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幼兒對各類食物有著較多的色香味等方面的體驗,也不斷接受著不偏食、合理營養等科學知識教育。但對食物中到底含有哪些營養成份(比如淀粉),我們怎樣去區別不同事物含有不同的營養成份呢?因此本節課設計了以下活動目標:
1.觀察化學小魔術,激發探索興趣和積極嘗試的欲望。
2.了解淀粉遇到碘酒會變成藍色的現象,初步了解生活中哪些常見的食物含有淀粉。
3.在科學游戲中嘗試運用多種感官感知科學現象,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探索結果。
為了讓幼兒更直觀更便捷參與活動,考慮到農村幼兒的生活經驗以及在實驗中可能遇到的問題,課前我進行了充分的準備和課前實驗操作,以確保操作過程的安全順利。準備的材料有:
1.土豆、饅頭、米飯、紅薯、藕等含淀粉的物質若干,蘿卜、蘋果、梨子、黃瓜等不含有淀粉的物質若干。
2.小噴壺、碘酒、清水、透明的杯子、盤子若干、滴管若干。
3、教師用米湯畫好的示范畫一張、白紙若干。
二、說教法
本節課我采用了小魔術激趣法,把幼兒的注意力吸引過來,接著運用小組學習法組織幼兒參與討論猜測,并用演示法和操作法讓幼兒參與進一步的學習。
三、說學法
本節課幼兒將用觀察法、討論法、實驗操作法參與學習。
四、說活動過程
(一)、魔術表演,了解淀粉的作用
1、教師出示白紙,用小噴壺噴灑液體,紙上顯示出圖案,幼兒猜測。
2、認識淀粉。出示幾種常見的淀粉。
3、教師簡單介紹淀粉的作用。
(二)、幼兒猜測
1、出示記錄表,引導幼兒一一指認記錄紙中的食物。
2、請幼兒猜一猜,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
3、引導幼兒將自己的猜測在記錄紙中進行記錄。
4、小組內交流自己的猜測。
(三)、實驗驗證
1、出示碘酒,教師以神秘的語氣告訴幼兒這就是我們用來驗證這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的“魔水”。
2、引尋幼兒觀察“魔水”的顏色。(茶褐色)。認識碘是一種白色的晶體。
3、介紹“魔水”遇到淀粉時會變成深藍色。教師演示。
4、幼兒分組實驗,并記錄實驗結果。
5、教師分組指導、巡視。
(四)、交流討論
1、介紹自己的實驗結果。
2、根據幼兒的介紹,教師一一驗證。
(五)、游戲延伸
1、幼兒回家猜測并驗證家里的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
2、嘗試用淀粉作畫。
“百節好課”中的大班科學活動《吹泡泡》是我第二次聽張丹老師的課,每次聽她的課我都覺得受益匪淺。在聽課前看到活動名稱我還以為是那種老套的嘗試用什么形狀能吹出泡泡的課。誰知在活動一開場,張老師就很直接的向小朋友介紹“今天我們要玩一個以前經常玩的吹泡泡游戲,看看我給你們準備的材料。”接著就向大家展示吹泡泡的材料——樹葉、電線、窗紗、鑰匙、吸管、紐扣。張老師在活動一開始就用材料吸引小朋友的興趣,引起他們的好奇心并讓他們進行猜想哪些能吹出泡泡來。接著就給小朋友充分的時間去實驗、操作。
從這個活動中我首先學到的就是科學活動要給孩子們準備什么操作材料,所以我特意重新學習了《綱要》中對科學活動材料的要求。新《綱要》里提到“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這也就要求教師要幫助幼兒置身于能產生探索行為的環境中,及時提供豐富的、操作性強的、符合幼兒探索需要的材料,支持和引發幼兒積極主動地與材料相互作用。張老師的《吹泡泡》給小朋友提供的材料都是小朋友生活中經常能接觸得到的,而且在一開場就明確今天活動的任務是用這些材料吹泡泡。這樣用簡單的材料和明確的任務調動孩子們的積極性,激發他們探究的欲望。使幼兒的探索活動更加深入,獲取豐富的科學知識經驗。
其次在活動中張老師一直站在幼兒的后面,放手讓幼兒自己去探索,耐心等待孩子們的探索結果。在活動中張教師至始至終關注幼兒的活動,當幼兒出現困難特別是遇到“瓶頸”時,張老師沒有急于介入,而是給予一定的等待時間,讓幼兒自己通過充分的操作、探索,得出到底這種材料能不能吹出泡泡,怎樣才能讓材料吹出泡泡來。在整個活動中,老師明確提出的問題也是保證活動順利、有序的開展的前提條件。在幼兒回答時張老師還幫助幼兒用動詞“彎”、“扭”、“撕”來總結小朋友的操作讓小朋友一目了然。
