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是人生最美好的時期,也是決定人一生成長的最關鍵時期。
根據英國劍橋大學最新公布的對數千名英國人生活狀況的長期跟蹤結果,那些在十幾歲時快樂指數較高,朋友較多的孩子,長大成人后對自己的事業更有信心,擁有更多的個人愛好,讓生活也更豐富多彩。因此,如何為寶寶創造一個美好而快樂的童年,將是爸爸媽媽必須研究,也必須完成的功課。
本文導讀: 【如何培養寶寶快樂的性格】 【能讓寶寶快樂的食物有哪些】【哪些游戲讓寶寶樂在其中】
------------------------------------------------------------------------------------------------
培養寶寶快樂的性格
性格決定命運,培養快樂的性格也是對寶貝的終極關懷。那么,如何培養具有快樂性格的寶貝呢?
1.密切同幼兒之間的感情
在快樂性格的培養中,友誼起著重要作用。此外,還要讓幼兒經常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讓他在愉快的外部環境中接受熏陶。
2.給幼兒提供決策的權力
快樂性格的養成與指導和控制幼兒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父母要設法給幼兒提供機會,使其人小就知道怎樣使用自己的決策權力,如允許6歲的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電視節目。事情雖小,但對其快樂性格的養成將產生一定的影響。
3.教幼兒調整心理狀態
父母應使孩子明白,有的人之所以一生快樂,并不是他們一帆風順,他們也有情緒低落的時候,但他們有適應力很強的心理狀態,能很快從失望中振作起來。在孩子碰到挫折時,父母可為其指出其中的一線光明并教幼兒注意調整心理狀態。到能恢復其快樂心情的環境中找尋慰藉。
4.限制幼兒的物質占有量
實踐證明,適當限制幼兒對物質的占有數量,不但不會阻礙其快樂性格的正常發展,反而能起到推動作用。因為給幼兒東西太多會使其產生這樣的感覺:獲得就是得到幸福的源泉。不能讓他們覺得人生的快樂就是建立在對物質財富的占有之上的。
5.培養幼兒的廣泛興趣
當幸福只建立在一樣東西上時,它就缺乏穩定的基礎。例如一個幼兒可能會因其最喜歡的電視節目被占而整個晚上都不高興。作為父母,應為幼兒提供多樣選擇,并注意培養、引導,使之擁有廣泛的興趣。
6.保持家庭生活的美滿和諧
在幸福的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由于具有快樂的性格,成年后能幸福生活的比不幸家庭出來的孩子要多10%-20%。
給予寶寶快樂的食物
1.深海魚
研究發現,全世界住在海邊的人都比較快樂。這不只是因為大海讓人神清氣爽,還是因為住在海邊的人更常吃魚。哈佛大學的研究指出,海魚中的Omega-3脂肪酸與常用的抗憂郁藥如碳酸鋰有類似作用,能阻斷神經傳導路徑,增加血清素的分泌量。
2.香蕉
香蕉中含有一種稱為生物鹼的物質,可以振奮人的精神和提高信心。而且香蕉是色胺酸和維生素B6的來源,這些都可幫助大腦制造血清素。
3.葡萄柚
葡萄柚里高量的維生素C不僅可以維持紅血球的濃度,使身體有抵抗力,而且維生素C也可以抗壓。最重要的是,在制造多巴胺、腎上腺素時,維生素C是重要成分之一。
4.全麥面包
碳水化合物可以幫助血清素增加,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就說:“有些人把面食、點心這類食物當作可以吃的抗憂郁劑是很科學的。”
5.菠菜
研究人員發現,缺乏葉酸會導致腦中的血清素減少,導致憂郁情緒,而菠菜是富含葉酸最著名的食材。
6.櫻桃
櫻桃被西方醫生稱為自然的阿斯匹林。因為櫻桃中有一種叫做花青素的物質,能夠制造快樂。美國密芝根大學的科學家認為,人們在心情不好的時候吃20顆櫻桃比吃任何藥物都有效。
7.大蒜
