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團圓”這個活動是節后進行的,意在繼續讓幼兒了解一些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節”的風俗人情,同時參與、感受節日活動的熱鬧氣氛,激發愛家人的情感,并嘗試用棉簽添畫”中秋團圓”中家中人物的五官。
活動的第一部分是導入,課件月餅的出現一下子使幼兒的眼睛定格了,“月餅在什么時候吃”“中秋節”。幼兒紛紛告訴老師和同伴,自己剛吃過月餅。“那么中秋節是誰的節日呢”?幼兒一下子答不上來,“外國人有中秋節嗎?”“沒有”“那么是誰的節日”“我們中國人的節日!”第二部分的設計是希望在幼兒互相介紹一家怎樣過中秋節的同時,繼續了解這個節日的風俗,萌發幼兒愛家人的情感, “你吃過哪些月餅”?大家思維活躍了,爭著介紹,“我吃過豆沙的月餅”“我吃過椰子的月餅”“我吃過茶葉的月餅”“我還吃過冰淇淋的月餅”。。。 “中秋節除了吃月餅還要吃什么”?在課件的提示,我的介紹下,幼兒了解到中秋節還要吃鴨子、芋艿、毛豆。中秋夜看月亮、玩彩燈可是重頭戲,“你們知道中秋節的晚上要做些什么事情嗎?”“誰能告訴我月亮是什么形狀,什么顏色的?”這一個個簡單的小問題讓孩子們動足了腦筋,雖然孩子們都已經有了一些簡單的體驗,但是,現在由于家長對這些傳統節日的忽視,孩子們在過完節之后,仍然對中秋節談不出什么來。。所幸!精美的課件深深地吸引著幼兒,大家七嘴八舌地想出了許多的答案,“月亮是圓圓的,黃色的”“中秋節晚上可以放煙火”最后在課件的幫助下,幼兒了解到原來中秋節還能玩彩燈呢!在比較了月餅月亮形狀的同時,課件中出現了全家團圓、孩子從遠方歸來與父母團聚的景象,“中秋節呀又可以叫團圓節”“今年中秋節我爺爺奶奶在老家,太遠了,沒有來,我很想他們”“我叔叔出差,沒有回來,我也很想他”。。!澳俏覀儸F在一起來過一個團團圓圓的中一班中秋節好不好?”古詩《靜夜思》念出了幼兒對遠方親人的思念;在幾個不同的月亮中,幼兒迅速地找尋出“中秋之月”;接著,大家身臨其境,一起觀賞了各地的燈展,體驗了節日的熱鬧景象;接下來的環節是孩子們最
喜歡
的??品嘗月餅,我們伴隨著《爺爺給我打月餅》的歌曲,分享著美味的月餅,感受著班級這個“家”的溫馨與美好,在他們高漲的情緒中,一起把整個活動推向了高潮;顒恿粝潞圹E的部分來到了,在活動中,我和幼兒師生互動,運用形象語言的同時分別示范了成人以及幼兒五官的畫法,最生動的是討論怎樣畫一畫人的五官的時候,通過一種小朋友說,老師畫的方式,讓大家都參與了進來,“大人的眼睛在臉一半的什么地方?”“上面”“鼻子是怎樣的”“長長的”“小孩的眼睛在臉的什么地方”“當中”“鼻子怎樣的”“圓圓的”此時老師和幼兒成了真正的合成了一體。在巡回指導中,我發現部分幼兒選擇了“三人團聚圖”,部分選擇了“三代同堂圖”,他們還紛紛向同伴介紹“今年我家是爸爸媽媽和我一起過中秋節的”“今年姥姥老爺爸爸媽媽和我一起過中秋節的”。。。有的幼兒在添畫五官時,一時把成人和孩子的五官混為一體,立即會有同伴在一旁提醒“孩子的鼻子應該是圓圓的”“爸爸的眼睛要畫在臉一半的上面”。。。
課前我花了很多精力準備了生動形象、非常精美的課件,還準備了各種月餅,適合各層次能力的畫面,應該說物質準備非常充分。也使自己能站在兒童的立場、關注孩子發展的尋常時刻、傾聽孩子的心聲從而最大程度地滿足和順應身邊每一個孩子的發展需求,并引導和帶動幼兒互相協作,互相幫助,共同參與、共同分享。在整個過程中,孩子們不但繼續了解到關于中秋節的相關知識,也學會了分享,進行這樣一次活動,不但對孩子們來說十分有意義,對我來說也是一次大膽的嘗試,這為我們以后進行此類活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不過,整個活動的過程環節過多了,比如:在班級里再過一次中秋節,這個環節可以省略。在活動的開始,可以先請小朋友交流中秋節是怎樣過的,等孩子們談得差不多了,再由老師出示課件進行提升,這樣的順序可能更有利于孩子的探索、交流。活動前,應該創設一個能使幼兒接納、關愛和支持的良好環境,可以先創設一個節日的氛圍,從環境布置上把孩子們引入到中秋節的主題中,這樣的過渡比較自然。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ouer/449010.html
相關閱讀:歡慶十一國慶節
大班美術《快樂國慶節》
大班語言:中秋節的起源
幼兒園國慶教案:五星紅旗在飄揚
幼兒園大班中秋節主題活動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