在活動最后張老師還采用了“留白”的藝術,告訴小朋友簡單的吹泡泡游戲里面有很多道理在里面,并且拿出兩個吸管來吹給小朋友看。一個吸管是和平時吹泡泡吸管一樣,另一個吸管老師在頭的部位做了個小動作,結果吹出來的泡泡很大,而且還很榮易。這樣充分吸引小朋友的興趣,使這個活動能繼續延續下去,讓小朋友還有興趣繼續探索,從而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和探索能力,發展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和探究的欲望。
從《吹泡泡》這個科學活動中,我學到了幼兒教師應把握適當的教與學的尺度,在材料、指導、知識技能的培養方面可以恰當地加以留白,從而進一步激發幼兒對周圍事物的探索興趣和欲望,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體驗自我發現的樂趣。
活動領域:大班科學活動
教 師:楊 靜
活動內容:《讓玩具動起來——認識電池》
聯系電話:13893761701
QQ:905894607
設計意圖:
大班的幼兒對事物表面特征的觀察已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本活動通過有趣的體驗、動手操作、觀察圖片和實物,激發幼兒探索電池的作用、正確的安裝方法。
活動中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采用集體教學,分組教學和個別教學相結合的組織形式,教學方法有:操作法,猜想法、觀察法,交流討論法,這些方法的應用,是為了克服傳統的說教形式,力求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用啟發,引導的方式,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
活動目標:
1、通過安裝電池的活動,了解一些電池的基本知識和安裝電池的基本常識。
2、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發展幼兒的探索興趣。
3、了解電池給人們生活帶來的益處和危害,增強幼兒的環保意識。
活動準備:
1、各種電動玩具:汽車、飛機、電子琴等。
2、不同種類的電池(充電電池、手機電池、紐扣電池等)小電燈泡、銅線。
3、有關電池正負極、不同種類電池的幻燈片、正確安裝電池的視頻。
4、廢舊電池回收桶。正負極的符號圖片“+”“”
活動過程:
一、玩沒有電池的電動玩具,引導幼兒發現電動玩具沒有電池不能動。
1、師:小朋友,今天我們去科學探索。
2、師:探索活動室有好玩的電動玩具,現在小朋友可以玩你們喜歡的電動玩具了。
3、幼兒自由的玩電動玩具。
4、師:小朋友,你們的電動玩具他們動起來嗎?(不能)為什么不能?(因為他們沒有電)怎樣就有電了呢?(安裝電池)
二、幼兒給電動玩具安裝電池。
1、師:安裝電池后就能動嗎?請小朋友給電動玩具安裝電池。
2、幼兒自由的進行安裝,教師巡回指導,了解幼兒安裝電池的情況。
3、幼兒安裝好電池后再次玩電動玩具。
三、幫助安裝錯誤的幼兒,引導幼兒了解電池的正負極并認識正負極的標志。
1、教師針對安裝錯誤的幼兒進行引導,師:剛才電動玩具不能動是因為沒有電池 可是現在安裝了電池為什么還是不能動呢?誰知道為什么? (電池沒有安裝對或電池沒有電。)
2、師,說的對,現在我們先來認識電池再來學習如何正確安裝。(引導幼兒發現安裝電池后電動玩具還不能動是因為電池的正負極安裝不正確所致)
3、播放幻燈片。師:楊老師告訴你一個秘密(幼兒和老師一起在黑板前坐下來);電池有正負極。小朋友請看,有凸起的一端象帶著一頂小帽子的就是電池的正極,在電池正極的邊緣通常都會有一個符號,一般用“+”號來表示(出示“+”號圖片)。沒有凸起,平平的一端就是電池的負極在電池的邊緣都會有一個符號,用“”表示(出示“”號圖片)。引導幼兒了解電池上正負極的標志。
4、我們知道了電池的正負極,現在,我們看看應該怎樣安裝電池?
5、師:剛才誰的電動玩具動起來了?誰能給大家說一說你的電池是怎樣安裝的?請安裝正確的幼兒描述自己的安裝方法。
6、師,你的玩具剛才動了嗎?(沒有!)哦,原來是這樣。你也把你的安裝方法向大家介紹一下吧。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ouer/552778.html
相關閱讀: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蠟染花布
認識和辨別形狀
大班科學教案:我們身邊的手機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向下落的物體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有趣的“轉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