉浮現象。

2、 初步學習記錄實驗結果。

3、 培養幼兒認真、細致的科學態度及樂于猜想的意識。

活動準備:

涼白開水、花生油、一次性透明杯、筷子、記錄紙、筆、幾種食物(花生、黃豆、大米、芝麻)分裝在盤中。

活動過程:

一、 激發幼兒探索欲望

1、 猜一猜:杯子里裝的是什么?

2、 試一試:想辦法辨別杯子里是什么?

導語:我不知道它們是什么,但我知道它們是無毒的,用什么辦法才能知道他們是什么呢?你來試一試。

3、 說一說:杯子里裝的是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二、實驗:觀察油水分離現象。

1、 猜一猜:假如猜把油和水倒在一起,會發生什么事情呢?

2、 幼兒實驗、觀察。

1) 把油和水倒在一起,你發現了什么秘密?

2) 用筷子攪拌幾下,再次觀察,“你又發現了什么?”

3、 小結:油和水倒在一起后,油和水是分開的,而且油總是在 上面,水總是在下面。

三、實驗并記錄四種糧食放在油、水中的沉浮現象。

1 、 猜一猜:“今天,來了許多糧食朋友,你們看看都有誰?”“它們想在油、水中游泳,請你把它們一個一個放進杯中,猜一猜有什么奇妙的事情發生?”

教師介紹記錄紙,然后讓幼兒把猜想的事情記下來。

2 、 幼兒實驗、觀察,并把實驗結果記錄在紙上。

3 、 交流實驗結果

1)同伴間相互交流實驗結果。

2)個別幼兒在集體面前交流。
“百節好課”中的大班科學活動《吹泡泡》是我第二次聽張丹老師的課,每次聽她的課我都覺得受益匪淺。在聽課前看到活動名稱我還以為是那種老套的嘗試用什么形狀能吹出泡泡的課。誰知在活動一開場,張老師就很直接的向小朋友介紹“今天我們要玩一個以前經常玩的吹泡泡游戲,看看我給你們準備的材料。”接著就向大家展示吹泡泡的材料——樹葉、電線、窗紗、鑰匙、吸管、紐扣。張老師在活動一開始就用材料吸引小朋友的興趣,引起他們的好奇心并讓他們進行猜想哪些能吹出泡泡來。接著就給小朋友充分的時間去實驗、操作。

從這個活動中我首先學到的就是科學活動要給孩子們準備什么操作材料,所以我特意重新學習了《綱要》中對科學活動材料的要求。新《綱要》里提到“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這也就要求教師要幫助幼兒置身于能產生探索行為的環境中,及時提供豐富的、操作性強的、符合幼兒探索需要的材料,支持和引發幼兒積極主動地與材料相互作用。張老師的《吹泡泡》給小朋友提供的材料都是小朋友生活中經常能接觸得到的,而且在一開場就明確今天活動的任務是用這些材料吹泡泡。這樣用簡單的材料和明確的任務調動孩子們的積極性,激發他們探究的欲望。使幼兒的探索活動更加深入,獲取豐富的科學知識經驗。

其次在活動中張老師一直站在幼兒的后面,放手讓幼兒自己去探索,耐心等待孩子們的探索結果。在活動中張教師至始至終關注幼兒的活動,當幼兒出現困難特別是遇到“瓶頸”時,張老師沒有急于介入,而是給予一定的等待時間,讓幼兒自己通過充分的操作、探索,得出到底這種材料能不能吹出泡泡,怎樣才能讓材料吹出泡泡來。在整個活動中,老師明確提出的問題也是保證活動順利、有序的開展的前提條件。在幼兒回答時張老師還幫助幼兒用動詞“彎”、“扭”、“撕”來總結小朋友的操作讓小朋友一目了然。

在活動最后張老師還采用了“留白”的藝術,告訴小朋友簡單的吹泡泡游戲里面有很多道理在里面,并且拿出兩個吸管來吹給小朋友看。一個吸管是和平時吹泡泡吸管一樣,另一個吸管老師在頭的部位做了個小動作,結果吹出來的泡泡很大,而且還很榮易。這樣充分吸引小朋友的興趣,使這個活動能繼續延續下去,讓小朋友還有興趣繼續探索,從而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和探索能力,發展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和探究的欲望。

從《吹泡泡》這個科學活動中,我學到了幼兒教師應把握適當的教與學的尺度,在材料、指導、知識技能的培養方面可以恰當地加以留白,從而進一步激發幼兒對周圍事物的探索興趣和欲望,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體驗自我發現的樂趣。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ouer/1058767.html

相關閱讀: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向下落的物體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蠟染花布
大班科學教案:我們身邊的手機
認識和辨別形狀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有趣的“轉動”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