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是加入了古天樂版的《我是一顆菠菜》。在讓幼兒欣賞了《康康舞曲》之后,讓幼兒欣賞古天樂版《我是一顆菠菜》,古天樂版的改編隨意而詼諧,原版樂曲嚴謹雄健有力,風格形成鮮明的對比,孩子們一下子被逗得樂開了花,原來同一個樂曲不同的演繹可以呈現不同的效果,于是孩子們自己的改編的意愿自然而然就產生了。
如果說第一環節是找水源——熟悉旋律,那第二環節就是建水渠——產生興趣,接下去的第三環節那就是引水入田了——自主創編。有了前面兩個環節的鋪墊,我隨口把“湯米”“杰西卡”“徐老師”唱近了歌曲里,孩子們接受的比較快,很容易的把自己的名字改編入歌曲,只是在名字兩個字與名字三個字的不同唱法上個別幼兒有點困惑,我通過節奏圖譜的演示,孩子們很快解決了這個問題,總的來說效果還是不錯的。
最后我認為每個活動都有不同的特點,有的活動教材上的環節也不一定很合理,在執教的時候要多留一一份心,多思考,還有多利用網絡查找與活動相關材料,比如這個活動本來我也不知道該歌曲的出處,但是利用網絡,我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我們教小孩上課的時候多思考,對自己也是一樣,多問一個為什么就多一種思路,只有這樣我們的活動才能更豐富飽滿、科學合理。
大班音樂活動:拔根蘆柴花(第二教時)
大班音樂活動《熱鬧的小池塘》課后反思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ouer/372965.html
相關閱讀:大班音樂欣賞《賽馬》
大班音樂《走路》
大班音樂欣賞《加速度圓舞曲》
幼兒園大班音樂教案建筑回旋曲
大班兒歌活動:小花布變變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