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小班主題教案:大公雞和漏嘴巴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小班主題教案 來源: 記憶方法網

  老師結合PPT講述故事,讓小朋友們通過聽故事知道吃飯的時候要專心,不要邊吃邊講話,并知道漏嘴巴是個不好的習慣。

  【活動目標】

  1、了解故事內容,知道“漏嘴巴”是一個不好的習慣。

  2、教育幼兒吃飯要專心,不要浪費糧食;進餐時不隨便講話,養成良好的衛生飲食習慣。

  【活動準備】

  故事的PPT、錄音。

  【活動過程】

  一、看圖引出課題。

  (請幼兒看圖)師:小朋友們,你看看圖畫上的是誰呀?(大公雞、小弟弟)今天老師要講一個大公雞和小弟弟之間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大公雞和漏嘴巴》。咦,漏嘴巴會是誰呢,難道小弟弟的嘴巴是漏的嗎,聽一聽故事就知道了。

  (環節一是導入。我以看圖的形式引出故事的兩大主人公:大公雞和小弟弟,并且開門見山說出故事的題目,引發幼兒的猜想:小弟弟是不是就是這個“漏嘴巴”呢?請幼兒帶著這樣的疑問開始故事的欣賞與理解。這符合幼兒的好奇心理,讓幼兒有聽故事的興趣。)

  二、傾聽與理解故事。

  1、第一遍完整欣賞(錄音)

  師:故事里都有誰,發生了什么事情?

  2、第二遍分段欣賞(結合PPT)

  師根據PPT引導幼兒說出圖片內容,提問如下:

  ——“小弟弟坐在院子里干什么?小弟弟碗里的飯為什么撒得到處都是?”

  ——“大公雞來了說什么?然后做了什么?大公雞為什么說小弟弟漏嘴巴?大公雞唱的是什么兒歌?”

  ——“小弟弟為什么哭了?奶奶對小弟弟說了什么?后來小弟弟還撒飯粒嗎?”

  (環節二是故事的欣賞與理解。該環節是接下去第三環節的鋪墊,只有在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上才可以引發幼兒的討論。因為是小班幼兒,所以在第一遍完整欣賞采取錄音播放的形式只是為了讓幼兒有一個簡單的感知,故事的理解主要以分段欣賞為主,因此在故事的第二遍欣賞時同時采用了PPT資料,并且隨故事進展設立問題讓幼兒在思考中一步步理解故事內容;顒又杏變和ㄟ^看圖以及回答問題較好地理解了故事內容,對于故事的主旨有了一個大概的了解,即小弟弟的“漏嘴巴”是一個不好的習慣。)

  三、引發討論,體會故事主旨。

  1、幼兒討論:漏嘴巴是不是一個好習慣,平常吃飯的時候怎么樣才能不做漏嘴巴呢?

  2、教師總結:漏嘴巴是一個壞習慣。小朋友吃飯時要專心,不要浪費糧食。同時將幼兒的討論結果編成一首兒歌:一手扶小碗,一手拿調羹,小眼睛、看小碗,一口菜,一口飯,飯菜全部吃光光。

  (環節三是討論環節。由于這是一次社會領域的教學活動,上一環節對于故事的欣賞和理解只是該環節的一個鋪墊。幼兒通過故事感知了“漏嘴巴”是個不好的進餐習慣,那么在進餐的時候怎么才能做到不漏嘴巴呢,為此特引發幼兒討論,幫助幼兒加深印象以在日后的進餐中養成良好的習慣。所以這是本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將文學作品回歸到幼兒的現實生活,以提問:“漏嘴巴是不是一個好習慣,平常吃飯的時候怎么樣才能不做漏嘴巴呢?”為切入,并讓幼兒根據生活經驗先自己探討出好的辦法,最后我及時地將幼兒的回答小結成兒歌:一手扶小碗,一手拿調羹,小眼睛、看小碗,一口菜,一口飯,飯菜全部吃光光。)

  【活動延伸】

  在日后進餐過程中組織“不做漏嘴巴”的游戲,逐漸培養幼兒良好的進餐習慣。

  《大公雞和漏嘴巴》活動反思故事教學是幼兒園在社會教育中常用的方法,這與單純的說教相比更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大公雞和漏嘴巴》是一個形象生動、又極具社會教育價值的故事!吨改稀分兄赋,幼兒的能力和習慣形成是靠日積月累的,并富有重復性的特點,生活活動是一種養成性教育,養成良好的吃飯習慣,不受時間、季節的限制,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教育。本次活動意在讓幼兒知道“漏嘴巴”是個壞習慣,同時也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進餐習慣。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ouer/1147803.html

相關閱讀:小班主題教案:我不亂扔東西
小班高高興興上幼兒園主題教案:1個和2個
小班系列主題活動:快樂入園月
小班主題教案:生活中的禮儀
小班教案:小蝌蚪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