大蒜雖然會帶來不好的口氣,卻會帶來好心情。德國一項針對大蒜的研究發現,焦慮癥患者吃了大蒜制劑后,感覺比較不那么疲倦和焦慮,也更不容易發怒。
8.南瓜
南瓜之所以和好心情有關,是因為它們富含維生素B6和鐵,這兩種營養素都能幫助身體所儲存的血糖轉變成葡萄糖,葡萄糖正是腦部唯一的燃料。
9.低脂牛奶
紐約西奈山醫藥中心研究發現,讓有經前綜合征的婦女吃1000毫克的鈣片三個月后,四分之三的人都感到更容易快樂,不容易緊張、暴躁或焦慮了。而日常生活中,鈣的最佳來源是牛奶、酸奶和奶酪。幸運的是,低脂或脫脂牛奶含有最多的鈣。
10.雞肉
英國心理學家給參與測試者吃了100微克的硒后,他們普遍反應覺得心情更好。而硒的豐富來源就包括雞肉。
能讓寶寶快樂的游戲
游戲能讓寶寶緩解緊張和拘束情緒,是孩子發泄情感的有效途徑。家長每天應該安排一定的時間和寶寶玩上一兩個小游戲。首先,活動應是健康、豐富的。健康豐富的活動能發展寶寶的智能,激發寶寶廣泛的興趣。其次,確認寶寶在活動中的主體地位。
1.過家家
游戲方式:可以選擇家庭場景,也可以選擇幼兒園或其他場景。當寶寶扮演某個角色時,父母就扮演與之對應的角色。如果媽媽扮演寶寶時,可以表現寶寶平時的弱點,如不肯吃飯等,觀察寶寶的反應;又如寶寶害怕打針,可以讓寶寶扮演醫生,媽媽再現寶寶原來的情景??哭、掙扎等,通過不斷重復表演,能讓寶寶逐步消除恐懼。
解讀:游戲能幫助2歲以上的寶寶了解社會關系,鍛煉社交技能。
提示:角色扮演游戲能讓寶寶自己發現和理解社會關系,還能掌握適當的社交技巧。更重要的是,讓游戲取代訓斥,使寶寶在快樂中克服自己存在的弱點。
2.尋寶藏
游戲方式:在抽屜或盒子里放入一些小玩具,讓寶寶看到媽媽是如何打開抽屜或盒子發現寶藏的。重復幾次后,讓寶寶自己打開抽屜和盒子尋找玩具;對已經能夠聽懂一些提示的2歲以上寶寶,可以把玩具放在房間里某個開放的地方,如茶幾或椅子下,讓寶寶去尋找;對于4歲以上的寶寶可以向他提示尋找寶藏,如玩具在媽媽臥室的床頭柜下面的抽屜里等;對于5歲以上的則可以繪制一張尋寶圖,標上藏寶地點,讓孩子去尋找……
解讀:游戲對鍛煉1歲以上寶寶手眼的協調能力、培養寶寶觀察記憶能力都很有幫助。
提示:如果寶寶一時找不到寶藏,一定要智慧地幫助他完成任務,譬如媽媽走到玩具旁做尋找狀,以吸引寶寶注意藏寶地點;當寶寶找到玩具,應及時鼓掌加以激勵。
3.爬高山
游戲方式:媽媽面對面抱著寶寶靠坐在沙發上,雙手托住寶寶的腋下,讓寶寶的雙腿站在媽媽的腿上,寶寶在媽媽托舉的力量下,沿著媽媽的身體向上踩,一直到肩;稍作停頓,再把寶寶的背轉向媽媽,貼著媽媽的身體滑下來,一直滑到腳背,邊做邊念歌謠:“寶寶爬高山,爬呀爬,爬到頂啦!”暫停后:“寶寶滑下山,滑呀滑,滑下來啦……”
解讀:這個游戲對鍛煉三個月以上寶寶的腿部力量和前庭器官,以及培養寶寶的音樂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有益。
提示:游戲中媽媽的身體要注意保持平衡,盡量使用腰腹及胳膊的力量。同時,如果寶寶動作緩慢,父母要有足夠的耐心,注意保護好寶寶,以免寶寶磕碰。
4.找媽媽
游戲方式:媽媽可以先讓寶寶注意到自己:“媽媽在這里!”然后用絲巾遮住臉問寶寶:“媽媽在哪里?”停留兩秒,慢慢再從絲巾后露出笑臉:“媽媽在這里!贝笠稽c的寶寶會自己扯掉絲巾,媽媽可以夸張地做驚奇狀:“哦,寶寶找著媽媽啦!”對于9個月以上的寶寶,媽媽可以躲到別的房間,要讓寶寶能看到媽媽從房間里出來。
解讀:這款游戲適合4個月至5歲的孩子,對促進寶寶形成永久客體概念,以及緩解分離焦慮、消除不良情緒非常有效。
提示:當寶寶有意躲在同一地方讓人找到時,媽媽不要干涉;媽媽躲的地方也要容易被寶寶找到,如露出身體的一部分,或躲在同一地方,以讓寶寶提高興趣。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oujiao/1067523.html
相關閱讀:沒有理想的孩子才會厭學
10件小事毀掉孩子自信心!
父母不要怕孩子內向
玩耍,是寶寶樂觀個性的催化劑
父母教育孩子要避免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