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家長再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一點,不是因為孩子小一哭鬧家長就要無條件的去滿足孩子們得要求,家長們會往往因為這一點會是孩子養成這樣的性格,只要孩子一哭一鬧家長就會滿足孩子的這一性格。
延遲滿足培養好性格
表面看來,讓孩子晚一天吃到他想要的蛋糕、想喝的果汁;遲一個星期得到他渴望的玩具熊或電動小火車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但這卻和孩子性格養成的大事直接掛鉤。
習慣了在期待中獲得滿足的孩子,能學會主動控制自己的情緒,不會為自己的要求被拒絕或暫時被拒絕而“大動干戈”,將來也能抵擋得住眼前小利的誘惑,權衡怎樣做能使自己獲得更大的好處,并能有意識地調節和支配自己。
愛心“毒藥”
現在的孩子不缺吃的、不少玩的,可見到自己沒有的或想要的東西就得立刻拿到手、吃到嘴,脾氣一個比一個急,想法也是一個接著一個地往外冒;而人們日漸鼓起來的腰包,快節奏的、近似快餐式的生活方式加速了成人的性子,也唆使他們無條件地滿足家中唯一寶貝的愿望。然而,面對父母的有求必應、百依百順,孩子的頭腦中逐漸形成了這樣一個思維“定勢” :我要什么馬上就能有什么。孩子欲望的溝壑似乎越來越深、越來越寬,父母的愛和關注把孩子變得越來越貪心。
任性在一個個滿足中滋養
你知道用什么辦法準能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嗎?這個方法就是:百依百順。因為有種種滿足他欲望的便利條件,所以其欲望將無止境地增加。結果,使你遲早有一天因為無能為力而表示拒絕。但是,由于他平素沒有受到過你的拒絕,突然碰了這個釘子,將比得不到他所希望的東西還感到痛苦!
父母的愛心,造就了孩子的任性。如此,孩子一旦離開了家庭的圈子,受打擊、遭挫折就成了家常便飯,他們事事都不順心,覺得好像人人都有意跟他們過不去,對孩子的身心會產生不良影響,他們又不能主動自覺地對自己的心理狀態進行調整,總是與周圍的人和事處于一種對峙狀態,時間長了,就很可能釀成心理疾病,如憂郁、偏執、狂躁等。
拖延從一分鐘開始
第一,當忍則忍
能不能夠忍耐和長時間地等待,是孩子自制力強與弱的一種表現,因為生活中并非事事都遂人愿。培養孩子的忍耐力,可從2歲以后開始。這時,父母要給孩子解釋清楚,娃娃是小妹妹的,如果拿走,她會傷心的;買一個相同的娃娃,不是立刻能做到的。讓孩子明白,別人有的東西我們不一定要有,要克制自己的占有欲!
第二,等待”必修課0歲開
方法其實很簡單,就是聽到寶寶哭時自己先沉住氣,趁勢和他說說話,告訴孩子你正在做什么,等一分鐘媽媽就會過來陪他,寶寶能從媽媽熟悉的聲音中得到安慰、消除內心的恐懼;如果這時孩子仍舊哭,索性就讓他哭上一兩分鐘,這有助于打磨他的耐心。適度的哭還能增加肺活量,對孩子的健康很有好處。等你把自己手里的事告一段落再看看他是餓了、尿了,還是想讓大人抱了。
其實,這是小寶寶和父母進行心理較量的必經階段,他巴不得用哭聲將你三步并作兩步地吸引到自己跟前;如果你能扛得住,孩子終將也能扛得住,并接受等待。
第三,點滴瑣事當幫手
生活小事鑄就孩子的高素質,使之在平素的日積月累中慢慢懂得還有比自己的要求更重要、更緊急的事情,學會善解人意、習慣于等待。幼兒教育
面對誘惑控制自己,也是孩子必須掌握的本領之一。看到冰箱里的冰淇淋,孩子嚷嚷著要吃,但此時他正咳嗽、嗓子疼。父母可給孩子解釋:“你現在正病著,吃了嗓子就說不出話來了,等過幾天好了給你吃。”“我就吃一點點。” “吃一點你的嗓子也會比現在厲害,還得吃更多的藥,等好了,可以給你吃一個蛋筒。”孩子會權衡利弊,選擇吃一個蛋筒。寶寶教育
借助給孩子設立壓力情境的方法,鍛煉孩子的忍耐力。通過為孩子設立這些壓力情境,孩子心中有了矛盾,開始主動調節自己的需求達不到滿足時的情緒,達到心態平和。早期教育
總結: 家長不那么沖動,孩子也會慢慢學得平和起來,把有期限的等待看成是自然而然;并且,遲到的收獲更能令孩子欣喜若狂。延遲滿足能力的培養要循序漸進,從易控制的事做起。在長達十多年的觀念傳遞之后,孩子就會把它內化為自身的一種素質和能力。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oujiao/1068517.html
相關閱讀:10件小事毀掉孩子自信心!
玩耍,是寶寶樂觀個性的催化劑
父母教育孩子要避免的事情
父母不要怕孩子內向
沒有理想的孩子才會厭學